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鑒賞古詩 《書憤》
書憤① 其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書憤》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其二 白發蕭蕭臥澤中,秪憑天地鑒孤忠。 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其三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編輯本段注釋 ①書憤:抒發義憤。
書:寫。 《書憤》 ②早歲:早年,年輕時。
③氣如山: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有如山岳。 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企圖從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軍擊退。第二年,宋將吳璘從西北前線出擊,收復了大散關。
樓船,高大的戰船。瓜州,在今江蘇邗江南大運河入長江處,為江防要地。
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陜西寶雞西南,是軍事重地。
[1] ⑤塞上長城: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這里作者用作自比,現比喻收邊御敵的將領。 ⑥衰(cuī)鬢:蒼老的鬢發。
⑦空自許:白白地自許 ⑧堪:能夠。 ⑨伯仲間:意為可以相提并論。
伯仲,原是兄弟長幼的次序,引申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編輯本段譯文 其一: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編輯本段鑒賞 其一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
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 《書憤》 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
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
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
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
“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
“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
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
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
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
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
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
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其二 這兩首詩是作者七十三歲時在山陰所作。他說“蓋人之情,悲憤積于中而無言,始發為詩。
不然,無詩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齋居士詩序》)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游經常在作品中抒發出濃勃深沉的積憤。
這兩首所抒發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一首。
2. 高中語文 詩詞鑒賞(書憤) 急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斗情緒。
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金戈鐵馬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后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
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再看尾聯。
亦用典明志。諸葛亮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
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
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3] [8]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
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
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
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9]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
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
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晚年的陸游寫意[10]予。
悲愴便為郁憤。[9] 再看尾聯。
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
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
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閑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3. 《書憤》是一首什么詩
《書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陸游居于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時所作。
陸游當時已經有六十二歲高齡了,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罷免,只能賦閑在鄉,可是一想到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自己卻“報國欲死無戰場”,加之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詩人郁憤之情更是一起噴薄而出。“書憤”者,乃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通篇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益于杜甫。中間兩聯對仗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渾豪邁,為人們所廣泛傳誦。
這樣的詩句出自他切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摘藻的作品根本無法比擬的。罷官閑居山 陰已長達六年,用僅僅五十六個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負、經歷和壯志難酬的悲憤。
4. 《臨安春雨初霽》《書憤》表現重點和詩歌風格上的差異.表現重點和詩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歌】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風格上前一首較含蓄而有諷刺的意味后一首感情更為濃烈,也更直白。
5. 對詩歌《書憤》的分析本文的意象是什么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鑒賞 本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
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當英雄無用武之地 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
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
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
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
“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
“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
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
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
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 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
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
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
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6. 十三首陸游的宋詞
《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詞《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釵頭鳳其一: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其二: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語斜欄,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詢問,咽淚裝歡, 瞞、瞞、瞞。 《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
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
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漁家傲》東望山陰何處是。
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寄語紅橋橋下水。
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朝中措?梅》幽姿不入少年場。無語只凄涼。
一個飄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腸。江頭月底,新詩舊夢,孤恨清香。
任是春風不管,也曾先識東皇。《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綠樹暗長亭。
幾把離尊。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
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謝池春》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云高、狼煙夜舉。
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來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漫悲歌、傷懷吊古。
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
《夜游宮》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鵲橋仙》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浣溪沙?和無咎韻》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
夕陽吹角最關情。忙日苦多閑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
客中無伴怕群行。《好事近?登梅仙山絕頂望海》揮袖上西峰,孤絕去天無尺。
拄杖下臨鯨海,數煙帆歷歷。貪看云氣舞青鸞,歸路已將夕。
多謝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到邊城角聲哀。
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豆葉黃》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
誰惜泥沙萬點紅。恨難窮。
恰似衰翁一世中。《漁父》湘湖煙雨長菁絲。
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時。
潮落舟橫醉不知。《幽居初夏》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注]籜龍,就是筍。
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7. 陸游《書憤》中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這里
D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宋金議和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正當抗金戰場上捷報頻傳,金兵節節敗退之時,宋高宗與宰相秦檜在1141年和金達成和約:宋向金稱臣;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系,結束了長達10余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因此陸游詩中的大散關詩南宋與遼的分界線,本題選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該題要從兩方面看,對于南宋來說,和約是不平等的,但卻維持了長久的和平,有利于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再次說明了,民族關系中,和是主流,戰是次流,民族間的友好合作是主題。
8. 陸游《書憤》里的“散”字念什么
陸游《書憤》里的“散”字念sǎn。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五首七言律詩,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經典作品之一。該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遂成此組詩。“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 - 詩詞注釋
1、書憤:抒發義憤。 書:寫
2、樓船:戰艦
3、瓜洲渡:地名,今在鎮江對岸。
4、大散關:地名,在陜西寶雞縣西南,為宋金交界處。
5、塞上長城:邊疆 上的萬里長城。南朝宋時大將檀道濟能夠抵抗北朝魏的侵略,他把自己比作一座萬里長城。這里比喻守衛邊疆的英雄像長城一樣擋住敵人。自許:自比,自我勉勵。
6、堪:可以。伯仲間:兄弟 之間。意為相差無幾。
7、世事:人世間的事情 ,此指恢復中原之事。
8、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區。
9、氣如山:豪氣像山一樣。一說指“胸中憤恨之氣積郁如山”,也講得通。
10、樓船:高大的戰船。公元1161年冬天,完顏亮 (金國的君主)南侵,一度占領瓜洲,準備由此處渡江,虞允文等造戰艦而拒,金兵因此而敗退。瓜洲:在今江蘇揚州市南面,處于運河流入長江處,是當時的軍事要地。
11、鐵馬:披甲的軍馬 。大散關:在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當時是南宋與金交界的邊防重鎮。公元1161年秋天,金兵侵占大散關,吳璘部隊與之激戰,次年金兵敗退,大散關再度收復。
12、鬢:額邊頭發 。斑:花白。
13、出師一表:指諸葛亮 出兵伐魏之前寫的一篇《出師表》。名世:有名于世。
14、堪:可以。伯仲:指古時長幼次序,伯為長,仲為次。伯仲間,即兄弟之間,相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