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首短一些的宋詞+譯文+賞析
李清照《點絳唇?寂寞深閨》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翻譯: 我孤獨地待在閨房里,心中愁緒千絲萬縷,嘆惜春去,只因那點點滴滴的打花風雨,斜倚闌干,前前后后,只是已沒了當時的那般情緒,我思念的人兒,你在何處?春色里連天的芳草,卻不見歸來路上的你 【賞析】 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
全詞情詞并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無限愁情。 首先詞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并論,使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仿佛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兩句,不復直言其愁,卻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現女子的心理活動。淅瀝的雨聲催逼著落紅,也催逼著春天歸去的腳步。
唯一能給深閨女子一點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幾聲空洞的回響。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華的寫照。
下片寫憑闌遠望。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倚闌”表示人物心情悒郁無聊。
這里詞人在“倚”這個動詞后面綴以“遍”字,活畫出一深閨女子百無聊賴的煩悶苦惱。下句中又以“只是”與“倚遍”相呼應,襯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無情緒”,這就有力地表現了愁情深重,無法排解。
結尾處,遙問“人何處”,點明憑闌遠望的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柔腸一寸愁千縷”、“只是無情緒”的根本原因。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有問無答的布局,卻轉筆追隨著女子的視線去描繪那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著良人歸來時所必經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
然而望到盡頭,唯見“連天芳草”,不見良人蹤影。這首詞寫出了讓人肝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寂寞愁、傷春愁,傷別愁以及盼歸愁。
結尾“望斷”二字寫盡盼歸不能的愁苦,此時感情已積聚至最高峰,全詞達到高潮。江南春——寇準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萍滿汀洲人未歸。
譯文 碧波浩渺,垂柳依依,芳草邊綿的遠處斜橫著幾間茅屋,斜日余輝的映照中又飛舞著片片杏花。而天邊始終沒有出現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丈夫之歸舟。
賞析 南朝梁柳惲《江南曲》曰:“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華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
寇萊公對此詩似乎特有所愛,在他的詩詞中一再化用其意。如所作《夜度娘》詩曰:“煙波渺渺一千里,白蘋香散東風起。
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題下自注云:“追思柳惲汀洲之詠,尚有余妍,因書一絕。”
這首詞,也明顯地由柳惲汀洲詩化出,寫女子懷人之情。 此詞以清麗宛轉、柔美多情的筆觸,以景起,以情結,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寫了女子懷人傷春的情愫。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評此詞云:“觀此語意,疑若優柔無斷者;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蓋人之難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圖景:一泓春水,煙波渺渺,岸邊楊柳,柔條飄飄。
那綿綿不盡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遙遠的天涯。夕陽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闃寂無人,只見紛紛凋謝的杏花飄飛滿地。
以上四句含有豐富的意蘊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
“柳依依”,使人觸目傷懷,想起當年長亭惜別之時。“孤村”句說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陽”句則包含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凄涼和感傷。
結拍兩句承前面寫景的層層渲染鋪墊,直抒胸臆,情深意摯,將女主人公的離愁抒寫得淋漓盡致,使人感覺到她的青春年華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長等待中流逝。踏莎行·春暮——寇準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畫堂人靜雨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裊。 密約沉沉,離情冥冥,菱花塵滿慵將照。
倚樓無語欲消魂, 長空暗淡連芳草。 翻譯: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著春殘夏初了。
蒙蒙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后裊裊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遙想當年,我們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
如今一別經年,遠方的他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么。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
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桿上,心下縱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賞析:這首詞即景寫閨情,上片描繪暮春季節,微雨濛濛,寂寥無人的景象。
下片寫兩地 音書隔絕,閨中人倚樓遠望,只見芳草連天,陰云蔽空,心中更覺憂郁愁苦。詞風婉麗 凄惻,清新典雅。
