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些溫婉美麗,清新自然的宋詞
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②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③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楚暮④,接天流。
【作者簡介】 李璟字伯玉,史稱南唐中主。好讀書,多才藝。
“時時作為歌詩,皆出入風騷”, 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經常與其寵臣如韓熙載、馮延已等飲宴賦詩,于是適用于歌 筵舞榭的詞,便在南唐獲得了發展的機會。
他的詞,感情真摯,風格清新,語言不事雕 琢,對南唐詞壇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存詞五首,其中《南唐二主詞》收四首,《草堂詩 余》收一首。
【注釋】 ①真珠:即珠簾。 ②青鳥:傳說曾為西王母傳遞消息給武帝。
這里指帶信的人。 云外,指遙遠的地 方。
③丁香結·丁香的花蕾。此外詩人用以象征愁心。
④三楚:指南楚、東楚、西楚。三楚地域,說法不一。
這里用《漢書·高帝紀》注: 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帶)為南楚。吳(今江蘇吳縣一帶)為東楚。
彭城(今江蘇銅山縣 一帶)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峽暮”。
【評解】 這首詞借抒寫男女之間的悵恨來表達作者的愁恨與感慨。上片寫重樓春恨,落花無 主。
下片進一層寫愁腸百結,固不可解。有人認為這首詞非一般的對景抒情之作,可能 是在南唐受后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李璟借小詞寄托其彷徨無措的心情。
李璟的詞,已擺脫雕飾的習氣,沒有晦澀之病。辭語雅潔,感慨深沉。
浣溪沙 (李 璟) 菡萏①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②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④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注釋】 ①菡萏:荷花的別名。 ②韶光:美好的時光。
③夢回:夢醒。 雞塞:即雞鹿塞,漢時邊塞名,故址在今內蒙古。
這里泛指邊塞。 ④吹徹:吹到最后一曲。
徹,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評解】 這首詞,寫一個女子的悲秋念遠之情,充滿了感傷和哀怨,從而反映了封建時代夫 妻遠離給婦女帶來的痛苦。
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寫悲秋,后寫念遠。構思新穎, 自然貼切。
體現了南唐詞壇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色。 謁金門 (馮延巳) 風乍①起,吹縐一池春水。
閑引②鴛鴦香徑里,手挼③紅杏蕊。 斗鴨④闌干獨倚,碧玉搔頭⑤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作者簡介】 馮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多才藝,工詩詞。仕南唐, 李璟時為宰相。
他的詞雖也寫婦女、相思之類的題材,但不象花間派那樣雕章琢句。他 能用清新的語言,著力刻畫人物內心的活動和哀愁,他運用“托兒女之辭,寫君臣之事” 的傳統手法,隱約流露出對南唐王朝國勢的關心與憂傷,對溫庭筠以來的婉約詞風有所 發展。
【注釋】 ①乍:忽然。 ②閑引:無聊地逗引著玩。
③挼:揉搓。 ④斗鴨:以鴨相斗為歡樂。
斗鴨闌和斗雞臺,都是官僚顯貴取樂的場所。 ⑤碧玉搔頭:即碧玉簪。
【評解】 馮延巳擅長以景托情,因物起興的手法,蘊藏個人的哀怨。寫得清麗、細密、委婉、含蓄。
這首膾炙人口的懷春小詞,在當時就很為人稱道。尤其“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 是傳誦古今的名句。
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點明時令、環境及人物活動。下片以抒情 為主,并點明所以煩愁的原因。
鵲踏枝 (馮延巳) 誰道閑情①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日日花前長病酒②,不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③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注釋】 ①閑情:閑愁。
實際指愛情、相思。 ②病酒:飲酒過量,醉酒。
③青蕪:叢生的青草。 【評解】 這首《鵲踏枝》,把“閑情”寫得纏綿悱惻,難以排遣。
