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齊天樂.庾郎先自吟愁賦我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齊天樂·庾郎先自吟愁賦 作者:姜夔 (丙辰歲1,與張功甫2會飲張達可之堂。
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甫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辭甚美。
予裴回3未利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4呼為促織,善斗。
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 庾郎先自吟愁賦5,凄凄更聞私語。
露濕銅鋪6,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
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7,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候館迎秋8,離宮吊月9,別有傷心無數。
豳詩漫與10。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寫入琴絲11,一聲聲更苦。【注釋】 1.丙辰歲: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
2.張功父:張镃,字功父。南宋將領張俊之孫,有<南湖集>。
張達可:不詳。 3.裴回:即徘徊。
4.中都:此指汴京(今河南開封)。促織:古稱蟋蟀為促織。
5.庾郎(庚郎):北朝詩人庚信,曾作<愁賦>。 6.銅鋪:銅制的鋪首,裝在門上能銜門環。
7.屏山:屏風上畫有遠山,故稱屏山。 8.候館:迎客的館舍。
9.離宮: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宮。 10.豳詩:指<詩經豳風>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漫與:即景寫詩,率然而成。 11.寫入琴絲:譜成樂曲,入琴彈奏。
【簡析】 這篇詠物詞,借描寫蟋蟀悲鳴,傾瀉人間幽恨。開篇點“愁”字,以庾信賦愁引出蟋蟀悲吟。
露水沾濕的銅鋪外,長滿苔蘚的石井臺旁,都是蟋蟀嗚叫的地方。在詞人聽來,那叫聲是哀苦之音,是受了委屈的兒女在親人面前的哭訴,也是無眠思婦的孤獨的紡紗聲,是閨中少女獨坐屏風前的凄涼嘆息。
下片用敲打著燭滅后的窗子的夜雨聲,用搗衣棒與石砧撞擊的聲響,與蟋蟀聲錯雜交織,加濃鳴聲凄苦。“候館迎秋”、“離宮吊月”,既是指蟋蟀經常出沒的地方,又是比喻其叫聲如同旅舍中的游子,離宮中的宮女的悲嘆。
豳詩略略點題,忽以兒女笑聲旁襯一筆,末再以譜入樂曲“聲聲更苦”,拍合“愁賦”。全詞寫蟋蟀悲鳴,廣泛觸發人間哀思。
舉凡騷人失意、思婦念遠、遷客懷鄉、乃至帝王蒙塵,如許憾恨,無不借秋蟲宣發。則秋蟲之鳴,實乃時代哀音。
【賞析】 姜夔此詞,前有小序云:“丙辰歲與張功父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父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辭甚美。
予裴回茉莉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斗。
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丙辰是公元1196年(宋寧宗慶元二年),張功父即張鎡.他先賦《滿庭芳·促織兒》,寫景狀物“心細如絲發”,曲盡形容之妙;姜夔則另辟蹊徑,別創新意。
詞先從聽蟋蟀者寫入。“庾郎先自吟愁賦。”
庾郎,即庾信,曾作《愁賦》,今已不傳,此似指《哀江南賦》、《傷心賦》、《枯樹賦》一類哀愁之作。杜甫詩云:“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次句寫蟋蟀聲,凄切細碎而以“私語”比擬,生動貼切,并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因而和上句的吟賦聲自然融合。“更聞”與“先自”相呼應,將詞意推進一層。
騷人夜吟,已自愁情滿懷,更那堪又聽到如竊竊“私語”的蟋蟀悲吟呢!從中寄寓了詞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國之痛。“露濕”三句是空間的展開,目的是藉以觸發更廣泛的人事。
銅鋪,銅做的鋪首,裝在門上銜門環;此指門外。石井,此指井欄邊。
說蟋蟀鳴聲在大門外;井欄邊,到處可聞。“哀音似訴”,承上“私語”而來,這如泣似訴的聲聲哀鳴,使一位本來就轉側無眠的思婦更加無法入夢了,只有起床以織布來消解煩憂(蟋蟀一名促織,正與詞意符合)。
于是蟋蟀聲又和機杼聲融成一片。這幾句遺貌取神,離影得似,妙在如“野云孤云,去留無跡”(張炎《詞論》)。
詞中的蟋蟀的鳴聲為線索,把詩人、思婦、客子、帝王、兒童等不同的人事巧妙地組織到一篇中來。其中,不僅有詞人自傷身世的喟嘆,而且還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滅亡與南宋王朝茍且偷安,醉心于暫時安樂的可悲現實。
“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思婦懷念遠人的心情。面對屏風上的遠水遙山,不由神馳萬里。