木蘭花——錢維演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 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鑒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 今日芳尊惟恐淺。
[譯文] 城墻上到處傳來鳥語,春水拍打著岸堤。芳草與綠楊相襯,如此美景年復一年何日終止?景色越美,我心中越愁腸百轉,傷心流淚。
我也感覺到自己漸漸意志萎靡,對鏡自照,更加吃驚,眼見自己迅速變老。往年多病而有愿意飲酒,如。
2. 五首最短的宋詞及意思
一.采桑子 作者:【呂本中】 年代:【宋】 恨君不似江樓月, 南北東西,南北東西, 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 暫滿還虧,暫滿還虧, 待得團圓是幾時? 【注釋】 ①滿:指月圓。 ②虧:指月缺。
【評解】 此詞從江樓月聯想到人生的聚散離合。月的陰晴圓缺,卻又不分南北東西,而與人 相隨。
詞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與“卻似”隱喻朋友的聚與散,反映出聚 暫離長之恨。
具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全詞明白易曉,流轉自如。
風格和婉,含蘊無限。 【集評】 曾季貍《艇齋詩話》:本中長短句,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
《嘯翁詞評》:居仁直忤柄臣,深居講道。而小詞乃工穩清潤至此。
二.少年游作者:【周邦彥】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這幾句詞是在描寫男女夜晚相聚,美人切新橙共嘗的親熱情景。 李師師是宋朝時極為著名的歌女,周邦彥是大學士,常到李師師處游玩。
有一天,皇帝也來到李師師家中,周邦彥急忙躲到床底下。皇帝與師師共同品嘗其帶來的產自江南的新橙,周邦彥聽得清清楚楚,事后就作了這首詞。
【注釋】 ①并刀:并州出產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鋒利。
②吳鹽:吳地所出產的潔白細鹽。 ③幄:帳。
④獸香:獸形香爐中升起的細煙。 ⑤誰行(háng):誰那里。
⑥直是:就是。 【評解】 這首詞乃感舊之作。
上片描繪室內情景:破新橙,焚獸香,坐吹笙。這是實寫。
下 片想象室外情景:時已三更,馬滑霜濃,行人稀少。前者用實物烘托室內溫馨氣氛,后 者以語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
曲折細致地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表露出彼此相愛的心情, 為歷來詞家所稱賞。 【賞析】 此詞是寫當時上層社會的冶游生活和男女之情。
全詞準確地捕捉住破橙、調笙、絮語幾個最富典型性的細節,在尋常瑣事中寄寓深情,創造出意態纏綿的詞境。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寫情人雙雙共進時新果品,單刀直入,引入情境。
“刀”為削果用具,“鹽”為進食調料,本是極尋常的生活日用品。而并州產的刀剪特別鋒利(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吳地產的鹽質量特別好(李白:“吳鹽如花皎白雪”),“并刀”、“吳鹽”借作詩語,點出其物之精,便不尋常。
而“如水”、“勝雪”的比喻,使人如見刀的閃亮、鹽的晶瑩。二句造形俱美,而對偶天成,表現出鑄辭的精警。
緊接一句“纖手破新橙”,則前二句便有著落,決不虛設。這一句只有一個纖手破橙的特寫畫面,沒有直接寫人或別的情事,但蘊含十分豐富。
誰是主人,誰是客人,一望便知。這對于下片下一番慰留情事,已一幅色澤美妙的圖畫。
“破”字清脆,運用尤佳,與清絕之環境極和諧。 “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先交待閨房環境,用了“錦幄”、“獸煙”(獸形香爐中透出的煙)等華艷字面,夾在上下比較淡永清新的詞句中,顯得分外溫馨動人。
“初溫”則室不過暖,“不斷”則香時可聞,既不過又無不及,恰寫出環境之宜人。接著寫對坐聽她吹笙。
寫吹“笙”卻并無對樂曲的描述,甚至連吹也沒有寫到,只寫到“調笙”而已。此情此境,卻令人大有“未成曲調先有情”之感。
“相對”二字又包含多少不可言傳的情意。此笙是女方特為愉悅男方而奏,不說自明,故此中樂,亦樂在音樂之外。
上片寫到“錦幄初溫”是入夜情事,下片卻寫到“三更半夜,過片處有一跳躍,中間省略了許多情事。“低聲問”一句直貫篇末。
誰問雖未明點,但從問者聲口不難會意是那位女子。為何問從“向誰行宿”的問話自知是男子的告辭引起。
挽留的意思全用“問”話出之,更有味。只說“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直是少人行”,只說“不如休去”,卻偏偏不道“休去”,表情語,分寸掌握極好。
這幾句不僅妙在畢肖聲口,使讀者如見其人;還同時刻畫出外邊寒風凜冽、夜深霜濃的情境,與室內的環境形成對照。則挽留者的柔情與欲行者的猶豫,都在不言之中。
詞結在“問”上,亦即結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長。恰如毛稚黃所說:“后闋絕不作了語,只以‘低聲問’三字貫徹到底,蘊藉裊娜。
無限情景,都自纖手破橙人口中說出,更不別作一語。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
此詞不表現相會時的喜悅,卻通過環境描寫和對話來體現愛戀的溫暖,其中“馬滑霜濃”四字,曾為后世稱道,被認為體現了“麗極而清,清極而婉”的特點。全詞純以清麗的語言進行白描,讀來淺顯清新而又含蓄、典雅。
3. 帶注釋的5首宋詞,短的
江南春 寇準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寇準詞作鑒賞 此詞以清麗宛轉、柔美多情的筆觸,以景起,以情結,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寫了女子懷人傷春的情愫。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評此詞云:“觀此語意,疑若優柔無斷者;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
蓋人之難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圖景:一泓春水,煙波渺渺,岸邊楊柳,柔條飄飄。那綿綿不盡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遙遠的天涯。
夕陽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闃寂無人,只見紛紛凋謝的杏花飄飛滿地。以上四句含有豐富的意蘊和情思。
“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觸目傷懷,想起當年長亭惜別之時。
“孤村”句說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陽”句則包含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凄涼和感傷。 結拍兩句承前面寫景的層層渲染鋪墊,直抒胸臆,情深意摯,將女主人公的離愁抒寫得淋漓盡致,使人感覺到她的青春年華正孤寂落寞的漫長等待中流逝。
