1.關于寫李商隱歸隱的作文
走近李商隱 二年一班 王旭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伴隨著同學們瑯瑯的讀書聲,我聽到了,我聽到了李商隱對愛情的至死不渝。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聚首多么不易,離別更是難舍難分,暮春作別,恰似東風力盡百花凋殘。思念是心空的燈,思念是心海的筏,思念是心緒的絲,思念是心田的犁,思念是心箱的蜜。
雨里,思念是執著的傘,夢中,思念是載歸的船。“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蠶到死,才把所有的絲吐盡;紅燭焚燒殆盡,滿腔熱淚方才干涸,因為這樣一段癡,這樣一片情,時空再邈遠,依然足以放牧愛的靈魂。
“曉鏡但愁,夜吟應覺月光寒”。清晨對鏡曉妝,唯恐如云鬢改色;夜闌對月自吟,應會覺得太過凄慘。
曾經相遇,曾經相知,曾經相戀,曾經在彼此的生命里光照,就記那份美好,雖然無緣,也是無憾。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蓬萊仙境距離這里,沒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鳥信使,多勞您為我探看,如果時間會定格在這一刻,愿追隨著愛的人到天涯海角,哪怕這只是個美麗的傳說。【我眼中的李商隱作文4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伴隨著滴滴嗒嗒的雨聲,我聽到了李商隱的思鄉情。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家是永遠的港灣。
當孤單,彷徨,失落的時候,家是永遠依靠的肩膀。“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再告訴我今夜秋雨中,你痛苦的情思。有一種溫柔的心痛叫思念,有一種時刻的牽系叫思念,有一種深沉的憂郁叫思念,有一種苦苦的忍耐叫思念,有一種酸楚的無奈叫思念,有一種:“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的隱忍叫思念。因為愛本身,就是一個“癡”字。
即使是歲月老了,人變了,但那份癡心卻永遠不會變,這才是真愛。陣陣讀書聲,猶在耳畔響起,那么綿長,那份情思那么真摯,我聽到了,我聽到了。
走進他,走進他的情思,感受他的世界。指導教師 張海波第四篇:《寫作素材積累:李商隱》寫作素材積累:李商隱李白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告誡人們遇到困難時,應鼓起勇氣去勇敢面對,并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則隱含了詩人"逢秋作客"."萬里作客"."獨自作客"."多病作客"等八大悲情。趙翼卻道:"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己覺不新鮮。
"是呀!因為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李、杜之后又出現了李商隱――一個家知喻嘵的詩人.他的詩雖不及李白詩的飄逸,也不及杜甫詩的沉郁頓挫.但是李商隱對朦朧情思與朦朧境界的創造,卻是別人所無法比的。
像《錦瑟》一詩.以"錦瑟"二字興起,首聯寫出了對青春年華的懷念;頷聯借用了"莊周夢蝶"和"杜宇化鵑"的典故.說的是迷惆之情一他曾留戀的夢境;到了頸聯.詩人想要表達的情就更讓人撲朔迷離了。盡管歡樂是那樣短暫,但也足讓他珍惜一生一世。
最后尾聯是身處其境時己是凄迷難辨。而今思之,就更如水中月和鏡中花了。
這只是我個人對這首詩的理解。但這首詩的主旨卻歷來眾說紛紜:有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清朝一品大學士紀曉嵐評說:"以思華年領起,以此情二字總成,蓋始有所歡,中有所阻.故追憶之而作。
"近人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戈》《圣女間》等詩,講的是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折開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
李商隱的詩有著:美麗的辭采,哀婉的情調,朦朧瑰麗、含蓄蘊藉的語言.雖然他的一生運與愿違,且常遭人排擠.但是他對中國文學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眼中的李商隱作文4篇】關于李商隱及其詩 我讀李商隱的詩歌,總有一種恐慌,總覺得這個人隱晦得厲害。
當你讀著剛有了一點不可名狀的感動,想要這感動徹底、完全、清晰一點,想在詩里繼續追問,他卻不給了,隱匿得極深極緊,仿佛在讓你明白,感動是你自己的事,與他不相干。想要追問的人可看見他厭惡冷漠的臉與緊閉的唇,便覺得李義山這個人的乖戾和不通人情,剛有的一點感動便也消失了,這樣的詩與人,深沉、冷漠、疏離,總是讓人難以親近。
然而一旦你恰巧就被那駭人的稟賦異質所吸引,一旦你一步一步走進深入,一旦你深陷在對那深藏瑰寶的一字一句的解密過程里,一旦某些隱秘的東西深深觸動了你的神經與心情,一旦……你才驚覺:那詩,那人,縱便曾經看著如何深沉、如何冷漠、如何疏離,卻也深藏如許多的深情、憂郁和脆弱。李義山和他的詩,魅力就在這隱晦曲折、深藏內斂間給人的猜度和探尋、驚喜與回味。