秋色已深,什么時候才能將親手織就的冬衣送到遠方征人的手中?秋夜露寒,什么時候征人才能回到自己的身邊?遠人遙隔,而此時只余一人對影自憐,又有什么情緒來尋歡作樂呢?幾句言簡意遠,委婉盡情。
2.《齊天樂(壽謝丞)》注釋、翻譯及賞析
注釋庾郎:南北朝時北周文人庾信寫哀愁出名。
杜甫有詩云,「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銅鋪:銅的飾件,裝在門上掛門環用。
思婦:思念離人的女子。蟋蟀又名促織,它的叫聲使睡不著的女人又起來織布了。
豳(bin1)詩:《詩經-豳風-七月》講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寫入琴絲:姜夔自注,“宜政間,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翻譯:南墻槐竹風搖翠。歡聲為誰吹起。
水秀龜神,松清鶴健,人在蓬壺深處。金猊噴霧。
睹鬢雪青歸,臉霞紅駐。一點壽星,分明光照梅花樹。
三年冰蘗清苦。這長生富貴,天應分付。
經閱黃庭,鼎烹丹井,心事澹然如水。東山霖雨。
正出洗太虛,未容別墅。紫詔飛來,玉堂鏘步武。
賞析:姜夔此詞,前有小序云 :“丙辰歲與張功父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父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辭甚美。
予裴回茉莉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 ,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斗。
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丙辰是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張功父即張鎡 。
他先賦《滿庭芳-促織兒》,寫景狀物“心細如絲發”,曲盡形容之妙 ;姜夔則另辟蹊徑,別創新意。詞先從聽蟋蟀者寫入 。
“庾郎先自吟愁賦 。”庾郎 ,即庾信,曾作《愁賦》,今已不傳,此似指《哀江南賦》、《傷心賦》、《枯樹賦》一類哀愁之作。
杜甫詩云:“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次句寫蟋蟀聲,凄切細碎而以“私語”比擬,生動貼切,并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因而和上句的吟賦聲自然融合。
“更聞”與“先自”相呼應,將詞意推進一層。騷人夜吟 ,已自愁情滿懷,更那堪又聽到如竊竊“私語”的蟋蟀悲吟呢!從中寄寓了詞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國之痛。
“露濕”三句是空間的展開,目的是藉以觸發更廣泛的人事。銅鋪,銅做的鋪首 ,裝在門上銜門環;此指門外。
石井,此指井欄邊。說蟋蟀鳴聲在大門外;井欄邊,到處可聞 。
“哀音似訴 ”,承上“私語”而來,這如泣似訴的聲聲哀鳴,使一位本來就轉側無眠的思婦更加無法入夢了,只有起床以織布來消解煩憂(蟋蟀一名促織 ,正與詞意符合)。于是蟋蟀聲又和機杼聲融成一片。
這幾句遺貌取神,離影得似,妙在如“野云孤云 ,去留無跡”(《張炎《詞論》》)。詞中的蟋蟀的鳴聲為線索 ,把詩人、思婦、客子、帝王、兒童等不同的人事巧妙地組織到一篇中來。
其中,不僅有詞人自傷身世的喟嘆,而且還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滅亡與南宋王朝茍且偷安,醉心于暫時安樂的可悲現實 。“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思婦懷念遠人的心情。
面對屏風上的遠水遙山,不由神馳萬里。秋色已深,什么時候才能將親手織就的冬衣送到遠方征人的手中?秋夜露寒,什么時候征人才能回到自己的身邊 ?遠人遙隔,如今只余一人對影自憐,又有什么情緒來尋歡作樂呢?幾句言簡意遠,委婉盡情。
下片首句嶺斷云連,最得換頭妙諦,被后人奉為典范。嶺斷,言其空間和人事的更換——由室內而窗外,由織婦而搗衣女。
云連,指其著一“又”字承上而做到境換意連 ,脈絡暗通。寒窗孤燈,秋風吹雨,那蟋蟀究竟為誰時斷時續地凄凄悲吟呢?伴隨著它的是遠處時隱時顯的陣陣搗衣聲 。
“為誰”二字,以有情向無情境界引向空靈深遠之處。以下“候館”三句,繼續寫蟋蟀鳴聲的轉移,將空間和人事推得更遠更廣。
客館,可以包舉謫臣遷客、士人游子各色人等;離宮,可以包括不幸的帝王后妃、宮娥彩女。這些飄泊者、失意者,不論尊卑長幼,都要悲秋吊月,聞蟲鳴而傷心無限在國懷鄉愁緒襲擾心以上極寫蟋蟀的聲音處處可聞,使人有欲避不能之感 。
它似私語,似悲訴,時斷時續;它與孤吟聲、機杼聲、砧杵聲交織成一片。仿佛讓人聽到一組凄婉哀愁的交響樂。
“豳詩漫與”,詞人說自己受到蟋蟀聲的感染而率意為詩了。語出《詩經-豳風-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可是,下面突然插入“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兩句,寫小兒女呼燈捕捉蟋蟀的樂趣,聲情驟變,似與整首樂章的主旋律不相協調。而與友人張鎡《滿庭芳》詞中“八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
