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樂樂字畫拍賣多少錢一平尺
收藏不要因為某個書畫家或者別的藝術家出名了就去收購,更不要去收購已經炒得很高的書畫等藝術品(就像炒得很高的莊家股、綠雞蛋、野生甲魚······價格越高,假的越多),價格越高贗品、仿品也越多!!!也不要因為某個藝術家還不出名,就不收藏他的藝術品,甚至藝術價值高的也不收藏。
只要是真正有價值,有特色的書畫等藝術品都值得收藏。因為許多藝術家起初不出名,他的書畫等卻已經很好,很有特色了,只是人們還沒有認識到,但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
比方八大山人······江西的黃秋園、陶博吾······等都是逝世后書畫才被重視和發掘出來,而且他們當時什么都不是,什么身份也沒有;后來人們趨之如騖,欲購而不可得。所以說只要是好的、有特色的藝術品,在作者尚未出名,且作品價格非常低廉時購買,成本低,升值潛力大,收藏它們能保證一本萬利,收藏者何樂而不為呢???假若只是收購貴的,即使身家億萬又能收購多少呢? 即使收購得起,能確保升值嗎?更甚者,像股票一樣,到了低谷時期,還可能貶值!!!如果說價格,倘若只是一張紙一個的大字幾十元平尺是可以的,若是四個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抄經書或者是詩詞,字數在幾百幾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幾千元平尺都是要的。
還要看紙張,用墨,以及寫得怎樣等等。另外,藝術品價格高低都得市場說了算,有的買高檔的,有的買低檔的。
另外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里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都有好差,都有值錢與不值錢的,有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所以不能籠統用平方尺來論,只能說某一張是多少錢一平方尺。潤格也沒有什么準頭,只是一種參考,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判斷和對他的書畫的了解,以及當時的市場的炒作情況而定。
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里,價格都會不一樣。比如,同一個人的書畫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萬、幾萬平尺······;而且換另一個拍賣商、中介又是別一種情況······所以是很難判斷的,更不是絕對的一個價格。
任何個人的評價都只是片面的、個人的觀點。有個性、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別喜歡的買家想要,這些都可能使得價格更高。
但如果是千篇一律的、模仿的、或者只是因為某個人現在有職務,或者純粹是炒作才使得書畫價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沒有人炒作了,價格很快會降下來,甚至不值錢。其他任何藝術品均如此。
只要是還好,都有收藏價值。這里特別提出的是——潤格是不靠譜的一種參考,主要還是看市場,還有自己對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說的。
還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畫都是不值錢的,現在市面上很多都是行畫和仿品等;除了年代久遠同時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會值點錢。不好意思,主意還是要自己拿,別人說的都只能作為參考。
一己之見,說得不對請原諒。也曾經有人說我廢話!除非你懶,光想吃現成的,不學無術。
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即使是恒定不變的,給你魚就好,你知道是好魚壞魚,還是有毒的魚呢?給你漁,學會了,自己會捕魚多好!管他好魚壞魚毒魚!你都能分辨。
2.中為什么稱曹操和曹丕為“雄猜”之主和“陰刻”之君
“雄猜”一詞出自南朝謝靈運的《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漢武帝徐樂樂諸才,備應對只能,而雄猜多忌,豈獲晤言之適。”這是詩人謝靈運所作《魏太子》的序。詩中描述了曹操統一北方后,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鄴下文人集團,在建安相聚時的盛況。《資治通鑒》與《明史》等古籍中也出現過“雄猜”一詞,用來形容秦始皇和陳友諒。“雄猜”指多疑,多猜忌,卻又極其自信,這種性格伴隨了曹操的一生。從刺殺董卓失敗跑路,殺了收留自己的呂老一家九口開始,到死前傳位曹丕,依舊懷疑曹丕在奪嫡之爭中陷害弟弟。但不得不承認,曹操的大部分猜忌都很準。
