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教關于描述宋朝人衣食住行的宋詞
以中國傳統中最重要的元旦為例,唐元日(即元旦)期間,除了朝廷舉辦盛大的慶典活動外,長安城里各家各戶要懸幡立竿,設豐盛的家宴,孩子們穿上新衣,有的貴族之家還要燃放燈樹,舉家同慶,家家戶戶都洋溢著喜慶和歡樂的氣氛。同時,還有元日拜年、賀壽、逐日宴請鄰里等社交活動;由于元日的重要性,唐朝廷為此規定了除夕前后在內的7天法定假,官員也得到休假,③全城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入宋以后,宋人的元旦節慶增加了新的內容,如北宋都城開封城內:“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坊巷以食物、動使、果實、柴炭之類,歌叫關撲。如馬行、潘樓街、州東宋門外、州西梁門外踴路。州北封丘門外及州南一帶,皆結彩棚,鋪陳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抹、靴鞋、玩好之類,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向晚貴家婦女,縱賞觀賭。入場觀看,入市店飲宴,慣習成風”。④關撲是類似后世攤錢和賭擲財物的一種活動,帶有賭博的性質,“或以數十笏銀,或以樂藝女人為一擲,其他百物無不然”⑤。正因為這樣,官府才對關撲有限制,僅允許民眾在元旦、冬至和寒食三個節日期間參與。盡管這樣,這在當時顯然是一種為民眾所喜好的活動,以致東京城內主要的商業大街上物貨豐裕,人聲鼎沸,道途壅塞。在南宋的臨安,元旦又有幾許變化,史日:“不論貧富,游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此杭城風俗,疇昔侈靡之習,至今不改也”。⑥
分析以上所引資料,可知唐朝除了拜年、賀壽、觀燈是走出家門的社交類活動外,各家庭中最主要的元日節慶活動就是合家團圓的家宴,即便是邀請鄰里到家中做客屬于社交的范疇,但我們所要注意的是,這個社交是以家庭為載體,仍局限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由此,這種社交好似家宴的放大。是否可以這樣看,元日節慶的消費主要體現在家宴中。可以肯定,作為精神消費,無論家境是否貧富,大多數家庭都可以在這一時刻享受親人團聚、鄰里和睦、新年好運等喜慶的氣氛。但作為物質消費的元日家宴,其價值高低與各個家庭經濟能力的大小密切相關,官貴之家的美味佳肴必然是價值不低的支出,豐裕的物質享受可能成為增添喜慶,講究排場的砝碼。而城市中數量最多的中下層官吏和普通民眾則不可能與之相比。盡管元旦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但直到北宋,仍有“小民雖貧者,亦需新潔衣服,把酒相酬爾”的記載,這說明唐宋城市貧困人戶節慶消費的一個側面。⑦
希望對你有用
2. 麻晰是什么
一) 寒溫帶針葉林動物群 包括東北北部(大、小興安嶺北部)和新疆最北部(阿爾泰山區),均屬泰加林南部的邊緣地區,是我國木材及重要毛皮獸產區。獸類中有蹄類眾多,駝鹿、馬鹿和野豬為優勢種,食肉類中黃鼬、香鼬、艾虎、棕熊、狐、水獺等較普遍,松鼠、花鼠、林姬鼠為小型獸類的優勢種及常見種,后兩種對紅松更新有嚴重危害,解放后我國動物學工作者在控制其為害方面取得顯著成就。鳥類中以榛雞、斑翅山鶉和雉較為繁盛,是主要狩獵對象。此外星鴉、渡鴉、黑啄木鳥、三趾啄木鳥等均為本區常見的有代表性種類。變溫脊椎動物稀少。 (二) 溫帶森林-森林草原動物群 從東北針葉林帶以南至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溫帶季風地區。林相以溫帶落葉林闊葉林以及針闊混交林為主,限存于山地。在東北東南部山地以野豬及馬鹿較為常見,此外有多種小型食肉獸。嚙齒動物以松鼠、林姬鼠、棕背鼠、紅背鼠等數量占優勢,沼澤區則主要為黑線姬鼠和東方田鼠。華北山林地區優勢動物群大致與東北溫帶林區種類相似,但典型森林嚙齒類紅背鼠與棕背鼠已罕見,并出現了一些與南方共有的種類(如巖松鼠、社鼠)。本地區農田主要害鼠是小家鼠、黑線姬鼠和背紋倉鼠。 本區森林鳥類中的優勢種與常見種為大山雀、沼澤山雀、紅尾伯勞以及雉等。農田區則為麻雀、家燕、金腰燕以及在高大建筑物群聚的雨燕。 爬行類中以虎斑游蛇、火赤鏈、蝮蛇、麻晰、草晰及壁虎等較為常見,兩棲類的大蟾蜍、中國林蛙、黑斑蛙、金線蛙和狹口蛙為優勢種及常見種。 (三) 熱帶森林-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 熱帶森林分布于云南、廣西、廣東和海南島、福建南部和臺灣,目前原始森林區不多,大多形成次生林灌、芒草坡和農田。有關本區鳥獸數量分布情況還有待于深入調查。 在灌叢農田區的野豬、獼猴和麂類等為較常見的大型獸類,主要農田害鼠為黃毛鼠、黃胸鼠、反齒鼠、青毛鼠、社鼠和褐家鼠。鳥類中的麻雀、山麻雀、斑文鳥、白腰文鳥、八哥、各種畫眉和鵯、棕背伯勞、多種太陽鳥等最為常見。兩棲和爬行類中和樹蛙、蛤蚧、鼠蛇等南方種類占優勢。 (四) 亞熱帶林灌、草地-農田動物群 云南、廣西、廣東和福建北部及秦嶺淮河一線之間的廣闊地區。農業開發歷史較為悠久,原始林型稀少。赤腹松鼠、長吻松鼠和巖松鼠等為小型的林間獸類優勢種,林間常見有蹄類為小麂、毛冠鹿、野豬和林麝,華南兔亦較為習見。食肉獸中的優勢種和常見種主要是黃鼬、鼬獾、豹貓、果子貍、大靈貓、小靈貓和青鼬等。