任滿身花影,猶自追尋”意境相若。然細加品味,正如陳延焯所說:“以無知兒女之樂 ,反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為入妙。”
(《白雨齋詞話》)的確,這是這闋大型交響樂中的一支小小插曲,其妙用在于以樂寫苦,所以當這種天真兒女所特具的樂趣被譜入樂章之后,并不與主旋律相悖逆,反倒使原本就無限幽怨凄楚的琴音,變得“一聲聲更苦”了。以樂筆寫愁然,正是白石詞的匠心妙用。
這首詞看似詠物,實則抒情,通過寫聽蟋蟀鳴聲,寄托家國之恨。這首詞的妙處在于分辟蹊徑,別開生面,用空間的不斷轉換和人事的廣泛觸發,層層夾寫,步步烘托,達到一種凄迷深遠的藝術造境。
3.姜夔《齊天樂》的全文和意思
年代:宋
作者:姜夔
作品:齊天樂
內容:
丙辰歲,與張功父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
功父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辭甚美。予裴徊末
利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
為促織,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
樓觀以貯之。
庾郎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
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
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
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夜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
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
豳詩漫輿,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作品注釋
注釋:
庾郎:南北朝時北周文人庾信寫哀愁出名。杜甫有詩云,「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銅鋪:銅的飾件,裝在門上掛門環用。
思婦:思念離人的女子。蟋蟀又名促織,它的叫聲使睡不著的女人又起來織布了。
豳(bin1)詩:《詩經·豳風·七月》講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寫入琴絲:姜夔自注,“宜政間,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賞析】:
這首詞詠物而不留滯于物,全篇皆寫怨情,處處皆合愁意,“(后半)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苦,最為入妙;用筆亦別有神味,難以言傳。”(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15. 奠定了詞的情感基調。
春風吹雨,殘紅滿地,詞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來寫風雨雖停,紅日卻已西沉,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層暗淡的暮色。 16.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思緒紛亂、無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動作來表現的。回身整理殘棋并想續下,借以轉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猶豫不決,落子遲緩。
【解析】 15. 試題分析: “春風”二句起調低沉,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風吹雨已自凄涼,而花枝已凋殘矣,風雨仍依舊吹打不舍,景象更為慘淡。
“落花無可飛”,寫殘紅滿地,沾泥不起,比雨繞殘枝,又進一層,表面上寫景,實際上滲透著悲傷情緒。兩句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調。
三、四句寫雨霽天晴,接理色調應該轉為明朗,情緒應該轉為歡快。可是不然,詞的感情旋律仍舊脫離不了低調。
蓋風雨雖停,而紅日卻已西沉。因此凄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被抹上了一層暮色。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6. 試題分析: 結尾二句,緊承“諱愁”句來。因為愁詞無法排遣,所以她轉過身來,整頓局上殘棋,又從而著之,借以移情,可是著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遲緩,難以應敵。
這個結尾通過詞中人物自身的動作,生動而又準確地反映了紛亂的愁緒。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姜夔齊天樂庚郎先自吟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