在《軍師聯盟》中,于和偉飾演的曹操被稱為“最像”的曹操,精彩程度甚至超過了鮑國安老師的曹操。但我認為兩個人對于曹操的“著力點”不同,對于曹操的理解也不同,所以造成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哪個更好就要看個人的喜好了。
在“陰刻”之君曹丕的演員選擇上,吳秀波欽點了李晨,李晨也一度為了《軍師聯盟》而暫停了《天空獵》的拍攝,不可謂不努力。但李晨一直走陽光、親和路線,這次的轉型并不成功,沒有能夠將曹丕的“陰刻”提現的淋漓盡致,也就及格吧。
“陰刻”指內心陰暗、待人刻薄、殘忍而又無所畏懼。曹丕雖然繼承了曹操的大業,并且立國稱帝,但一生都活得很憋屈,隱忍之能不在司馬懿之下。他自幼文武雙全、十歲便隨曹操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留下大量的詩詞、散文、歌賦,其中《燕歌行》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七言詩,而很多人只知道曹植的煮豆燃豆萁……曹操從小就寵愛其他弟弟,曹丕雖然努力卻始終無法贏得父親的賞識,這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所以造成了曹丕“陰刻”的性格,在執政七年之后,便因病去世,年僅四十歲。
《軍師聯盟》從魏國的崛起,到被晉國取代,從司馬懿的一生傳奇,勾勒出兩代曹氏家族的興衰,將三國從新解構重塑,令觀眾對這部歷史劇耳目一新。雖然劇情之中有多處與歷史真相和原著不符,但絲毫不會影響他成為一部優秀的作品。
3.高云的歷·藝術年表(1973
歲月悠悠,時光荏苒。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個十年,而影響至深的,則是最初的那些日子。從1973年至1982年,對高云學畫而言,是從無知到入門的十年。
這十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農村自學的時期。
那時的高云,是插隊在蘇北的一名知青。為了擠時間學畫,他天天凌晨四點起床,一盞油燈照著靜物,一盞油燈照著畫板,亦步亦趨地按著契斯恰科夫撰寫的《業余大學繪畫教材》的課程自學。
天蒙蒙亮時,隊長哨聲響起,他便放下畫筆開始了一天的農田勞作。就這樣的日復一日,一年下來,高云在成為勞動模范的同時,被縣文化館藉調進了美工組工作。
第二個階段是參加全省美術創作班進行創作和學習的時期。這是一個為了豐富出版物而組織的創作班,全省每年組織一次,每次都要從中選出部份優秀作品,以招貼畫的形式出版發行。
那時作品出版雖然沒有稿費,但在上世紀70年代,作為美術作品的唯一出路,已然是一種很高的榮譽。為此,美術創作班理所當然地吸引了全省各畫種中最為優秀的畫家參加,如程大利、陳丹青、李建國、劉二剛、陳世寧等。
能與各路高手同班,既是一種相互學習,也是一種相互較量。幸運的是,高云連續四年參加了四期創作班,每次創作一幅作品,每次都能被江蘇人民出版社選中并出版發行,直至考入南藝為止。
由此,高云在省內美術界也漸漸地有了些名氣。第三個階段是考入南京藝術學院對中國畫進行系統學習的時期。
高云於1978年考入至1982年畢業,其間相繼師從劉海粟、陳大羽、張文俊、沈濤等老師研習中國畫。在校四年的學習,為高云今后中國畫的創作打下了扎實的學院派基礎。
1973年(17歲)○插隊蘇北農村勞動。開始自習繪畫。
1974年(18歲)○參加全省美術創作班,創作第一張獨幅作品《小小神槍手》,1975年春節前作為年畫出版發行。○藉調宿遷縣文化館美工組工作。
1975年(19歲)○國畫《時時刻刻》首次入選省青年美展。(1973-1982)○第二次參加省美術創作班,創作《夜校迎新春》,1976年出版發行。
○招工進入宿遷縣文工團任舞美工作。1976年(20歲)○第三次參加省美術創作班,創作《心連心》,1977年出版發行。
○應邀創作慶祝打倒“四人幫”組畫六幅,在《新華日報》刊發。1977年(21歲)○第四次參加省美術創作班,創作《新年好》,1978年出版發行。
1978年(22歲)○考入南京藝術學院,攻讀中國畫專業。成為南京藝術學院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學子。
本屆中國畫專業共錄取十人(按姓氏筆畫排序):于友善、朱建忠、李璋、張靜、張友憲、張振華、周明亮、姚紅、高云、徐建明。1979年(23歲)○基礎課結束,高云與張友憲共獲素描最高分——九十五分,指導老師是馬承驃。
同年,《南藝學報》1月號刊發高云的素描課小結及素描作業,這是唯一被學報刊發的學生文章。1980年(24歲)○出版第一本單行本連環畫冊《燈花》,發行二十萬冊,獲得第一筆稿費——四百七十五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創作國畫《午憩》、《評牛圖》入選江蘇省第二屆青年美展。1981年(25歲)○創作連環畫《晚霞》(胡博綜合作)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一百四十五萬冊。
