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軾《九日次韻王鞏》我要這一首詩,要完整的
《九日次韻王鞏》-詩詞正文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意思:“明日黃花”中,黃花也就是菊花。“明日黃花”原指重陽節過后逐漸萎謝的菊花。后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九九重陽,朋友歡會,登高賞菊,把酒賦詩,難得一聚。今日黃花盛開,明日黃花凋零,時光不再,要盡情玩樂,不要忙著回去。
詩人賦蝴蝶以人情。秋天,菊花獨放,是蝴蝶唯一的依傍,眼見菊花明日也將憔悴,無花可依,不禁犯愁。蝶愁實際是人愁,蝶都知愁人更愁。直說人愁太直露、太掃興、煞風景。由蝶愁寓人愁,含蓄委婉詩意濃。秋天蝴蝶和菊花關系密切,讓蝴蝶寓人愁最合情理。重陽賞菊,就地取材寓意于菊花蝴蝶,妙想天成。
2. 蟾宮曲·九日的詩詞鑒賞
你認為這首曲中揭示主題的是哪一句?為什么?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點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的描寫是否與主題有關?
答:從標題“九日”及全文內容看,本文主題應為重陽佳節,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應為表達主題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點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這種氣氛的渲染,有助于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
“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憶從前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用從前歌舞升平的稍縱即逝襯托現實中人老白發的凄涼,告誡游子不再留念他鄉,而是“倦思”故鄉。這恰是主題的最好表達。
全詩運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主題?請聯系具體內容分析。
1、借景抒情,“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點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這種氣氛的渲染,有助于思鄉主題的表達。
2、反襯,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憶從前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用從前歌舞升平的稍縱即逝襯托現實中人老白發的凄涼
3. 【古詩蜀中九日每句話的意思】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故鄉) 他席他鄉送客杯.(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這際,分外愁) 人情已厭南中苦,(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 鴻雁那從北地來?(我想北歸不得,鴻雁,你為何還要南來?) 因為本詩抒發了佳節思親的感情,九日登高,遙望故鄉,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見一對鴻雁從北方飛來,不禁脫口而問,我想北歸不得,你為何還要南來,形成強烈對比,把思鄉的愁緒推到高峰.問得雖然無理,卻烘托了感情的真摯,給人以強烈的感染.(要點:抒發佳節思親的感情;不得北歸,偏要南來,形成對比;無理之問烘托真情)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然而卻不能北歸,而第四句則采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之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在百度知道一搜索就行了,沒必要這么麻煩提問,除非你是在刷分.。
4. 如何賞析劉克莊的《賀新郎·九日》
這首詞寫重陽登高,感時傷懷,將個人身世與國恨家仇打并一體,真摯感人。
上闋寫作者登樓遠望,斜風細雨,亂愁如織。首三句,“黑”字以夸張手法描繪黃昏的陰暗,見出心情之沉重,“斜風細雨”見出飄零意境,“織”字則比喻貼切,言憂愁之多,充滿低沉情調。
“老眼平生”四句氣勢磅礴,胸襟開闊,似乎一掃低沉哀傷。然而接下來幾句卻通過反襯,把“浩蕩”與“凄涼”轉成了“悲壯”。
如此起伏跌宕,曲折有致。 下闋在今昔對比中發出深沉嘆息,渲染家國之恨。
“少年自負凌云筆”三句借抒寫少年時的才氣豪情,突出今曰無可奈何的悲涼。 “常恨世人”三句,貌似尤人,實是暗含愁恨不能排遣之意。
“若對黃花”二句寫其于不能排遣之境而強自遣,更見苦痛之甚。末二句以天際廣漠的景物與首句相呼應,而又寓意深刻。
舊江山在北,大雁北飛實是表達出作者不能忘懷故土、思念卻又不可得見的深沉痛苦。 全詞于闊大高遠之景中不時穿插“細”筆,故能雄健豪壯而又不失細膩真切,沉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