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的韻律到底是什么
關于平仄,理解不難。難的是分清今音和古音的平仄。
平就是平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音分平仄,就可以用平仄交替的音韻來加強詩詞的音韻美。讀起來交替起伏,有抑揚頓挫之美。
古音有平上去入四聲,上去入皆為仄音。
現代拼音系統中無入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調,亦稱一、二、三、四聲。如果按照今音來區分平仄,則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陰平、陽平(一、二聲)為平,上聲、去聲(三、四聲)為仄。一般的詩歌愛好者用這個現代漢語聲調來分平仄就可以了。
這就問題出來了,到底現代人寫作古詩詞是從古還是從今?兩種意見都有。但大多數人,尤其是精通音律的詩人,還是主張用古音。因為這樣才能讀出古詩韻味,體會詩詞精髓。這里筆者不發表意見。只是談談要學古音應注意的一些事項:
關于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大部分歸于去聲——這些字好說,因為古今音不會產生分歧;但還有些歸于平聲——這就需要平時閱讀時多加留意,必要的時候進行強化記憶。在寫作是拿不準的就查查韻書。時間久了也就容易記住。因為這些字數量并不多,而常用的也只有那一些,自己多留意還是能掌握的。
還有些字古讀和今讀不一樣,筆者以為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例如“斜”,“奢”,古讀不同,所以能和“花”押韻。見到時不要出洋相認為古人不和律就是了。至于今人有的故意這樣押韻的做法,我以為是不可取的。
以下引用王力《詩詞格律》區分平仄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么,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里,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象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并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并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并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么入聲字在你的方言里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于入聲字的。至于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
“注意,凡韻尾是 -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