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的由來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和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詞終於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像曾因寫過"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當時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必有柳詞"之說,以至于宋朝的一個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當上宰相之后,他對于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他寫的.我們也都知道,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士大夫們一起,構成了宋朝的享樂主義,虛華的文化.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若強盛,那么它在文與質兩方面是并重的,這里文指的是文風或者說一個社會的風氣吧,我們知道,一個人若專門讀書,鉆研學問的話,那么就必須脫離生產勞動,也不能去打仗,這在宋朝就叫做"養士""八股"確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專門來鉆這個東西撈取功名利祿養活自己,所以也就沒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個國家"文風"越盛,那么做實事的人就越少,這個國家也就會出問題了.歷朝寫詩的人很多,宋詩也很有名,為什么獨獨詩以"唐"命名呢?唐詩就算是歌頌風花雪月,也有一股質樸的美,透露出這個民族質樸,粗野與宏偉的氣魄,而宋詞則是比較多矯飾浮夸的文風,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推動這個國家的發展的,那么它就是強勢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現在的美國,
和親政策如果是漢朝使用,那么是一種緩兵之計,修養生息的方法,但是宋朝,我看不到它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割地求和,茍延殘喘而已,有的論者居然還說“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和解”,我真不知是何居心所在?倘若日本滅了中國,那么慰安婦也可謂民族和解的先鋒了,呵呵。
在進化論和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如果”和“假設”,只有殘酷的現實,呵呵,宋朝被野蠻民族滅掉,這就是結果,而士大夫群體人格的墮落,從這個幫閑享樂的社會就開始出現征兆了。
2.唐詩宋詞的來歷是什么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宋代被稱為詞的時代。
唐詩在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佳作豐富,屬于中國文學史上最鼎盛的時期。集承漢魏六朝以來詩歌的大成,開發了宋以后的宗派。以體言:五七雜言樂府行律無一不有;以格言:圣神仙佛嬌艷鬼怪,無一不包;以調言,飄逸胸渾,精神博大,縝密幽麗,清奇奧峭,無一不至;以人言,帝王將相,村夫野老、婦孺樵牧,和尚道士,一起登場,演奏詩歌的舞臺。
唐朝的詩歌發展超出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也從永明體的不完善狀態下逐漸轉換為唐代四聲二元化及近體詩的定型,這也正是永明體在不斷運用中的演變歷程。唐人為了和古體詩加以區分,名為今體詩。今體詩歌根據漢字平仄的特點使詩歌有了嚴謹的格體,具有抑揚頓挫的和諧美與形式美、精煉美和音樂美;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唐朝的詩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都是非常有才華的年輕詩人。譬如王勃的“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秋晚,山中黃葉飛。”還有他的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楊炯的《送臨津房少府》“岐路三秋別,江津萬里長。煙霞駐征蓋,弦奏促飛觴。階樹含斜日,池風泛早涼。贈言未終竟,流涕忽沾裳。寫的非常感人。”盧照鄰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駱賓王的“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等等都讓后人學習效仿。四杰的時代律詩尚未定型,初唐四杰是初唐詩歌過渡到盛唐文壇的一個重要的詩人群體,在當時及后世均享有盛譽。
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實在盛唐的中葉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詞。最初是來自民間,稱為“曲子詞”。源于樂府,從格律上講,則源于近體詩,但與近體詩的區別是句式是長短不一的。剛開始以小令為主,以后發展為中調、慢詞等。在宋朝出現了詞的昌盛期,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蘇軾、李清照、晏殊等著名的詞人。他們風格迥異,大體出現豪放詞風及婉約詞風,影響后人。
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宋代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唐代的詩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大臣個個是詞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著名詞人,女詞人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使宋詞得以佳篇迭出,影響久遠。
3.宋詞的起源與發展
詞,詩歌的一種。
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
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目錄 簡介 派別 價值 初期 升華 類別 發展歷程 發展 起源 詞牌 高峰 音樂文學 宋詞派別 婉約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點 豪放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點 宋詞選讀 同名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簡介 派別 價值 初期 升華 類別 發展歷程 發展 起源 詞牌 高峰 音樂文學 宋詞派別 婉約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點 豪放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特點 宋詞選讀 同名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派別 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宋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詞人:柳永、李清照、秦觀、晏殊、晏幾道、周邦彥、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蘇軾、岳飛、陳亮等。
價值 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初期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五代時期的《花間集》就很明顯地展露了詞美麗絢爛的文采,但是這期間的詞題材還僅限于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面,可以說還顯得很“小氣”。雖然藝術成就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
宋代初期的詞一開始也是沿襲這種詞風,追求華麗詞藻和對細膩情感的描寫。像曾因寫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
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當時的詞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后,對于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
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升華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奠定了邊塞詞在宋詞中的地位,使只聞歌筵酒席、宮廷豪門、都市風情、脂粉相思之類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蘇軾詞首開豪放詞風,宋詞已經不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巢窠,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編輯本段類別 大致有5種: 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4、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5、按詞牌分。