詞的上片著重寫愛情。詞中人物為相思所苦,憔悴不堪;下片著重寫景。
而楊柳依 依牽愁,畔草青青惹恨。全詞情景交融,意蘊深婉。
這首詞并不著意刻畫人物的外在形 象,也不經心描寫具體景物或情事,而是把筆墨集中在創造纏綿凄惻的感情境界上,形 成了馮詞的獨特風格。
2. 古詩中表達想要回歸自然清靜生活的詩句
李白詩詞內回歸自然清靜田園生活的詩句比比皆是。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我閉南樓看道書,幽簾清寂在仙居。曾無好事來相訪,賴爾高文一起予。
一身自瀟灑,萬物何囂喧。拙薄謝明時,棲閑歸故園。二季過舊壑,四鄰馳華軒。衣劍照松宇,賓徒光石門。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相攜及田家,童稚(一作稚子)開荊扉。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3. 搜集關于人與自然的古詩
人與自然的詩句:
1.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4.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
5.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宋·范仲淹《江上漁者》
6.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宋·曾幾《三衢道中》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8.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唐·胡令能《小兒垂釣》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唐·張志和《漁歌子》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唐·蘇軾《惠崇》
1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2.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3.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宋·李清照《如夢令》
14.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宋·辛棄疾《西江月》
15.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16.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唐·王維《使至塞上》
17.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8.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曰升.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19.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唐·劉禹錫《秋詞》
20.山下蘭溪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宋·蘇軾《黃鶴樓》
4. 描寫自然愜意生活的詩句有哪些
《江村》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山中》
年代: 唐 作者: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田園作》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弊廬隔塵喧,惟先養恬素。
卜鄰近三徑,植果盈千樹。
粵余任推遷,三十猶未遇。
書劍時將晚,丘園日已暮。
晨興自多懷,晝坐常寡悟。
沖天羨鴻鵠,爭食羞雞鶩。
望斷金馬門,勞歌采樵路。
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
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
《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稻田》
年代: 唐 作者: 韋莊
綠波春浪滿前陂,極目連云罷亞肥。
更被鷺鶿千點雪,破煙來入畫屏飛。
5. 【求推薦一首關于自然或有哲理的詩歌(不是古詩),最好是國外的,