那人,那詩,原是可以用來反復嚼的,仿佛難得其味,又似百種滋味,反復間,不知疲倦。常有小孩巴巴望著別人吃東西而問吃的什么,大人看來完全是空話,因為全知小孩之心思。
李義山寫詩許多為無題,也有時采用傳統標題法,即拈取詩中兩個字為題,如《錦瑟》一詩,無題。
2.關于寫李商隱歸隱的作文
走近李商隱 二年一班 王旭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伴隨著同學們瑯瑯的讀書聲,我聽到了,我聽到了李商隱對愛情的至死不渝。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聚首多么不易,離別更是難舍難分,暮春作別,恰似東風力盡百花凋殘。思念是心空的燈,思念是心海的筏,思念是心緒的絲,思念是心田的犁,思念是心箱的蜜。
雨里,思念是執著的傘,夢中,思念是載歸的船。“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蠶到死,才把所有的絲吐盡;紅燭焚燒殆盡,滿腔熱淚方才干涸,因為這樣一段癡,這樣一片情,時空再邈遠,依然足以放牧愛的靈魂。
“曉鏡但愁,夜吟應覺月光寒”。清晨對鏡曉妝,唯恐如云鬢改色;夜闌對月自吟,應會覺得太過凄慘。
曾經相遇,曾經相知,曾經相戀,曾經在彼此的生命里光照,就記那份美好,雖然無緣,也是無憾。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蓬萊仙境距離這里,沒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鳥信使,多勞您為我探看,如果時間會定格在這一刻,愿追隨著愛的人到天涯海角,哪怕這只是個美麗的傳說。【我眼中的李商隱作文4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伴隨著滴滴嗒嗒的雨聲,我聽到了李商隱的思鄉情。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家是永遠的港灣。
當孤單,彷徨,失落的時候,家是永遠依靠的肩膀。“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再告訴我今夜秋雨中,你痛苦的情思。有一種溫柔的心痛叫思念,有一種時刻的牽系叫思念,有一種深沉的憂郁叫思念,有一種苦苦的忍耐叫思念,有一種酸楚的無奈叫思念,有一種:“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的隱忍叫思念。因為愛本身,就是一個“癡”字。
即使是歲月老了,人變了,但那份癡心卻永遠不會變,這才是真愛。陣陣讀書聲,猶在耳畔響起,那么綿長,那份情思那么真摯,我聽到了,我聽到了。
走進他,走進他的情思,感受他的世界。指導教師 張海波 第四篇:《寫作素材積累:李商隱》寫作素材積累:李商隱 李白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告誡人們遇到困難時,應鼓起勇氣去勇敢面對,并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則隱含了詩人"逢秋作客"."萬里作客"."獨自作客"."多病作客"等八大悲情。趙翼卻道:"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己覺不新鮮。
"是呀!因為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李、杜之后又出現了李商隱――一個家知喻嘵的詩人.他的詩雖不及李白詩的飄逸,也不及杜甫詩的沉郁頓挫.但是李商隱對朦朧情思與朦朧境界的創造,卻是別人所無法比的。
像《錦瑟》一詩.以"錦瑟"二字興起,首聯寫出了對青春年華的懷念;頷聯借用了"莊周夢蝶"和"杜宇化鵑"的典故.說的是迷惆之情一他曾留戀的夢境;到了頸聯.詩人想要表達的情就更讓人撲朔迷離了。盡管歡樂是那樣短暫,但也足讓他珍惜一生一世。
最后尾聯是身處其境時己是凄迷難辨。而今思之,就更如水中月和鏡中花了。
這只是我個人對這首詩的理解。但這首詩的主旨卻歷來眾說紛紜:有悼亡說、戀情說、自傷身世說…… 清朝一品大學士紀曉嵐評說:"以思華年領起,以此情二字總成,蓋始有所歡,中有所阻.故追憶之而作。
" 近人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戈》《圣女間》等詩,講的是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折開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
李商隱的詩有著:美麗的辭采,哀婉的情調,朦朧瑰麗、含蓄蘊藉的語言.雖然他的一生運與愿違,且常遭人排擠.但是他對中國文學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眼中的李商隱作文4篇】 關于李商隱及其詩 我 讀李商隱的詩歌,總有一種恐慌,總覺得這個人隱晦得厲害。
當你讀著剛有了一點不可名狀的感動,想要這感動徹底、完全、清晰一點,想在詩里繼續追問,他卻不給了,隱匿得極深極緊,仿佛在讓你明白,感動是你自己的事,與他不相干。想要追問的人可看見他厭惡冷漠的臉與緊閉的唇,便覺得李義山這個人的乖戾和不通人情,剛有的一點感動便也消失了,這樣的詩與人,深沉、冷漠、疏離,總是讓人難以親近。
