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唐詩宋詞元曲簡介~~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代的詩。
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涌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
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宋詞:宋詞是繼唐詩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
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名”,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宋詞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宋詞也叫詞,著名的關于宋詞的書有:宋詞三百首等等。元曲: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
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雖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元曲又稱詞余、樂府。
2. 唐詩宋詞元曲簡介
1、唐詩簡介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朝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2、宋詞簡介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漢,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豪放派)、辛棄疾、柳永(婉約派)、李清照。
3、元曲簡介
元曲又稱夾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3. 明朝的送別詩詞,我要做一個關于某一首送別詩詞的PPT介紹,求最好
話別秦六郎 袁崇煥 海鱷波鯨夜不啾,故人談劍剡溪頭.言深夜半猶疑晝,酒冷涼生始覺秋.水國芙蓉低睡月,江湄楊柳軟維舟.自憐作賦非王粲,戛玉鳴金有少游. 金閶送別圖 唐寅 金閶楊柳麥塵絲,又送吾兒上路岐.若到長安見知己,為言貧甚轉工詩.尋芳草 別恨 明 夏完淳幾陣杜鵑啼,卻在那,杏花深處.小禽兒,喚得人歸去,喚不得愁歸去. 離別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飛絮.恨柳絲,系得離愁住,系不得離人住.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龍 明 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楚迷.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送妻弟魏生還里 王世貞 明 阿姊扶床泣,諸甥繞膝啼.平安只兩字,莫惜過江題.。
4. 急需一篇宋詞加賞析課前五分鐘演講用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中聞鷓鴣。 賞析: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敗無能,準備不足,金兵趁機大舉南侵,如入無人之境。
金兵兵分兩路,一路下建康,陷臨安,猛追高宗,直搗福建。另一路從湖北進軍江西,緊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倉猝南逃,直到贛州才得到喘息機會。
當時,贛西一帶遭受金兵的侵擾,人民的損失極其慘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贛州任江西提點刑獄(主管司法與監察并兼管農桑)時所寫。
作者路過皂口,見景生情,由郁孤臺下的江水聯想到當年逃難人民的血淚,想到淪陷的中原,禁不住產生了江山易主卻無法收復的悲痛。這首詞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統治集團屈辱求和這一錯誤政策的不滿,抒寫了他關心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上片從江水落筆寫懷舊之情。 作者著眼于四十年前金兵侵擾江西時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并由此而聯想到淪陷的中原地區長期未能收復,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這種心情。下片即景抒情。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句,體察細膩,感受深刻,構思新穎,饒有詩意。 這兩句說明,青山可以遮斷人們的視線,但卻阻攔不了人們對中原淪陷地區的關懷與想念之情。
暗示南宋統治集團可以設置重重障礙,把祖國分裂成南北兩半,但卻無法阻撓人民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末尾兩句以鷓鴣的悲鳴反映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這首詞大處著眼,小處落墨,善于通過具體景物烘托復雜的內心感受。 暗示復雜的斗爭形勢,形象鮮明,語言簡潔,含義深刻,耐人咀嚼。
5. 宋詞背景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由來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并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于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詞有詞牌,即曲調。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別。“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臺近》、《訴衷情近》。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于北宋中葉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 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最長的詞牌《鶯啼序》,240字。
