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詩詞交流】《如夢令.回眸無數》兩首如夢令.回眸無數(其一)踟躅
好詞欣賞亂評如下:格律正確,情感流露自然,讀起來很不錯.白璧微瑕,似乎整體中缺少經典的警策之句作為亮點.第一首情緒的把握和構架是很不錯的,如夢令韻腳緊密,音韻中帶著一種拗怒而急促的情緒,即所謂繁音促節,然后在尾句的兩字短句形成轉折,最后托出結句,這是如夢令詞牌先天的聲韻特點.這一首對情緒的掌控不錯,但是開場的幾句略顯拖沓,踟躅崎嶇這兩個雙聲詞疊用,其實沒什么必要.詞雖然比詩略松,但是一樣要追求節能環保,比如最嚴格的律詩之中,中間不能重字,韻腳不能重音,甚至同一個意象都不能出現兩次,前面有了落日,后面就不能出現夕陽,這不是桎梏鐐銬,而是要求作者在有限的文字之中盡力求新求變裝進更多的內容凸顯更多的波瀾變化.第二首的情緒略顯散亂,但是用詞造句比第一句好.這兩首的句法和用語都略顯直露,詩詞講究蘊含,不要太直白,情緒要用場景巧妙的烘托而出,吐氣無痕劍出無風,而且宋詞的語言偏向陰柔,即使是東坡的以詩為詞,也是以氣場取勝,一句大江東去就凸顯了豪壯之氣,如果寫壯哉長江,就不是宋詞的寫法了.真正大喊大叫的宋詞是不多的,劉過張元干之流有些詞就有點叫囂過甚,被歷來評者詬病.純屬自己寫不出來瞎評,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2. 宋詞如夢令翻譯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①如夢令:詞牌名。
②雨疏風驟(zhòu):雨點稀疏,風聲急驟。
③濃睡:沉睡。
④殘酒:殘余得酒意。
⑤卷簾人:這里指侍女。
⑥綠肥紅瘦:綠葉多而紅花少。
【譯文】
昨夜雨小風急,我從沉睡中醒來,酒醉沒有全消。試問卷簾的侍女,她卻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應是綠葉更加茂盛,紅花卻已凋零。
3. 詞牌《如夢令》的原名叫什么
詞牌《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是 后唐莊宗李存勖所作,蘇軾嫌原名不雅,就 從尾句“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中 蘇軾《揲戀花春景》詞取字“如夢”,將《憶仙姿》改名為《如夢令》,并填了兩首詞,以此懷念自己在黃州躬耕的日子。
此調又名《宴桃 園》、《不見》、《如意令》、《無夢令》、《比梅》等。 《如夢令》為單 調,共七句,押五仄韻,一疊句,共三十三字。
李存勖有勇有謀,驍勇善戰,先后滅了燕、梁,當時流傳有“生子當如 李亞子”的說法,就是對李存勖的褒獎。在做了皇帝之后,他過起了聲色犬馬的生活。
李存勖喜歡看戲演戲,這種表演形式在當時叫做“戲弄”,表演的演員要“涂面”,如果戲里的人物性格暴躁易怒,演員就要在自己臉上涂紅色,這也是后來舞臺臉譜的雛形。 李存勖常“自傅粉墨”,親自登臺演出,并給自己取藝名為“李天下”,成語“粉墨登場”就是由此而來。
李存勖自小通曉音律,《憶仙姿》、《陽臺夢》等都是他所創,其小令清雅婉麗。 宋代詞人李清照曾以此詞牌填了兩首著名的詞,其一為:“昨夜雨疏風 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其二為:“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
4. 宋詞如夢令翻譯
正文:
《如夢令》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今譯: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昨夜風急雨驟,深深的睡夢也未解去殘酒。
輕輕的問一聲那卷簾人,她卻說:“海棠花依舊。”
“唉!你哪里知道,應是”綠葉更肥,而紅花殘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