很高興回答樓主的提問,以下詩歌僅供參考:《瓦爾登湖》作者:梭羅裝飾一行詩,絕非我的夢;只有住在瓦爾登湖之濱,才能與上帝和天國最近.我就是它的卵石湖岸,是吹拂過它的微風;我的手心里,捧著它的水,它的沙,而它最深的度假地,高居在我的心中.這首《瓦爾登湖》網上有多個譯本,本人最喜歡的就是這個版本了.這首詩是《瓦爾登湖》一書中的一首小詩.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意境深邃.………………………………………………………………………………………………………………《題詩》作者:沃爾特·惠特曼來吧,我的靈魂曾說,讓我們為我的軀體寫下這些詩吧,(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一個整體,)這樣在我死后,能夠隱形返回.或者,過了好久好久以后,去到別的星球,在那里對一群伙伴重新唱起贊美的歌,(敘說地球上的土地、樹木、清風和喧囂的波浪,)我會永遠面帶愉快的微笑,永遠永遠擁有這些詩——就如第一次那樣在此時此刻,為了我的靈魂和軀體,把我自己的名字寫在詩后.這首詩歌是《草葉集》的題詩,聆聽一首禮贊萬物的歡歌,感受如草葉般生機盎然的澄澈心靈,讓生命因熱愛而變得燦爛蔥郁.——————————————————————————————————————————最后建議樓主直接去看《瓦爾登湖》和《草葉集》,里面有你想要的.然后篇幅短一些是什么意思?短一點的要達到三百字嗎?如果是這樣我再推薦一首:《我自己的歌》第六章作者:沃爾特·惠特曼一個孩子說“這草是什么?”兩手滿滿捧著它遞給我看;我哪能回答孩子呢?我和他一樣,并不知道.我猜它定是我性格的旗幟,是充滿希望的綠色物質織成的.我猜它或者是上帝的手帕,是有意拋下的一件帶有香味的禮物和紀念品,四角附有物主的名字,是為了讓我們看見又注意到,并且說,“是誰的?”我猜想這草本身就是個孩子,是植物界生下的嬰兒.我猜它或者是一種統一的像形文字,其含義是,在寬廣或狹窄的地帶都能長出新葉,在黑人中間和白人中一樣能成長,凱納克人,特卜荷人,國會議員,貧苦人,我給他們同樣的東西,同樣對待.它現在又似乎是墓地里未曾修剪過的秀發.我要溫柔地對待你,彎彎的青草,你也許是青年人胸中吐出的,也許我如果認識他們的話會熱愛他們,也許你是從老人那里來的,或來自即將離開母懷的后代,在這里你就是母親們的懷抱.這枝草烏黑又烏黑,不可能來自年老母親們的白頭,它比老年人的無色胡須還要烏黑,烏黑得不像來自口腔的淺紅上顎.啊,我終于看到了那么許多說著話的舌頭,并看到它們不是無故從口腔的上顎出現的.我深愿能翻譯出那些有關已死青年男女們隱晦的提示,和那些有關老人、母親,和即將離開母懷的后代們的提示.你想這些青年和老人們后來怎么樣了?你想這些婦女和孩子們后來怎么樣了?他們還在某個地方活著并且生活得很好,那最小的幼芽說明世上其實并無死亡,即使有,也會導致生命,不會等著在最后把它扼死,而且生命一出現,死亡就終止.一切都向前向外發展,無所謂潰滅,死亡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不是那么不幸.——————————————————————————————————————————以上是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的內容.(關于自然或有哲理的詩歌)。
6. 關于大自然的古詩四句話
篇一:大自然的色彩 作者:桑榆 大自然的色彩,是任何丹青都無法描繪的, 它是那么逼真,那么的令人心曠神怡。
春天一縷縷鵝黃,覆蓋著廣袤的田野。 夏初,樹葉青翠欲滴, 慢慢的,它們的綠越來越濃。
秋天,樹葉慢慢的枯黃,飄零, 令人悵然若失。 冬天的雪,使大地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其實大自然最能工巧匠的要屬花。 花一年四季為大自然描繪著五彩斑斕的圖畫。
春天,迎春花的鵝黃,桃花的粉紅; 夏天,月季緋紅一片,偶有幾株白色的也分外妖嬈。 池塘里的荷花也不示弱,無論是荷葉的碧,還是荷花的紅,粉,都令人愛不釋手。
秋天匍匐生長的牽牛花隨處可見,無論是紫,還是紅都是那么的質樸,可愛。 菊花是最不能忘記的,它一朵一朵的,花團錦簇,白的如雪,粉的似霞,黃的賽金, 冬天,是梅花的舞臺,它星星點點,紅紅的,在白雪的映襯下更加嫵媚。
最無法描繪的也許要屬天空的色彩, 無論是日出日落的金燦燦, 還是藍天白云的清澈與飄逸。 都是令人流連忘返的。
我愛大自然, 更愛大自然的色彩斑斕。 篇二:大自然你真美 作者:雨行 快樂和春天一樣 萬米陽光明媚 微風撫煦 綠葉清新 早起 就被馬路上悅耳的聲音所吸引 原來是城市環保灑水車 穿梭在大街小巷 既清掃車過后 灑水車也閃亮登場了 那如XX的水珠 洋洋灑灑地落在了地面 隨著灑水車的延伸 那濕漉漉的大街 馬路就被氤氳的氣體所籠罩 在晨曦中 那未落地的水珠在空中閃著七彩的光 空氣中到處飄蕩著水珠的氣味 那氣味比甘露更純 更濃 站在馬路的人行斑馬線上 看著來往的灑水車 聽著那悅耳的音樂 好心情油然升起 深感春天的美麗 城市的溫馨 一天之際在于晨 這個早上 讓我有了快樂的理由 快樂 從黎明那第一道曙光起 從那有著音樂的灑水車起 從路邊 不知道什么擺放的鮮花起 難怪今年的大慶與往年不同 少了飛塵的天氣 我想與城市灑水車 有密切的關系吧 這一天 都是萬米陽光燦爛的 沒有什么有雨的跡象 可是 到了下午 天然的灑水車 將甘露從遙遠的天際向大地噴灑 洋洋灑灑的水珠 在漫天飛舞著 然后做了自由降落 其壯觀怎是黎明灑水車能比擬 它沒有固定的大街 沒有偏袒的小巷 而是將甘露灑向了 有些干渴的小草 