一定的詞牌反映著一定的聲情。詞牌名稱的由來,多數已不可考。只有《菩薩蠻》、《憶秦娥》等少數有本事詞。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一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可以疊字。
由于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艷科”、“詩莊詞媚”之說。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詞終于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6. 求宋詞鑒賞我們學校宋詞研究,需要做課件,還沒想好介紹什么宋詞,
淡黃柳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
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 怕梨花落盡成秋色。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 姜夔(kui二聲)20歲左右的時候在合肥赤闌橋畔認識了兩個女孩子,是一對姐妹,一個善彈琵琶,一個善彈箏。
姜夔在自己的詞中有時候叫桃根、桃葉,有時候叫燕燕,鶯鶯。名字很顯然不是真的。
這都是他設下的代號,那兩個甜蜜的名字一直藏在他自己的心里。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
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 怕梨花落盡成秋色。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談黃柳》題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
因度此曲,以抒客懷。 初相逢就是這寒意不退的初春,柳色青青,花蕾初開女孩子羞澀地和他說話,柔軟的聲音讓他有些慌亂。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那個相逢一笑的青暈竟成為他一生命運的底色。
我極力想象姜夔來到合肥時的景象和他本來的心情。當時南宋和金國商議好的以淮河為分界線,合肥處于前線成了邊城。
戰爭帶來的創傷讓這個城市奄奄一息。人們都躲避戰禍走了,合肥差不多已經是個空城,就如詞中說的:“空城曉角 ”,留防的軍營中傳出來的號角,徒增凄涼。
姜夔來到這里謀生應該是迫不得已,不然誰會跑到這種地方謀生。兩個小女孩為什么在這里也不得而知。
大概也是為生活所累,賣唱的吧。 有人說這兩個女孩子是妓女,我不能相信。
從詞里能得出些信息,寒食節的前一天,姜夔自己擠出點錢,勉強買了些酒去女孩子的家小橋宅去。 她們都應該很貧窮,似乎也不是什么青樓妓院。
而且從姜夔“ 單衣寒惻惻”的寒酸的經濟狀況來說,他也嫖不起娼。 如果有人硬要說她們操的是皮肉生涯,單獨買春的,我也不知道拿什么來駁斥。
也許是我一廂情愿地把她們想象得更美好一點。 小序中寫道姜夔“客居赤闌橋之西 ,巷陌凄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想必這個江右地帶更為破敗。
只有路邊的柳色,池塘中的荷葉還有一點新鮮的春天的生氣。 同是天涯淪落人,他滿懷欣喜地沽酒回來,驀然相逢,落花浮在流水上,相互取暖,也為若有若舞的幸福。
這樣用貧窮和相知滋養出來的愛情,自然是純凈而溫馨的。 那種滋味只能用心品嘗,輕輕抿一口,仔細地回味。
滋養的景象似曾相識。 姜白石的詞總是含蓄幽深的,結句燕子飛來,呢喃碎語,春天在那里呢?他和她們天真的笑著,慢慢儲存著自己的幸福。
許多年以后,他想起這樣的一幕,依然會問? 燕子來了,春天在那里呢?。
7. 求一個詩詞鑒賞課件
那您到這里看吧:
/word/18/91/*
這是“中小學教育資源中心”(網)提供的。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這首《詠柳》詩,形象的描摹出柳的美姿,點出了柳迎春的特點。柳樹可分為垂柳和旱柳。垂柳又叫楊柳,為落葉喬木。旱柳百姓叫它河柳,是落葉灌木。柳可以進行無性繁殖.以須根生長為主,許許多多的須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緊緊地擁抱大地,為主干提供豐富的營養。主干通常在2-3 米處就長出分枝。光滑柔軟的枝條狀若絲滌,紛紛下垂。柳葉是單葉互生,葉片狹長,形如少女之黛眉 ,“芙蓉如面柳如眉”是人們極為熟悉的詩句。
自古以來,詩人常以楊柳為寫春的主要題材。寫春景曰“萬樹垂楊”,寫春色曰“陌頭楊柳”,或竟稱春天為“柳條春”。
柳樹發芽早,落葉遲。早春二月,它已鵝黃著枝,輕羅籠煙,初綻的嫩芽象少女朦朧的睡眼。當你走近它時,伸手摸一摸,就會感到她似發絲的柳條是多么柔軟。 “柳絮飛時花滿城”的六月,天涯海角隨處可見柳絮那飄忽不定的倩影。它們大概在尋找自己扎根落戶的歸宿吧!柳樹落葉極晚,當蕭瑟的秋風無情地劫掠大批的黃葉時,柳樹卻依然枝葉婆娑,綠意融融。柳樹的綠又有它獨特的魅力。那淡淡的似霧的翠綠,使人有清新超俗之感。當你置身于濃濃綠意之中,即使心情不好,也會頓掃心中抑郁煩悶之情。
柳樹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易種易活。誰不知道“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詩句呢?
柳不僅以綽約風姿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在炎炎夏日為人們創造一個清涼世界。柳條可以編制各種工藝品和生活用品,如:籮筐、籬笆、帽子等。柳葉有一種淡淡的澀味,然而咬一口又覺得很甜。柳芽嫩葉可做風味獨特的茶或菜。柳樹可謂粉身碎骨為人類了。垂柳耐水性強,生長速度快,因此,被廣泛用以美化環境等。我國古代已大量植柳。
自古,柳就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柳樹以它特有的溫柔、輕盈、婆娑的婀娜風姿,為歷代文人所喜愛,成為吟詠對象。人們詠柳愛柳,并以此來寄托自己的感情。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愛柳成癖,在宅前種下了五株柳樹,人稱“五柳先生”。柳便成為品行高潔的象征。
柳樹栽種歷史悠久,它的適應性極強,大江南北,隨處可見綠柳成蔭。因此,我們應大量地栽柳、護柳,讓綠色永掛枝頭,以美好的姿態去迎接每個春天的開始!
點評:
本文由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詩引出“柳”,較自然。作者不僅能摹其形,而且能傳其神。先介紹了柳的種類,然后介紹柳的外形,最后介紹其功用。對柳的介紹,有直接的描寫,也有資料的引用,既有說明性的文字,也有作者的議論和抒情。讀之能使人對“柳”這一樹種有清晰的了解。文章語言細膩、優美,用大量修辭手法,形象的寫出了柳風姿綽約的形態,給人以美的享受。最后,發出“我們應大量植柳、護柳”的號召,極具感染力。
至于您的腳穿多少號的鞋合式,那就應了一句話:只有您的腳知道。
祝您萬事如意!