然而一旦你恰巧就被那駭人的稟賦異質所吸引,一旦你一步一步走進深入,一旦你深陷在對那深藏瑰寶的一字一句的解密過程里,一旦某些隱秘的東西深深觸動了你的神經與心 情,一旦……你才驚覺:那詩,那人,縱便曾經看著如何深沉、如何冷漠、如何疏離,卻也深藏如許多的深情、憂郁和脆弱。李義山和他的詩,魅力就在這隱晦曲折、深藏內斂間給人的猜度和探尋、驚喜與回味。
那人,那詩,原是可以用來反復嚼的,仿佛難得其味,又似百種滋味,反復間,不知疲倦。常有小孩巴巴望著別人吃東西而問吃的什么,大人看來完全是空話,因為全知小孩之心思。
李義山寫詩許多為無題,也有時采用傳統標題法,即拈取詩中兩個字為題,如《錦瑟》一詩,無題也好。
3.關于隱士的詩句有哪些
如下:
①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凄凄。--劉安:《招隱士》
②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左思:《詠史》
③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④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⑤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⑦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
⑧強效忘機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懷南岳隱士》
⑨潛書周隱士,白云今有期。——元稹 《寄隱客》
⑩今來招隱士,恨不見瓊枝。——李德裕《訪韋楚老不遇》,等。
隱士:
隱士,是道家哲學術語。指隱修專注研究學問的士人,民間教育家。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士。
隱士首先是知識分子,是“士”階層的成員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鄉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稱為隱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卻無機會無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隱士,那些沒有文化的農夫樵子細民野老也不是隱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獨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具有超凡才德學識、并且是真正出自內心不愿入仕的隱居者,才能被稱之為隱士。
他們跟莊子一樣,崇尚自然無為的人生態度,選擇隱修專注研究學問的生活方式。隱士一般是道家人物,而道家代表人物也往往是隱士,比如,許由、巢父、列子、莊子、鬼谷子、張良、黃石公、鄧禹、諸葛亮、劉伯溫、水鏡先生、徐茂公、苗訓、陳摶、河上丈人、陶淵明等等,當然,還有很多沒有留下著作的隱士,這是因為戰亂以致于我們無法了解他們。
4.求 一些講隱士生活的 詩詞 謝謝
四皓南隱岳,老萊竄河濱。
顏回樂陋巷,許由安賤貧。
伯夷餓首陽,天下歸其仁。
何患處貧苦,但當守明真。
孰知富生禍,取富不取貧。
寶玉忌出璞,出璞先為塵。
松柏忌出山,出山先為薪。
君子隱石壁,道書為我鄰。
寢興思其義,澹泊味始真。
陶公自放歸,尚平去有依。
草木擇地生,禽鳥順性飛。
——孟郊《隱士》
強效忘機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懷南岳隱士》
潛書周隱士,白云今有期。
——元稹 《寄隱客》
近聞胡隱士,潛認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萬劫長。
有修終有限,無事亦無殃。
慎莫通方便,應機不頓忘。
百年都幾日,何事苦囂然。
晚歲倦為學,閑心易到禪。
病宜多宴坐,貧似少攀緣。
自笑無名字,因名自在天。
——元稹《悟禪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
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
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 《中隱》
今來招隱士,恨不見瓊枝。
——李德裕《訪韋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爾住南塘。
草閣平春水,柴門掩夕陽。
隨蜂收野蜜,尋麝采生香。
更憶前年醉,松花滿石床。
——許渾《寄題南山王隱居(一作王隱士居)》
磻溪連灞水,商嶺接秦山。
青漢不回駕,白云長掩關。
雀喧知鶴靜,鳧戲識鷗閑。
卻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間。
——許渾 《題灞西駱隱士》
紫府丹成化鶴群,青松手植變龍文。
壺中別有仙家日,嶺上猶多隱士云。