灑向了 那剛剛綻開幾片新綠的小樹 還有那被人工擺放的鮮花 它沒有私心 更不會想到哪是天然的 歸它所管 那是人工的那不是他是的天職 它不分分擔內不分分擔外 一視同仁地 將水珠均勻地撒到了需要的地方 淅淅瀝瀝地哼著小曲 嘩啦啦地低聲歌唱 這天然的灑水車 比黎明的音樂更動聽 更能撩撥春的思緒 它也像黎明的灑水車一樣 將該噴灑的地方細心噴灑一遍后 就收住了腳步 消失在無垠的宇宙中 留下了一片清新 大街小巷干凈了 花草樹木滋潤了 空氣清新了 走在灑水車過后 望著那葉片上閃著晶瑩的水珠 再望望腳下的草地 小草好像又長大了些許 那新芽上掛著散發清香的水珠 那水珠圓溜溜 亮晶晶像無價的鉆 鑲嵌在綠色的天鵝絨上 由衷感嘆 大自然你真美 太陽的光芒依然明媚著 沒有因為灑水車的出現 而暫時的暗淡 它是用和藹的目光 與灑水車做了一次交流 它望著灑水車的全過程 一定比我們更高興吧 不然 眼神怎會那么的熾熱 情意怎會那么的纏綿 走在萬米陽光下 走在雨后的街道 快樂延續著早上的快樂 為那洋洋灑灑的水珠而心情愉悅 篇三:大自然的傾訴 作者:山野勘探 挖掘機尖利的牙齒蠶食山崗 饕餮的笑聲在山林間回蕩 綠色生命倒下,流的都是血淚 人類無休止的索取,貪婪而瘋狂 難道我們留給后代子孫的只是荒涼 裸露的巖石張著驚恐的眼睛 裹著沙塵的風暴四處流浪 河水渾濁了,魚蝦絕跡 兒童只能在教科書里瀏覽風光 世紀唱出的挽歌充滿哀傷 貪婪孿生掠奪,無序的開采,砍伐,挖掘 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百孔千瘡 得到的越多,失去的越多、索取的越多,補償的越多 大自然已經把警鐘敲響 大自然的律條是萬物和諧相處 草木有理由茁壯成長 動物有理由自由奔跑 人類有理由享受幸福時光 前題是要有敬畏和悲憫的心腸 篇四:聆聽大自然 作者:憶汐 有一種弦律, 叫做大自然。
他不比命運交響曲的豪邁, 也不同田園交響曲的柔情。 然而,他, 更真實, 更悅耳。
每每生活的世界, 我們淡忘了, 明明在眼前, 卻好比宇宙遙遠。 心靜, 才能忘我, 忘我, 才能天馬行空。
風吹草動, 鳥語花香。 秋風半夜鳴蟬, 聽取蛙聲一片。
每一個音符章節, 訴說著—— 夢幻與現實的故事。
7. 關于大自然的古詩,帶思想感情
(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了孤獨之感: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云,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
這兩句詩中“動”中有“靜”。無論是“靜”與“動”,都烘托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靜觀之久,表現出他“獨坐”時孤寂的情景,也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鳥兒飛走了,云飄遠了。
詩人只有靜靜地凝視著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此刻詩人十分動情,世上大概只有它還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難得一知己!“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互為知己的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系在一起,表現出一種惜惜相憐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總寫洞庭湖的秋色。
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為映襯,顯得那么和諧、寧靜。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得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朧中帶著一種寧靜、柔和的美。
洞庭湖其實面積很大,方圓數百里。說“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說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著作者十分廣闊的胸懷。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
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銀白色的盤子里擺放一只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瓏,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稱。
也是對上一句作的補充說明。 宋人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群山》中的“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便是從這兩句中脫化而出。
