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的特點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于韻文的范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詞的特點在于它是長短句,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詞的形式有以下特點: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一般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2. 詞的三大特點
詞的特點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一般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3. 現代漢語中
親,你好!
基本詞有以下三個特點:
(1)全民常用性。基本詞匯中的詞都是一個語言社團里的人們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際中經常地、普遍地使用著的詞,其使用范圍非常廣泛。這些詞所表示的都是一些最常見的現實現象和基本概念。例如漢語中的"水、飯、菜、睡、衣服、車、吃、走、看、聽、大、熱、高、新"等。
(2)穩固性。基本詞匯中的詞是大多是自古就有的,歷史悠久,人們世世代代都在使用,不容易發生變化。例如漢語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牛、羊、馬、雞、酒、日、月、雨、雪、風、見、殺、大、小"等詞,這些詞自古至今都是常用的。
(3)構詞能力強,是構成新詞的基礎。基本詞匯大多由一個詞根構成,所表示的詞義在語言的語義系統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心的,因此這些詞根容易成為構造新詞的基干。
4. 宋詞特點
“詩中有畫”是詩詞創作的高境界,也是詩詞評論中常用的褒揚之辭。
這里的詩中這“畫”大體上蘊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形體,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詞《醉花陰》中“人比黃花瘦”之句,以人比黃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繪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劃了嬌弱的體態。
用黃花的形色作比,把閏中少婦憔悴、嬌弱、病態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詩人把“形”與“色”統一于一體,創造了渾然一體的詩詞畫意。
本文試圖略去詩詞中有關形體的刻劃,單純對其色彩加以品評。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詩詞中生動的形體刻劃影響我們對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暫時放置“形體”不論,可以更加深刻地領會詩詞中有關色彩描繪的豐富內含和藝術魅力。
一、兩類色彩,風格各異。 唐宋時代的詩人十分注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色彩,并在作品中把這些色彩生動地表現出來。
他們不像畫家那樣把色彩直接鋪陳在讀者面前,而是通過對于色彩的描繪和形容,通過讀者的想象,間接地把動人的畫面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總觀詩人筆下描繪和形容色彩的詞,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用以描繪和形容有明確色相的色彩的詞。如:赤、紅、橙、藍、紫、黑、白等。
這類詞每一個都表現了明確而固定的色相。不論是單獨出現,還是同別的詞組成其它語匯,這類詞所表現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變的。
無需依靠上下文義來判斷。 例如: 1、“飛紅萬點愁如海。”
(秦觀《千秋歲》) 2、“朱門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4、“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絕句》) 6、“霜黃碧梧白鶴。”(杜甫《暮歸》) 7、“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8、“黑云壓城城欲摧。”(李賀《雁門太守行》)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這類描繪色彩的詞不論在什么環境中,其色相不變。
第二類是用以描繪和形容沒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詞。這類詞所描繪的色相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據上下文意來判斷。
如:青、綠、碧、蒼、翠等詞。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語境中表現不同的色相。
“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其中青為藍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青為灰藍色;在“點溪荷葉疊青錢”(杜甫《漫興》)中青為石綠色;在“山外青山樓外樓”(林升《題臨安邸》)中青為灰綠色;而在“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中青則為黑色。
2、“碧”在不同語境中表現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詩情到碧宵”(劉禹錫《秋詞》)“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明月不歸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閑來釣碧溪上”(李白《行路難》)“萬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映階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繪的色相各異。
碧空描寫蔚藍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綠水;碧山指的是翠綠的山巒;碧草即是嫩綠的青草。碧字所描繪的具體色彩,只有品味全詩方可領會。
3、“翠”字在“翠掩重門燕子閑”(鄭會《題邸間壁》)中為綠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中則為濃黑色。 4、“蒼”在色相的表現上更為寬泛。
“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游園不值》)“兩鬢蒼蒼十指黑”(白居易《賣炭翁》)“高標跨蒼穹”(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蒼山遠”(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轉蒼翠”(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蒼字所表現 的色相各不相同。 總觀上述兩類詞在詩詞中的具體運用,會讓人明顯地感覺出不同的色彩風格。
第一類詞表現 了明確色相,產生出一種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獨特感受和強烈的激情。
紅、黃、橙、藍、紫等每一個詞都浸透了詩人的心緒。第二類詞與第一類詞相比顯得曲折含蓄、耐人尋味。
在蒼、翠、青等詞匯的運用上,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這類詞像是寄托了某種弦外之音,造成一種細膩、繁復、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豐富的節奏韻律創造了另一種美的境界。
二、兩種手法,各顯千秋。 唐宋詩人描繪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
如同畫家用同樣的顏料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一樣,其手法是豐富多樣的。這里把唐宋詩人描繪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歸納為兩種,并加以簡單地分析。
一是對比調合法。這是唐宋詩人運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描繪色彩的手法。
這種手法的最大特點是強調生活中各種色相的個性。根據色相之間的對比程度,我們可以把這種手法歸納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類型:強烈對比,即不同色調的色彩對比。 “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江南絕句》)中“紅”對“綠”,“紫蝶黃蜂俱有情”(李商隱《二月二日》)中“黃”對“紫”‘“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中“白”對“青”,這些不同色調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又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蓮葉和天色形成一個綠色的調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紅色的調子,。
5. 唐詩五首律詩三大特點
律詩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就開始出現廣義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問定型狹義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時期。
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
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
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
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廣義律詩允許失粘,狹義律詩不允許失粘。
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
6. 宋詞的一般特點
起源于唐朝民間.叫"曲子詞".后文人改為抒情詩樣式,經五代漸成熟.還有詩余,樂府,琴趣的別稱.特點句式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
一.詞分為三類:1.小令:58字以內;2.中調:59--90字;.3.長調:91字以上.
二.調分為四類:1.單調:不分段;2.雙調:分兩段;3.三疊:分三段;4.四疊:分四段.后兩種少用.
三.1詞牌與音樂結合成曲調名稱;2.詞牌與音樂脫離就成了填詞的格式.3.詞牌不是標題,與內容無必然聯系.4.押韻對135句不嚴,對246句較嚴.5.詞牌有800多種,常見的有100多種.
四.兩大階段:1.北宋<;公元960--1127年>;2.南宋<1127--1279年>;風貌不盡相同.
7. 宋詞特點
宋詞起源于唐朝民間.叫"曲子詞".后文人改為抒情詩樣式,經五代漸成熟.還有詩余,樂府,琴趣的別稱.特點句式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一.詞分為三類:1.小令:58字以內;2.中調:59--90字;.3.長調:91字以上二.調分為四類:1.單調:不分段;2.雙調:分兩段;3.三疊:分三段;4.四疊:分四段.后兩種少用三.1詞牌與音樂結合成曲調名稱;2.詞牌與音樂脫離就成了填詞的格式.3.詞牌不是標題,與內容無必然聯系.4.押韻對135句不嚴,對246句較嚴.5.詞牌有800多種,常見的有100多種四.兩大階段:1.北宋<公元960--1127年>;2.南宋<1127--1279年>風貌不盡相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漢語詩律學中宋詞的三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