●浣溪沙 張先 樓倚春江百尺高,煙中還未見歸橈,幾時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飛風弄蝶,柳陰陰下水平橋,日長才過又今宵。 張先詞作鑒賞 此為閨怨詞。
起首一句,寫閨婦登高遠望。樓高百尺,臨江而立,故用一個“倚”字,指示位置。
這位思婦正憑欄眺望,盡管她思念心切,但江上還不見丈夫乘船而歸。“煙中還未見歸橈”之“煙”,指江上的水氣。
橈即劃船的槳,古詩詞中常代指船。江上水氣彌漫,白帆片片,由遠而近駛來,她努力辨認,但都不是她所盼的那只歸舟。
失望之余,她埋怨起那遠行之人來了,覺得他還不如江潮有信。古人謂潮漲潮落是有定期的,故李益樂府詩《江南曲》說:“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可與此句互證。
丈夫沒有如約歸家,她雖說不出悔不“嫁與弄潮兒”的潑辣言語,但“幾時期信似江潮”七個字卻表現了她幽怨與期待的復雜心理。 過片兩句以景傳情,仍然表現那個婦女的思念之情。
依然是其望中之景,但季節的變化,更強化了她的殷切思念。她和丈夫分手時可能曾約定春日重聚,誰知春天又一次來了,卻不見人影。
“花片片飛風弄蝶,柳陰陰下水平橋”,是寫暮春的對偶句,上句寫春歸,不用平直之筆,而極寫花落之狀,形容它們風中飛舞,象蝴蝶相戲似的。“弄”,戲弄,指相戲。
下一句的“陰陰”,形容柳蔭幽暗的樣子,和初春柳芽初吐遠望如煙的景色不同。整句說綠柳蔭濃,長條拂水,雨后新波與橋面相平。
這景象使閨婦發出“日長才過又今宵”這樣一聲壓抑已久的喟然長嘆,是說漫長的白晝好容易才挨過去,卻又迎來了寂寞難耐的夜晚,至此,把女子度日如年的離別之苦寫得含蓄而又深沉。 此詞善于捕捉意象,創造意境,表現“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的情境,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詞作鑒賞 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
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
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涌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
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
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
4. 既有名又短還帶解釋的宋詞
相見歡①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③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④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 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 一種. 【品評】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 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 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 “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 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 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 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 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 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 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 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 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 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 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 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 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 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 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 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 之處.。
5. 一首小學生必背的宋詞,短的、易懂,要有解釋
憶江南
唐五代?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1]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2]
能不憶江南。
【注釋】
[1]諳(音安):熟悉。
[2]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于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
6. 宋詞+翻譯+超短+5篇
1.憶秦娥 ·李白
馬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
父母且不顧, 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 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翻譯
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凄愴離別。
2、木蘭花春風只在園西畔,薺菜花繁蝴蝶亂。冰池睛綠照還空,香徑落紅吹已斷。
竟長翻恨游絲短,盡日相思羅帶緩。寶奩如月不欺人,明日歸來君試看 翻譯暮春的風光只在庭園的西邊,薺菜花開得正好,蝴蝶也飛來飛去忙亂著。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綠。香徑上的花兒已經落盡,就連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風吹得老遠。我的相思太深,竟怨搖曳的游絲太短。整日里為相思煎熬,以致體瘦而衣帶漸漸松緩。打開梳妝鏡,鏡如明月,不會騙人,鏡中的人容顏已憔悴,等明日君歸來看鏡,親自看一看我憔悴的容顏,便知我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