(1)“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風景舊曾諳。”
“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游過杭州。“曾”:曾經。
“諳”: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憶江南?”江南的這種風光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所以詞的結尾用反問句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文人心態錄——山水田園詩的審美主體 華夏歷史悠久、一統時間長為山水田園詩提供了審美時間,美麗風光為古代詩人提供了審美空間,創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園詩。西方風光也自具美的特色,為何其山水田園詩遠不如中國興盛,且其內蘊遠不如中國古代山水田園詩那么深遠婉曲復雜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說審美時間的限制影響了審美空間外,更重要的是審美主體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態的原因。
愛國之情——山水田園詩的高亢主調 以名山大川為筋骨血脈,以田園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華夏民族獲取生活資料賴以生存的源泉。山水田園哺育人,人必熱愛山水田園,產生一種深沉的山河之戀、鄉土之情。
這種山河之戀與鄉土之情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愈益濃烈,到民族國家形成時便成為愛國主義崇高感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促使愛國主義最終形成。反過來,古代山水田園詩人又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之下遍游山水,飽覽田園,謳歌華夏風光,創作出優美的山水頌歌,使山水田園詩獲得很高的思想意義,為我國的愛國主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亦為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與發揚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遙遠的上古時代,華夏民族就有許多祭祀山川、旅游、隱逸的傳說。黃帝游天下,封禪五岳;巢父、許由因自標高潔不受天下而遁跡山林;虞舜東巡狩,登南山,觀河渚,南巡蒼梧而死,葬于九嶷山; 《詩經·周頌·殷》歌頌武王克商,天下統一,疆域遼闊,群山環岳,百川匯河的壯美景象;魏武侯游于西河,贊嘆“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孔子游緇維之林,坐杏壇之上,又出游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著名觀點;屈原在《招魂》中描繪楚國“川谷徑復,流潺湲些。光風轉蕙,汜崇蘭些”; “層臺累榭,臨高山些”,以故國山川美勝,光景可人,呼喚楚王之魂歸來。
六朝以后山水田園詩大盛,歌頌描寫山水田園以表山河之戀、故土之情的作品不勝枚舉,借山水直抒愛國之情的作品也紛至沓來。高適有“禮樂光輝盛,山河氣象幽”之頌(《奉酬睢陽李太守》);儲光羲作《游茅山詩》五首,極寫茅山風光的清美與野逸的情趣,詩中“此意在觀國,不言志遠游”,“天地朝光滿,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頌處于鼎盛時期的大唐帝國;杜甫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嘆(《春望》);陸游抒“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8. 描寫大自然的詩句3句
唐詩中人與自然相融合,首先表現在把自然“人性化”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那些膾炙人口的田園詩、山水詩集中體現了這一特征。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詩中描寫的秋雨后的空山,沐浴在松林間的清輝,石頭上緩緩流淌的清泉,竹林里浣紗歸來少女的嬉笑,在蓮葉間輕快穿行的魚舟,彼此組成了一幅清麗明快、和諧生動的生活場景。在這里,空山、秋雨、明月、清泉不再是距人千里之外、與人格格不入的僵死梗骸盾繳墉劑墮烯乏樓生硬的自然物;浣紗捕魚人的勞動也不見艱辛,山川日月與人的活動默契而成為生活相連的部分。
詩人的眼中是溫馨生動,富有人情味的自然景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