——李商隱《題道靜院院在中條山故王顏中丞所置虢州刺史…寫真存焉》
行簪隱士冠,臥讀先賢傳。
——韓偓《南亭》
江寺禪僧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
懶求施主修真像,翻經文是妄言。
出浦釣船驚宿雁,伐巖樵斧迸寒猿。
行人莫問師宗旨,眼不浮華耳不喧。
——杜荀鶴《題江寺禪和》
病后霜髭出,衡門寂寞中。
蠹侵書帙損,塵覆酒樽空。
池暗菰蒲雨,徑香蘭蕙風。
幽閑已得趣,不見卜窮通。
——李中《書蔡隱士壁》
煙蘿擁竹關,物外自求安。
逼枕溪聲近,當檐岳色寒。
藥苗應自采,琴調對誰彈。
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掛冠。
——李中《寄廬山莊隱士》
盛府賓寮八十馀,閉門高臥興無如。
梁王苑里相逢早,潤浦城中得信疏。
狼藉杯盤重會面,風流才調一如初。
愿君百歲猶強健,他日相尋隱士廬。
——徐鉉《贈浙西顧推官》
仙人好負局,隱士屢潛觀。
——張鷟《揚州青銅鏡留與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隱此中藏。
餅不煮石吃,眉應似發長。
風榸支酒甕,鶴虱落琴床。
雖斅忘機者,斯人尚未忘。
——貫休《懷南岳隱士二首(一作贈隱者)》
5.此情可待成追憶 是李商隱哪首詩里的句子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此為李商隱的追憶之作,作這首詩的時候他已經不惑之年,他孑然一身,獨上西樓,秋風拂面,往事如煙,有感而發,寫下這首無限感傷的《錦瑟》,紀念他生命中的三個女人和他曾經有過的青春年華。
寫完《錦瑟》后二年,李商隱憂郁中死去,年僅四十五歲。 知道李商隱,因為他的另外兩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那時候的獨孤二少剛上小學一年級,我的啟蒙老師在第一堂課上就鄭重其事的告訴我們,我們要尊重老師,因為老師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因為他們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因為他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啟蒙老師還特意把這兩句詩的作者李商隱寫在了黑板上,要我們記住他,像李商隱一樣,尊師重道。
于是,在每年的教師節,我們都在送給老師的賀卡上寫上這兩句詩,以表示我們像李商隱一樣尊師重道。 現在回想起來忍不住發笑,李商隱寫這兩句詩哪是為了什么尊師重道呢,而是紀念一個叫柳枝的女子,記念他刻骨銘心的初戀。
也許從那時候起,這兩句詩就死了,死在中國人的斷章取義上。 其實李商隱是唐朝最出色的愛情詩高手。
有一個困惑一直縈繞在心頭,為什么多才多藝的詩人總有一個悲慘的身世?有時候不得不懷疑,那些史官們沒有職業道德,為了突出詩人的偉大,故意捏造他們悲慘的身世。否則,為什么他們在年少的時候要么死了父親要么死了母親?更慘的是父母親全死了? 很不幸,李商隱和柳宗元一樣,八歲時父親就已經去世,作為長子,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擔,十歲的時候就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
他曾經是唐朝王室家族的一員,可惜像他這樣淪落到民間的王室后裔太多了,他與唐王室的血緣關系已經非常遙遠,沒有人記得他了。少年時的落魄生活促使李商隱有一種強烈的走上仕途,求取功名的愿望,這好比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希望通過考上大學來改變他的命運一樣。
父親不在的日子,李商隱的叔叔成了他的啟蒙老師,他的這位叔叔上過太學,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知識分子,只是由于性情的原因,終身不仕,過著平淡的隱居生活。叔叔的古文非常好,在叔叔的教導下,聰明的李商隱很快就成為古文高手。
如果你遇到一個人,這個人改變了你今后的命運,那么這個人對你而言是極其重要的。 李商隱就遇到了這樣一個人,這個人改變了他的命運,這個人在李商隱往后的人生道路中充當了多重角色:伯樂、良師、益友、長輩、上司等等。
這就是令狐楚。 大概是十六七歲的年紀,李商隱寫出了兩篇優秀的古文:《才論》、《圣論》。
這兩篇古文很快就傳到了當時在洛陽任太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的手中,同樣也是古文高手的他對年紀輕輕的李商隱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很快就接見了他,并聘他為自己的幕僚。 就這樣,李商隱離開了他的家鄉滎陽,來到了當時的國際性大都市洛陽。
就在洛陽,他邂逅了他的初戀情人柳枝。 比之于長安,洛陽是一個更容易發生艷遇、滋生愛情的城市,只因為那里有一種名為牡丹的花,開遍洛陽的每一個角落,而洛陽的女子亦如牡丹花一樣,灼灼其華。
每一個來到洛陽的人,不論男人還是女人,無不為洛陽的牡丹花和身如牡丹花一樣的洛陽女子而嘆為觀止。 洛陽每年都有舉辦百花會的傳統,期間全城出動,大擺宴席,以牡丹花作屏,把房子的梁、柱、棟、拱上都以竹筒儲水,插上牡丹花,一次要用牡丹花上萬朵。