8. 介紹古詩PPT的演講稿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
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歷史記載比較少,按《杜甫傳》看來,他的妻子姓楊,是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
他有兩個兒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鳳兒,安史之亂才出生。
隨后舉家流離,均到過四川,后面到川東,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楊氏無奈何,變賣衣物,買了棺木,草草成殮,帶了宗文、宗武,幾個姨姑,把靈柩送到岳陽。
又把坐的船賣掉,才在當地勉強殯葬。后來宗文、宗武雖然成長,但是進身無路,家道還是那么窮困。
直到宗武的兒子嗣業長大,長年焦勞,費了不少事,求了許多人,才繼續先人之志,把杜甫的靈柩送到洛陽愜師。這時楊氏已早病死,嗣業才得把祖父母的靈柩合葬在首陽山。
離開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安史之戰】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是唐中葉朝廷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勢力分權的一場統治 階級內部權力再分配的斗爭。
這場戰爭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寶應二年(763年)史朝義兵敗,前后長達8年之久,中經洛陽之戰、常山之戰、太原之戰、睢陽之戰、河陽之戰等重大戰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亂結束。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壞,募兵制逐漸產生,駐守邊防城鎮的節度使大量招募 軍隊,在其防地內逐漸取得了政權、財權和兵權,勢力漸漸壯大。
朝廷權力被藩鎮割據 勢力分割。節度使不服從朝廷調遣,聯合起來反對中央,甚至向皇帝興師問罪,形成與 中央抗衡的割據勢力。
相比之下,京師禁衛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節鎮之兵,形成外重 內輕局面。 天寶元年(742年)唐全國有55萬軍隊,其中49萬駐守邊境,歸各地節度使掌握。
河北邊防重鎮平盧(今河北盧龍縣)、范陽(今北京市)節度使更是兵精將廣,勢力強 大。各地節度使都以養兵起家,極度姑息將領,士卒驕橫跋扈,廢易主帥為常事。
如河 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縣)三鎮在位的57個 節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其余53人或擅立,或為士兵擁立,其中又有22人為 部下逐殺。因此,在藩鎮統治地區連年征戰,攘奪不休,這種局面使方鎮節度使爭奪最 高統治權力的野心不斷膨脹,終于釀成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權相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反唐。 安祿山叛兵由范陽南下,一路攻陷藁城、陳留(河南開封市)、滎陽,直逼洛陽。
唐朝 命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討伐叛軍。叛軍田承嗣、安守忠進 攻洛陽,守將封常清軍隊被叛軍騎兵沖殺,大敗潰逃,叛軍攻占洛陽,封常清逃走。
叛 軍追擊高仙芝軍隊,唐軍大亂,人馬踐踏,死者不可勝數。后唐軍退守潼關,才阻住叛 兵西進。
在河北,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太守顏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縣)太守顏杲 卿兄弟相約阻擊叛軍。史思明率兵攻打常山,顏杲卿晝夜拒戰,終因糧盡無援,常山失 守,顏杲卿及一家30余人被害。
常山之戰雖然失敗,但卻牽制了叛軍攻打潼關的兵力, 減輕了關中的壓力。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準備西進奪取長安(今陜 西西安市)。
唐玄宗任命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扼守潼關。哥舒翰采用 以逸待勞戰術阻擊叛軍,等待決戰時機成熟。
但玄宗屢次催促他出戰,哥舒翰不得已出 關與叛軍決戰,結果唐軍大敗,哥舒翰力戰被俘,投降了安祿山。潼關既破,長安已無 險可守,玄宗倉皇逃往四川。
安祿山兵進長安,縱兵劫掠,搜捕百官、宮女、宦官押赴 洛陽。 當叛兵攻下長安時,玄宗之子李亨逃到靈武,即位稱帝,是為肅宗。
肅宗整軍經武, 準備收復兩京,中興唐朝。唐將郭子儀率兵5萬赴靈武,李光弼赴太原抗敵,肅宗政權 始能立足。
然而李亨任用志大才疏的房綰謀劃軍國大事,命他率兵收復兩京。房綰于是 分兵3路,向長安進發。
他迂腐地效用古代車戰之法,用2000輛牛車,兩翼由步兵和騎 兵掩護,與叛軍安守忠在咸陽附近作戰,敵軍乘風縱火,拉車的老牛嚇得四處亂竄,唐 軍死傷4萬余人,部將楊希文、劉貴哲投降叛軍,房綰只帶數千人逃歸靈武。 在抗擊安史叛軍的戰斗中,影響最大的是太原之戰和睢陽之戰。
至德二年(757年) 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這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兵10萬兩路圍攻太原,準備攻下太原,長驅朔方(今寧夏 靈武縣西南),消滅肅宗政權。
唐將李光弼率領軍民于城外掘濠溝,在城內修堡壘,憑 險固守太原。 史思明率驍騎兵攻城,命令軍隊攻東城西城接應,攻南城北城接應,百般設計,又 造云梯、土山攻城,雙方相持月余。
李光弼募人挖地道通到城外,把叛軍攻城的人馬云 梯陷入地道中,又制造大炮,斃傷叛兵2萬余人,史思明才率軍稍稍后退。李光弼派偏 將詐降,親自率軍挖好地洞,嚴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