○國畫《寒林蒼山圖》在《南藝學報》1981年第四期封三刊發。1982年(26歲)○畢業創作長卷《植物節》68cm*1088cm,被南京藝術學院收藏。
○南京藝術學院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由劉海粟簽發畢業證,謝海燕與劉海粟共簽學位證書。
○分配至江蘇人民出版社美編室工作。 當高云歷經艱辛踏上繪畫之途后,接下來的十年,是他創作豐收的十年。
這十年,他如同進入了創作的高速軌道,一路加速前行,獲得了一系列的獎項和榮譽:獲得了中國美術界的最高獎——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的金獎。 獲得了中國集郵界的最高獎——全國郵票設計最佳獎。
獲得了中國連環畫評獎的最高獎——一等榮譽獎、套書一等獎等。獲得了中國連環畫界的最高榮譽——與張樂平、賀友直、戴敦邦、劉繼卣等同列為中國連環畫十家之一。
此榮譽,在全國各畫種優秀畫家都參與連環畫角力的那個時代,亦可謂是中國美術界的最高獎。獲得了省政府授予的最高榮譽——江蘇省首批有特殊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高云是當時江蘇省書畫界和新聞出版界的唯一代表。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殊榮——與劉海粟、錢松巖、亞明同作為江蘇美術界的代表,當選為第四屆全國美術家代表大會的主席團成員。
獲得了在一屆全國美展中得獎最多的紀錄——在第七屆全國美展中共取得四枚獎牌。同時,這個十年還是高云創作高產的十年,他共創作各類作品多達數千幅。
然而,這個被稱為加速的時期,隨著高云在1992年被聘任為江蘇美術出版社社長助理后,便戛然而止。從此進入了下一個長達十年的創作休眠期——即高云所說的潛修期。
1883年(27歲)○獲江蘇省連環畫評獎一等獎。○應約創作《羅倫趕考》并在《連環畫報》發表。
○創作首部長篇連環畫《黃天蕩之戰》,首發二十三萬冊,最 近一次再版於2001年。1984年(28歲)○獲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獎。
○作品首次赴國外(瑞士)展出,獲特別榮譽獎。○作品首次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創作連環畫《神州擂》(。
4.中國古代書畫名家有哪幾個
顧愷之(348—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東晉杰出畫家。
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于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
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以及提出的“六法”。為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子虔(約550—604年)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隋代杰出畫家。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
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善畫故事、人馬、山水、樓臺;人物的描法細致,后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極為深致。
《宣和畫譜》稱贊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后人稱他為“唐畫之祖”,美史史家稱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了虔虔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畫家。
吳道子,生猝年不詳,字道子,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唐代杰出畫家,畫史尊稱吳生,被唐玄宗賜名道玄,被后世尊稱為“畫圣”。約生于唐高宗時代,繪畫活動在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約公元七世紀末、八世紀前期)。