在廣大農耕地區以黑線姬鼠、黃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為主。 鳥類以麻雀、金腰燕、棕頭鴉雀、黃臀鵯、綠鸚嘴鵯、珠頸斑鳩、山斑鳩、畫眉、噪眉和大山雀等較為常見。兩棲類及爬行類中的澤蛙、姬蛙、樹蛙、虎紋蛙、湍蛙、東方蠑螈、肥螈以及草游蛇、水赤鏈蛇、眼鏡蛇、竹葉青、石龍子、鱉、烏龜等較為普遍。 (五) 溫帶草原動物群 內蒙古東部草原地帶。動物組成比較簡單,獸類中以食草嚙齒類(田鼠、黃鼠、旱獺、鼠兔和鼢鼠)特別繁盛,有蹄類以黃羊為代表。鳥類中的優勢種及常見種為云雀、角百靈、蒙古百靈、蘆鶯、黑眉葦鶯、鳳頭麥雞、灰頭麥雞、毛腿沙雞、大鴇等。爬行類以眼斑麻晰、白條錦蛇、黃脊游蛇和蝮蛇較為習見。兩棲類中的花背蟾蜍、中國林蛙為本區常見代表。 (六) 溫帶荒漠、半荒漠動物群 自內蒙古西部至新疆的荒漠、半荒漠帶,包括青藏高原的柴達木盆地和境內各個山的山麓地帶。獸類中以沙鼠和跳鼠兩個類群為絕對優勢種類,此外常見種類為黃鼠、野兔及鵝喉羚。在偏僻地區可偶見小群野驢。鳥類中最常見的是角百靈和鳳頭百靈。爬行類中以各種沙蜥和麻蜥占絕對優勢,在部分地區的沙蟒(Eayx miliaris)、花條蛇(Psammophis lineolatus)和蝮蛇額度較高。兩棲類很少。 綠洲區的胡楊林灌叢和住家附近以麻雀、黑胸麻雀、紫翅椋鳥、巨嘴沙雀、紅尾伯勞、巖鴿和多種斑鳩的數量最多。 (七)高地森林草原-草原、寒漠動物群 青藏高原及其毗連的高山。森林草原獸類中的白唇鹿、馬鹿、馬麝等為常見的大型有蹄類,嚙齒類以高原兔、喜馬拉雅旱獺、長尾倉鼠、松田鼠、根田鼠和鼠兔為主,食肉獸以狼、狐、猞猁、石貂、馬熊和艾鼬等為主。鳥類中的藏馬雞、藍馬雞、高原山鶉、雪鶉、虹雉、雉鶉等都為本區典型代表。爬行類有雪山蝮,兩棲類的倭蛙、高山蛙、西藏蟾蜍、短齒蟾和山溪鯢等均為本區數量占優勢的種類。 高山草原、寒漠鳥類以褐背地鴉、棕頸雪雀及其他幾種雪雀、紅嘴山鴉、黃嘴山鴉、巖鴿、禿鷲等為常見代表。爬行類的西藏沙蜥以及前述的兩棲類均較普遍。參考資料:不光南方的,北方都有!
3. 贈劉景文的原詩是什么啊
贈劉景文的原詩是: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①劉景文:劉季孫(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宋仁宗嘉祐間,以左班殿直監饒州酒務,攝州學事(《石林話》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因蘇軾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劉平傳》。
劉景文的父親劉皴是北宋的將軍,所以也養成他豪放的個性。因此蘇軾稱他為“慷慨奇士”。
②擎:舉,向上托。(擎雨蓋:喻指荷葉)
③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
④君:你,指劉景文。
⑤蓋:車蓋,這里比喻荷葉。
4. 賞析"今宵酒醒何處
賞析:
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
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仿佛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里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描繪這清麗小幀,主要采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
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就將失去光彩。
擴展資料
北宋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原文為: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譯文: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
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作者離開京城時所寫,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作者在傾吐深深的離愁時,也抒發了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56565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雨霖鈴·寒蟬凄切
5. 贈劉景文 古詩
《贈劉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時送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一首勉勵詩,該作品是蘇詩中的經典之作,膾炙人口。
贈劉景文 【宋】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融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