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有多少種詞體求答案
詞是一種配合音樂的詩歌,所以有曲子詞,雜曲,樂府等別稱。由于它的句式長短不齊,又稱為長短句。在形式上,詞要求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和結構分片四個特點。詞有許多詞調,每種詞調各有特定的名稱,叫做詞牌,如《蝶戀花》,《滿江紅》等等。詞牌名稱與詞的內容最初是相關的,但后人填詞所用詞牌,則與內容未必有聯系。各種詞牌的詞有不同的格體,各種體都有句數,字數的規定,如《如夢令》44字,《浣溪沙》42字,等等。有人按字數多少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58字以內叫小令,59字至90字叫中調,91字以上叫長調。詞調不同,句式也就不同。不同句式又各有不同的平仄和韻腳。填詞時必須嚴格遵照平仄和韻腳的規定。詞在結構上大多分段,一段叫做一闋或一片。根據片數,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幾種。單調不分片,多為小令,如《十六字令》;雙調分上下兩片,如《西江月》,《菩薩蠻》。三疊四疊實際上就是三片四片,如《蘭陵王》為三疊,《鶯啼序》是最長的詞調,有240字,分為四疊。
詞在隋唐興起后,在宋代發展到了高峰,產生了像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杰出的詞人。元代以后,詞逐漸趨衰落。明代時,詞的曲譜失傳,詞這一文體也就脫離了音樂,成了文人案頭之作,很少配樂演唱。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光輝遺產,是我國詩歌(廣義的詩,今稱詩歌,包括了詞)世界的一朵奇葩,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補充:
天 太多了 給你解釋下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②(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關于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于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④,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后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后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于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后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
〖雙字〗竹枝、導引、入塞、品令、木笪、河傳、鞋紅、別怨、尋梅、三臺、解紅、塞姑、西施、韻令、側犯、踏歌、兀令、簇水、露華、尾犯、塞姑、白雪、徵招、天香、步月、暗香、孤鸞、無悶、大有、催雪、國香、芳草、大椿、垂楊、花犯、倒犯、瑤華、眉嫵、陽春、索酒、南浦、西河、秋霽、落梅、角招、薄幸、疏影、宣清、、八歸、笛家、白檸、六州、大脯、六丑、歌頭、多麗、個儂、三臺、哨偏、戚氏、薄媚、漁父、望江
………………補充:
哪額就告你你了 詞牌沒類型
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2](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種名稱,那只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 ^解釋得還行吧追問:
蝶戀花是樂曲的名稱 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如夢令是源自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
2.宋詞當中最著名的句子有哪些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定風波》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揚州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李清照《如夢令》
3.古詩中的句數有何限制
古體詩是沒有句數限制的。
如《詩經》中的作品句數就很不固定,有的 只有一章,有的多達三五章。 而近體詩的句數是有固定要求的,即律詩每首八句,絕句每首四句。
這 就意味著一首五言律詩只能是四十個字,一首七言絕句只能是二十八個字。排 律(長律)的句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以上。
但固定的句數,并不能作為近體詩 最本質的特征,它只是外在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在古體詩當中,也有相當大 一部分是這樣的句數。 由于近體詩對字數句數的嚴格限定,以及詩人對內容最大容量的追求, 使得詩歌用語不僅要精心琢磨,而且能省則省,甚至省略一些在正常語法中不 能省略的成分。
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杜甫《春日懷李白》)沒有 謂語中心語,但絲毫不影響讀者理解。再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 庭筠《商山夜行》)只用幾個名詞組合,就表現出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
正是 這種看似不合常理的語言,為詩歌增添了獨有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