洛陽的豪門望族、官宦學士還通過賞花、賽花來評選牡丹名次,據說誰家的花開得好,不但可以光宗耀祖,而且還可以加官晉級。 她是當年的牡丹花女,洛水河畔的長堤上擺滿了各色花朵,姹紫嫣紅,其中尤以牡丹為最,而她就是站在牡丹花叢中的絕代佳人,其妖嬈嫵媚之態比之牡丹更勝幾分。
滿街都是看花人,懂花人看門道,不懂花的人看熱鬧。風流雅士,會聚一團,賞花品茗,舉酒作賦,好不快活。
他看到了她,他像著了魔似的向她走近,他不敢正面看她,只是隔了牡丹花叢,含情脈脈的注視著她的背影。不料,她突然回過頭來,目光正好落在他的面龐上,那一瞬間,四目相對,他七魂沒了六魄,愛情產生了。
有時候愛情就這么簡單,僅僅需要一個眼神,如此而已。 后來,他知道了她的名字叫柳枝,是洛陽一個富商的女兒。
她知道了他的名字叫李商隱,是客居在當時名聲顯赫的令狐楚府中的一位年輕有為的詩人。他愛慕她的芳華,她渴慕他的才華,落花有意,流水有情,兩個年輕人相愛了。
他們開始頻繁的約會,記不清有多少次約會了,每一個次約會都是那么艱難,因為他們是兩個不同階級的人,他們不是天造地設的一雙,她躲避著她的父母,悄悄的和他來往。每一次約會都是那么浪漫都是那么幸福,每一次約會他都會為她寫一首詩。
每一首詩她都如獲至寶,捧在懷里,晚上,枕著它入眠。 可是好景不長,這場注定沒有結局的愛情兩年后隨風而去,柳枝被她的父母許配給了一個有權有勢的王侯,她是一個柔弱的女子,她沒有半點反抗能力。
最后一次約會了,從此兩個。
6.一句古詩描寫的一個人或者是一個歸隱的詩人寫的詩句,采菊花充饑最
〔菊韻〕--李師廣--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盡風流寫晚霞;信手拈來無意句,天生韻味入千家。
〔秋聲〕--風子--
廊下階前一片金,香聲潮浪涌游人。只緣霜重方成杰,梁苑東籬共古今。
〔菊城吟〕--王如亭--
獅龍氣象竟飛天,再度輝煌任自威!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唐·太宗《賦得殘菊》:
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 還持今歲色,復結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 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唐·白居易《詠菊》: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吳履壘《菊花》
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 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
唐·李商隱《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宋·蘇軾《趙昌寒菊》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陽后菊花》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宋·陸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 開遲愈見凌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
宋·梅堯臣《殘菊》
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宋·朱淑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金·元好問《賦十月菊》
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今傳好事家。不是西風若留客,衰遲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宋·楊萬里《詠菊》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7.李商隱詩詞全集
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 一作:蓬萊)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霜月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樓高 一作:樓南 / 樓臺)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樂游原 / 登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贈荷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常相映 一作:長相映)
無題二首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轉蓬 一作:斷蓬)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
無題·八歲偷照鏡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