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唐詩宋詞元曲體裁的區別
體裁
1. 指詩文的結構及文風詞藻。
詩詞曲基本上都是可以和著音樂演唱的,同現在的歌詞,從大類上是同一體裁——詩歌。
具體講,中國傳統詩歌分為以下幾種體裁:
1.古詩(古體詩):泛指近體詩誕生前的詩歌,后人分為四言詩、五言古體(五古)、七言古體(七古)、雜言體,也有近體詩誕生后詩人們仿寫的古體詩。(至于楚辭算不算詩歌暫不提了行不?)
2.近體詩:絕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韻 音律,一句五個字稱五言,七字稱七言
律詩:8句,4聯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韻 音律,一句五個字稱五律,七字稱七律
(頷聯、頸聯對仗)
3.詞:別名:長短句、詩余、曲子詞
組成:詞牌名、題目
分類:小令(58字以下)、中詞(59~90字)、長詞(91字以上)
風格:婉約派、豪放派
4.曲:組成:宮調(曲調)、曲牌、題目
分類:小令與套數,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帶過曲,以上稱為散曲;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即念白與動作表演),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
注:唐詩中既包含古體詩也包含近體詩,詩經是典型的古詩。
2.唐詩宋詞元曲之類還有什么
有: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兩漢散文以歷史散文和政論散文最為突出。司馬遷的《史記》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樣式,也開辟了傳記文學的新紀元,是漢代最輝煌的成就。
漢賦乃兩漢一代之文學,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它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
它兼收并蓄《詩經》、“楚辭”、先秦散文等諸種文體。形成了一種容量宏大且頗具表現力的綜合型文學樣式。
賈誼的《吊屈原賦》是騷體賦,枚乘的《七發》是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志,司馬相如的大賦是漢賦的頂峰。之后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都為漢大賦力作。
張衡的《歸田賦》還開啟了抒情小賦的先河。2、唐詩是我們最熟悉的,唐詩是我們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無論是對中國還是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被說作唐詩是因為是在唐朝發展到了頂峰,屬于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時期。唐詩繼承漢魏六朝以來詩歌的大成,在不完善的狀態下逐漸發展成了唐詩近代詩的定型。
唐詩根據唐朝的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初唐以“初唐四杰”為代表,盛唐以李白為代表,中唐以白居易為代表,晚唐以“小李杜”為代表。由于科舉制度把唐詩作為考試內容,經濟上很繁榮,文化上也有很大的積淀,所以詩在唐朝發展到了頂峰。
也叫唐詩。3、宋詞,同樣的道理因為詞在宋朝發展到了頂峰,所以叫做宋詞。
宋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百姓的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樣,詩這種格式嚴謹的文學格式已經不能滿足于人們思想情感的表達。詞在宋以前就出現了,但在宋代文人的發展下逐漸成了正宗之學,他的格式多樣,字數句子沒有太大要求,更適合當時的人們表達情感。
4、元朝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北京和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兩地流傳開來。
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5、明清是中國小說的繁榮時期,這個時代的小說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后,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
從明代開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出其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取得與唐詩﹑宋詞﹑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則是中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并向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
我國小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具規模,志人志怪,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準備了條件。擴展資料: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篇幅越來越長,其實是伴隨著文學越來越走向世俗化,以及造紙和印刷術不斷提高的歷史,而同步發展演變的。
在文字最初的年代,夏商周時期,刻畫在甲骨文和青銅銘文中的的文字大都是占卜內容。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易經》,內容也是龜甲蓍草之后留下的卜辭。
這都屬于神學的內容,是最高高在上,與平民無關的內容。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
老子的《道德經》單篇的篇幅長度也就比甲骨卜辭長點,孔子的《論語》,語錄體的風格有時候甚至只有一兩句話而已。他們面對的對象,是當時的統治者。
至于后來,莊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白話通俗,公孫龍的詭辯說理,荀子的理科生思維等等,篇幅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好像是個異類,其實是因為他們這類屬于論說文。這類文體,貫穿至今都是這樣,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文學發展,是并行的。
唐詩以前,最流行的文學體裁是漢賦、駢文(楚辭傳統)以及四言、五言古詩(詩經傳統)。漢賦和駢文語句工整瑰麗,用詞佶屈聱牙,怎么冷僻怎么來,好像單純只是要體現作者的文采。
那是因為當時社會實行察舉制(漢朝)和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士子的上升渠道,必須依賴自己的出身、才學和名聲。而四言、五言古詩,可以說是唐詩的前身。
