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詩詞,對聯中的對仗工整是指什么
一是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于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袁世凱一聯: “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是"對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對聯中允許出現疊字或重字,疊字與重字是對聯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只是在重疊時要注意上下聯相一致.如明代顧憲成題無錫東林書院聯: 但對聯中應盡量避免“同位重字”和“異位重字”.所謂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個字在上下聯同一個位置相對.:所謂異位重字,就是同一個字出現在上下聯不同的位置.不過,有些虛詞的同位重字是允許的,如杭州西湖葛嶺聯: 桃花流水之曲; 綠蔭芳草之間. 上下聯“之”字同位重復,但因為是虛字,是可以的.不過,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異位互重”格式是允許的(稱為“換位格”),如林森挽孫中山先生聯::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詞性相當.在現代漢語中,有兩大詞類,即實詞和虛詞.前者包括:名詞(含方位詞)、動詞、形容詞(含顏色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后者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六類.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詞組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只需遵循這一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修辭方法.特別是將名詞部分分為許多小類,如.天文(日月風雨等)、時令(年節朝夕等)、地理(山風江河等)、官室(樓臺門戶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飛禽(雞鳥鳳鶴等)等等.最后是鄰類對應規則,即門類相臨近的字詞可以互相通對.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 、地理對宮室等等. 三是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詞組和句式之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并列結構對并列結構,等等.如李白題題湖南岳陽樓聯: 水天一色; 風月無邊.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并列結構,“一色”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 但在詞性相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為近似或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四是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過;最難 風雨 故人來. 這是一副七字短聯,上下聯節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較長的對聯,節奏也必須相應. 五是平仄相諧.什么是平仄?普通話的平仄歸類,簡言之,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平仄相諧包括兩個方面: (一)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聯腳)平仄應相反,并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 詞組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腳)應平仄相反. (二)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余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如: 書山有路勤為徑. ○○●●○○● 學海無涯苦作舟. ●●○○●●○ (○為平,●為仄."學"字按《平水韻部》為入聲) 對聯平仄問題不是絕對的,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變通.如對聯中出現疊字、復字、回文、諧趣、音韻等等,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因聯意需要時也可以例外. 六是內容相關.什么是對聯?就是既“對”又“聯”.上面說到的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一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但對聯的任何規則都有例外,“內容相關”也是如此.對聯中有兩類極特殊的對聯.一是"無情對",上下聯逐字逐詞對仗工整,但內容毫不相關(或有似是而非的聯系),上下聯聯意對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樹已半尋休縱斧; 果然一點不相干. 上下聯中,"樹""果"皆草木類;"已""然"皆虛字;"半""一"皆數字;"尋""點"皆轉義為動詞;"休""不"皆虛字;"縱""相"皆虛字;"斧""干"則為古代兵器.全聯以口語對詩句,更顯出乎意料之趣味.。
2. 對聯和唐詩宋詞有區別嗎
對聯 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對聯是由兩個工整的對偶語句構成的獨立篇章。
而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成為歌。
詞起于五代與唐,流行于宋的一種文學體裁。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東漢末年,孔融將其詩中一聯單獨寫出,懸掛于客室,它應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宅室聯。
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
南朝梁劉孝綽罷官后,自題其門,它應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門聯。
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
在文學上駢偶文演進,日益精工,開始出現對聯的時候,民間的桃符也在演進。桃符,又名仙木,最早是過年時掛在門兩側的桃木板,上畫鎮邪降妖的神荼、郁壘二神像,祈求吉祥。在流行中,逐漸簡化,有的不再畫像,就在桃木板上寫“神荼”、“郁壘”的神名。意未盡,進而代之以鎮邪降妖、祈求吉祥的語句。敦煌遺書S0610卷明確記載,唐開元十一年(623年)八月,劉丘子書寫有歲朝和立春日的十余副對聯,如: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寶雞能辟惡;瑞燕解呈祥。
又注明“書門左右,吾儻康哉”。這應當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春聯。
一般認為對聯起源于五代后蜀主陣昶。
根據目前的史料和從文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它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朝之后。
3. 詩詞和對聯的差別是什么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并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于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筑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楹聯是題寫在楹柱上的對聯,亦指對聯,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于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于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后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簪云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并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后,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后,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詩詞,是指以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詩歌。通常認為,詩更適合“言志”,詞更適合“抒情”。 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而詩人、詞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并按照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中國詩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國詞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華詩詞源自民間,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學。在21世紀的中國,詩詞仍然深受普羅大眾青睞,并出現了新國風等重要詩詞流派。
4. 這是對聯還是詩詞
王羲之的對聯“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 王羲之軍帳索下聯 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詩書畫均佳,尤以書法稱名后世。
一天夜里,軍帳中無事,王羲燃起檀香。挑燈夜讀。
忽然間想到一條上聯,但久思無對,這時,中軍將軍殷浩查帳到此,見右軍帳內燈火通明,因入帳說道:“右軍,為何深夜苦讀?”王羲之見殷浩前來,喜出望外,立即向他索句曰:“剛才偶得一上聯,未有如意下聯愿中軍賜教。”殷浩一看上聯是: 把酒時看劍; 覺得文藻典雅,韻味淳厚,甚為贊賞。
一抬頭,見帳內香煙裊裊,馨香陣陣,因笑道:“何不以你焚香夜讀對之?”王羲之一聽,猛然省悟,連聲稱妙道:“多蒙指點,下聯現成。”隨即揮筆寫道: 焚香夜讀書。
此聯,言簡意賅,把酒焚香,看劍讀書,充分表達了儒將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