所作人物、鬼神、鳥獸、臺閣都冠絕一世。其藝術風格是“落筆雄勁”、“敷粉簡淡”,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因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的物象“高側深斜、卷飄帶之勢”,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還創出“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淡彩法,稱做“吳裝新格”。張擇端(1085—1145年)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誠)人,宋代杰出畫家。
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圖畫院任職。自幼好讀書,又攻繪畫。
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尤善畫舟車、市街、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
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黃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癡道人,江蘇常熟人,后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黃氏為義子,元代杰出畫家。
中年做過小吏,因張閭案受累坐牢,出獄后遂隱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即新道教),寄情于山水。常往來杭州、松江、虞山(常熟)等地講道賣卜。
工書法、詩詞、善散曲、通音韻、學畫較晚,50歲左右開始山水畫創作,曾受趙孟(斧)影響,性情上有人題他的《天池石壁圖》說他“滑稽玩世”,“平生好飲復好畫;醉后酒墨秋淋漓”。晚年的黃公望,生活曠達浪漫,常酣飲游樂。
元代中后期,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四人,在山水畫創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貢 獻,以真山真水的現實描繪為起點。在繪畫史上得到很高的評價,被稱為“元四家”。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杰出畫家。性情敦厚、博學多才,長于文學,亦工詩畫,善畫山水、花卉、鳥獸、蟲魚,皆極神妙。
常草草點綴,即得意趣。亦常題詩詞于畫上,當時人稱他為“二絕先生”。
畫宗黃大疾、吳鎮,自成一家筆法。亦工墨筆花鳥,和他的學生文征明并稱為“吳派”兩大家。
又與文征明、唐寅、仇英稱“明四家”。他每畫一畫,落筆點苔,絕不茍且。
他能從多方面摹習古人,又加自己的創造,更參以二米的筆趣,善用粗筆,圓潤挺勁,厚重凝煉。唐伯虎(1470—1524年)字子畏,號伯虎,本名唐寅,又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還有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杰出畫家。
自幼刻苦學習,有才華。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為應天府第一名解元。
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三十歲時因科場案,而邊累入獄。
后發往浙江為吏,游歷匡廬,天臺、武夷等名山,鬻畫賣文,名重當時。與沈周、文征明、仇英齊名,稱“明四家”。
畫初師周臣,后師法沈周。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工。
尤精山水、仕女,格韻沉郁,風骨奇峭,能自出新意。深得李成、范寬、李唐、劉松年以及元代倪瓚、王蒙、黃公望等諸大家筆法。
筆墨靈秀潤密而有韻致。故有人說他,“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
清惲壽平的畫跋里稱他:“筆墨靈逸,李唐畫之跡,為之一變”。文徵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號稀奇山,停云生等。
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杰出畫家。授翰林待詔,故稱“文待詔”。
聰穎博學,詩、文、書、畫都名聞一時。畫學沈周,兼有李唐、吳仲圭、黃公望筆法。
畫山水、人物、花卉都極出色。畫風細致溫雅,筆墨精銳,氣韻神采,獨步一時。
他的子奶都善于書畫,門人杰出的也多,形成了“吳門派”。又寫沈周、唐寅、仇英齊名勝古跡,并稱“明四家”。
其畫特點粗暴,粗筆有沈周溫厚淳樸之風,又有細膩工整之趣;細筆取法于王蒙,取其蒼潤渾厚的構調,又有高雅的風采。長于用細筆創造出幽雅間靜的意境,也能用瀟灑、酣暢的筆墨表現寬闊的氣勢。
畫人物和水墨花卉,技法熟練,風格秀麗。畫水仙多用冰白知法,花葉離披,備天然之妙。
仇英(約1409—1551年)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