中間曹丕帶頭出現了文人七言詩,一如李白偶爾也填詞一樣,是文學的承上啟下。因為他們,文學史發展演變才像一股涓涓細流,不至于有割裂之感。
以上所說的文體,包括唐詩,都是士大夫和文人的游戲。但是,隨著文明的發展,城市的不斷興起,市民這一階層越來越成為人群中的大多數。
于是,一種加入音樂屬性能夠唱出來的文體,漸漸代唐詩興起,就是宋詞。宋詞起初流行于瓦欄勾肆之間,宴飲中,逐漸取代了唐詩原來的位置。
又經過周邦彥這樣的大晟詞人的加工規制,宋詞更加成熟,篇幅也超過唐詩,成為一種市民最喜聞樂見的內容形式。元代,社會更加市民化。
原來被唐詩鄙視的宋詞,又進一步被更世俗的的文體取代,就是元曲。宋詞進入高雅文體的行列,已經不那么親民了。
一種不但有音樂性,而且還有故事性的新體裁——元曲,取代了宋詞的位置,在元以后的戲臺上變得長盛不衰。元曲的篇幅也更長,一本折子戲,都遠遠超過以往最大的詞牌,而且它更有情節和畫面,語言更淺白,更加容易被市民大眾接受和喜愛。
明末清初,是小說爆發的時期。四大。
3.唐詩宋詞元曲之類還有什么
有: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兩漢散文以歷史散文和政論散文最為突出。司馬遷的《史記》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樣式,也開辟了傳記文學的新紀元,是漢代最輝煌的成就。
漢賦乃兩漢一代之文學,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它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
它兼收并蓄《詩經》、“楚辭”、先秦散文等諸種文體。形成了一種容量宏大且頗具表現力的綜合型文學樣式。
賈誼的《吊屈原賦》是騷體賦,枚乘的《七發》是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志,司馬相如的大賦是漢賦的頂峰。之后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都為漢大賦力作。
張衡的《歸田賦》還開啟了抒情小賦的先河。 2、唐詩是我們最熟悉的,唐詩是我們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無論是對中國還是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被說作唐詩是因為是在唐朝發展到了頂峰,屬于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時期。唐詩繼承漢魏六朝以來詩歌的大成,在不完善的狀態下逐漸發展成了唐詩近代詩的定型。
唐詩根據唐朝的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初唐以“初唐四杰”為代表,盛唐以李白為代表,中唐以白居易為代表,晚唐以“小李杜”為代表。由于科舉制度把唐詩作為考試內容,經濟上很繁榮,文化上也有很大的積淀,所以詩在唐朝發展到了頂峰。
也叫唐詩。 3、宋詞,同樣的道理因為詞在宋朝發展到了頂峰,所以叫做宋詞。
宋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百姓的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樣,詩這種格式嚴謹的文學格式已經不能滿足于人們思想情感的表達。 詞在宋以前就出現了,但在宋代文人的發展下逐漸成了正宗之學,他的格式多樣,字數句子沒有太大要求,更適合當時的人們表達情感。
4、元朝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北京和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兩地流傳開來。
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 5、明清是中國小說的繁榮時期,這個時代的小說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后,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
從明代開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出其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取得與唐詩﹑宋詞﹑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則是中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并向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
我國小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具規模,志人志怪,為明清小說的繁榮準備了條件。 擴展資料: 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篇幅越來越長,其實是伴隨著文學越來越走向世俗化,以及造紙和印刷術不斷提高的歷史,而同步發展演變的。
在文字最初的年代,夏商周時期,刻畫在甲骨文和青銅銘文中的的文字大都是占卜內容。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易經》,內容也是龜甲蓍草之后留下的卜辭。
這都屬于神學的內容,是最高高在上,與平民無關的內容。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
老子的《道德經》單篇的篇幅長度也就比甲骨卜辭長點,孔子的《論語》,語錄體的風格有時候甚至只有一兩句話而已。他們面對的對象,是當時的統治者。
至于后來,莊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白話通俗,公孫龍的詭辯說理,荀子的理科生思維等等,篇幅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好像是個異類,其實是因為他們這類屬于論說文。這類文體,貫穿至今都是這樣,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文學發展,是并行的。
唐詩以前,最流行的文學體裁是漢賦、駢文(楚辭傳統)以及四言、五言古詩(詩經傳統)。漢賦和駢文語句工整瑰麗,用詞佶屈聱牙,怎么冷僻怎么來,好像單純只是要體現作者的文采。
那是因為當時社會實行察舉制(漢朝)和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士子的上升渠道,必須依賴自己的出身、才學和名聲。 而四言、五言古詩,可以說是唐詩的前身。
中間曹丕帶頭出現了文人七言詩,一如李白偶爾也填詞一樣,是文學的承上啟下。因為他們,文學史發展演變才像一股涓涓細流,不至于有割裂之感。
以上所說的文體,包括唐詩,都是士大夫和文人的游戲。但是,隨著文明的發展,城市的不斷興起,市民這一階層越來越成為人群中的大多數。
于是,一種加入音樂屬性能夠唱出來的文體,漸漸代唐詩興起,就是宋詞。 宋詞起初流行于瓦欄勾肆之間,宴飲中,逐漸取代了唐詩原來的位置。
又經過周邦彥這樣的大晟詞人的加工規制,宋詞更加成熟,篇幅也超過唐詩,成為一種市民最喜聞樂見的內容形式。 元代,社會更加市民化。
原來被唐詩鄙視的宋詞,又進一步被更世俗的的文體取代,就是元曲。宋詞進入高雅文體的行列,已經不那么親民了。