編輯本段發展歷程發展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唐代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并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
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于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起源 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
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詞牌 詞有詞牌,即曲調。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
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
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 李清照 別。“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
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臺近》、《訴衷情近》。
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于北宋中葉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
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 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
最長的詞調。
4.宋詞來源
宋詞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道。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虜之后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后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過柳永和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盡管詞在語言上受到了文人詩作的影響,而典雅雕琢的風尚并沒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間風格。而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于抒發感情,所以“詩盲志,詞抒情”的這種說法還是具有一定根據的。
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
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里解助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
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詞有詞牌。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
詞發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5.宋詞的由來和發展問題
宋詞是中國宋代的長短句歌詞。
宋代是長短句歌詞的繁榮時代。在文學史上,詞以宋稱,體現了宋詞作為一代文學的重要地位。
詞興起于唐代,入宋發展成為一代之勝,據《全宋詞》及《全宋詞補輯》載,作品有2萬余首(不包括殘篇、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余人。這不僅有宋代特定歷史環境的原因,也是文學自身發展演化的結果。
宋詞發展的基礎宋代立國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民間財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幾個大城市,為統治者寄情聲色、歌舞作樂提供了物質條件。至北宋崇寧年間,都城汴京(今開封)成為文化娛樂中心,出現了“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的繁華景象。
南宋政權偏安江南時期,都城臨安(今杭州)又成為地主官僚縱情享樂的場所。詞這種體裁從草創時期的大眾藝術過渡到文人手中,進入以言閨情與賞歌舞為主的時代,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專利品。
同時受燕樂的制約與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藝術個性,具有特殊的藝術功能。它為宋代藝術家“言詩之所不能言”,表達“動于中而不能抑”的歡愉愁怨之情,提供了方便。
因此,詞在宋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發展成為宋一代的代表文學。 北宋詞的發展 詞在北宋時期的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人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3個階段在時間上互相交錯,繼承與創新的演變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晏殊、歐陽修的創作,主要在于繼承。其詞風與西蜀“花間”有許多共通之處,在內容和形式上沒有突破和創新。
而張先、晏幾道在承襲的同時,已有所創新,完成了詞由唐入宋的過渡。張先創制的若干慢詞,在藝術形式上,為詞體的變革作了準備。
在思想內容上為宋詞的革新開創了先例。 宋詞的第一位變革者是柳永。
柳永與晏殊、歐陽修同屬北宋前期作家,但他在詞壇的影響卻遠大于晏歐二人,波及于整個北宋時期。柳永的創作廣泛地反映了社會人生。
除了男女戀情,還有都市生活的某些側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藝術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間曲調入詞,大量創作慢詞,有效地擴大了詞的體制,對宋詞的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北宋中后期,蘇軾登上詞壇,為北宋詞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蘇軾在柳永所做開創、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變革,使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
并朝著多極方向發展。一方面,北宋詞的慢詞創作,自柳永之后,因蘇軾、秦觀的繼起而更趨興盛;另一方面,聚集在蘇軾周圍的一批追隨者,雖學蘇詞,但卻不拘一格,各自朝著不同方向發展。
柳、蘇的變革及其相互競爭的結果,使北宋詞壇出現了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在這一階段中,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也各以其獨具特色的創作,對北宋詞的發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
北宋后期,周邦彥兼各家之長,進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進了詞體的成熟。周詞在思想內容的開拓上不及蘇軾,作品多為寫景詠物之作。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整理規范舊有的詞調,自創新調,為后人提供了創作規范。在表現手法上,周調不注重意象,而傾力于語言的錘煉、熔鑄。
南宋詞體的蛻變南渡后,社會歷史的大變革,對詞體的發展演變產生了一定影響。南渡作家李清照和向子諲的創作代表了詞由北宋向南宋發展的過渡。
他們的創作為南渡作家如何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樹立了榜樣。南渡以后的詞作家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礎上,繼承發揚了前代作家的藝術創作經驗,為詞體繼續發展起了推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詞體的蛻變。
其中以陸游、辛棄疾、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為代表的詞作家創作出了一批反映時代生活,體現時代精神的佳作;以姜夔、史達祖、吳文英、張炎等人為代表的作家,則在詞的藝術表現形式上作了探討與嘗試。辛棄疾的創作體現了南宋詞的最高成就。
他的作品中,既有抒寫抗金復國的激揚、悲壯,也有歌詠自然風光、贊頌農家生活的閑適、清新,多方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在藝術創造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與辛棄疾同時代的陸游、陳亮 、劉過,其后的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在藝術上或為辛棄疾的“同調”,或為崇拜效法者。他們的創作是對辛詞的補充,但對辛詞的某些缺點也有所發展。
姜夔登上詞壇,正面臨著詞體的蛻變問題。他依據自己關于“合”與“異”的理論,以江西詩派詩法入詞,別成風格,自創一體。
同時因其長于音律、樂理,詞與音樂相結合已臻極詣,獲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史達祖的詞,奇秀清逸,風格與姜夔相近,被視為姜的羽翼,但成就不及姜夔。
姜夔之后的另一詞壇巨擘當屬吳文英。其詞作音調和諧,字句研煉,但往往藻繪過甚,意旨晦澀。
宋元之間的張炎,是一位兼擅樂律的詞學家。他對于詞壇先輩的各種長處,多所采摘。
他的詞“清遠蘊藉,凄愴纏綿”,自成一家。但在詞壇日趨衰落的局面下,終成最后的余響,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