一種不但有音樂性,而且還有故事性的新體裁——元曲,取代了宋詞的位置,在元以后的戲臺上變得長盛不衰。元曲的篇幅也更長,一本折子戲,都遠遠超過以往最大的詞牌,而且它更有情節和畫面,語言更淺白,更加容易被市民大眾接受和喜愛。
明末清初,是小說爆發。
4.唐詩宋詞元曲什么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云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范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0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8首、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它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注釋和評點。
宋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
宋詞是繼唐詩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名",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宋詞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宋詞也叫詞,著名的關于宋詞的書有:《宋詞三百首》等等。
《宋詞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宋詞選本,由晚清四大詞人之一的朱孝臧于1924年編定,共收宋代詞人八十八家,詞三百首。編者朱孝臧,(1857-1931),原名祖謀,字古微,好漚尹,又號強村、上強村民,浙江歸安人,其選錄標準,以混成為主旨,并求之體格、神致。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gushi/)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元曲又稱詞余、樂府。
5.唐詩宋詞元曲有什么概念
唐詩有五言,七言,絕句,律詩.唐詩主要是五、七言詩,詞則要按詞牌填詞,句型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曲和詞類似,要按曲牌填寫。所以唐人作詩可以叫寫詩,宋人作詞和元人作曲則叫填詞、填曲。宋詞的詞牌是中原地區的曲調,元曲則是來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調,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并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稱。
6.詩經,唐詩,宋詞,元曲分別有什么特點
(一)唐詩: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非格律詩或古體詩,如《詩經》、《楚詞》等;另一類是格律詩,在一首詩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韻腳,三、四兩句和五、六兩句應該分別對仗.唐帝國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的繁榮.國內各民族的融合,日趨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各階級各階層的生活變得豐富復雜,為詩詞創作提供了多種多機關報養料和素材.唐帝國制定和執行的科舉選拔人才的制度以詩賦主要內容,這種機制也直接促進了詩歌的創作.\x0d唐詩的特點:唐詩從形式上講究調聲、隸事和內容上沿襲宮體,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或英雄氣概或兒女情長.
(二)宋詞:是詩經及魏樂府之蛻變和唐代近體詩不斷發展的結果.詞和詩的最大區別就是,詩為整齊的五、七言(齊言),而詞則長短句(雜言),依照樂曲的節拍而填制長短句的“詞”.“詞”就這樣產生的.宋詞的成熟繁榮時期,則是詞創作的最高峰,數量質量都達到了巔峰時期.宋詞得到整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認同和喜愛.詞已深深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發展,成為一個歷史時期文學樣式的代表.\x0d宋詞的特點:它是一種既能合樂而唱又能講求格律的新體詩.它包括有燕樂、民歌、近體詩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樂性、韻律美和濃郁的生活撥氣息的文學新形式.詞與詩有著密切的聯系,詞分豪放、婉約兩大流派.\x0d
(三)元曲:清李調元《雨村曲話》引《弦索辨訛》稱:“三百篇而為詩,詩變而為詞,詞變而為曲”,明王世貞《曲藻》又稱:“詞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后有南曲”,說明了曲的起源.曲與詞的主要區別是,詞的字數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數不定,詞韻大致依照詩韻.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戲曲家創作后期產生專業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壇更為絢麗多彩.元散曲分為豪放、清麗兩大派別.\x0d元曲的特點:元曲韻密,有時每保句韻,甚至句中的韻,同時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襯字,尤其是套曲,襯字較多 ,如不分正字襯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四)《詩經》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國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詩經》多以四言為主,兼
有雜言。《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無論是在形式體裁、語言技巧,還是在藝術形象和表現手法上,都顯示出我國最早的詩歌作品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藝術特點
1、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2、樸素自然的藝術風格
3、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4、復沓的章法,以四言句式為主,間或雜言(二至八言)
5、動、形容詞的恰當運用,重言迭字擬聲狀貌,雙聲疊韻使聲調優美
文學價值
1、光輝起點,開創現實主義創作道路
2、確定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的地位
3、其中的優秀之作,在藝術手法、語言和技巧上,對后世文學產生巨大影響
4、周代禮樂文化的代表,為儒家所重視和推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詩宋詞元曲還有什么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