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景抒情的唐詩宋詞
詩中山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詩中水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詩中日
1.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漢樂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杜甫《絕句》)
4.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劉長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2. 唐詩中抒情、哲理、寫景的句子請給出唐詩中,抒情的,寫出哲理的,
抒情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哲理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沉舟側畔千帆過,并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寫景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 以寫景抒情為題材的唐詩,宋詞各十首,并賞析
以下都是我自己找詩編題的,不知可否?花了我好多功夫呢~~~ 唐詩: 一、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 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 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 中宵勞夢想。
1.詩中有哪些意象? 2.第一聯那兩個字用得幾妙?好在哪里?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二、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山寺鳴鐘晝已昏, 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 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 唯有幽人獨來去。
1.首聯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2.“幽人”指的是誰? 3.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三、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1.作者從哪些角度來望岳? 2.頸聯哪兩個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3.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氣概? 四、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維 寒山轉蒼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 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 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 狂歌五柳前。
1.第一二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墟里上孤煙”借鑒了陶淵明的那句詩?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五、宿王昌齡隱居 常建 清溪深不測, 隱處唯孤云。 松際露微月, 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 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 西山鸞鶴群。
1.作者宿于王昌齡隱居之處,詩中是怎樣描繪隱居處環境的? 2.說說王昌齡隱居處的環境特點。 3.尾聯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志向? 六、潤州聽暮角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 曲引邊聲怨思長。
驚起暮天沙上雁, 海門斜去兩三行。 1.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這首詩是羈旅水途之作,詩中那個字最能表達作者的心情? 3.試描繪詩人的形象。
宋詞: 一、浣溪沙 晏殊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 曲欄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1.這是什么季節的景色? 2.這些景色渲染了怎樣的意境? 3.表達了詞人什么感情? 二、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1.這首詞哪一句流傳最廣?這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2.“夕陽西下幾時回”表達了什么感慨? 3.整首詞的基調是怎樣的? 三、浪淘沙 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此詞為明道元年(1032)春,歐公與友人梅堯臣洛陽城東舊地重游有感而作。
1.這里的“恨”如何理解? 2.從“今年花勝去年紅”可以得知什么? 3.抒發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1.作者寄予了楊花怎樣的品格內涵? 2.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3.詞的主題是什么? 五、西江月 蘇軾 頃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由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
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1.第一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瓊瑤”本意是什么?這里指什么? 3.試描繪詞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六、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簡析詞的上下闋基調,有何不同? 2.“天涯何處無芳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3.為何說“多情卻被無情惱”?。
4. 寫景抒情的唐詩宋詞
一、閱讀下面寫景抒情詩,完成以下題目。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表述題] 1、這首詩,有一個字可以作為貫穿全詩的線索,你認為是哪一個字? 答: 。 2.這首詩的一開始其實已經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這種感情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就 是 字,詩人在“山行”過程的描寫中,和這種感情互相呼應的字是 。
3.從詩中對景物的描寫來看,簡單說說這首詩的立足點和寫景的方法的特點。 答: 4、這首詩在寫景過程中處處流露山欣喜愉悅的感情,試分析結尾—聯“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的描寫,是如何表現山這種感情的。
(不超過25字。) 答: 霜天曉角·題采石蛾眉亭 韓元吉 倚天絕壁,直下三千尺。
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注:采石:即“采石磯”,在安徽當涂縣西北。南宋時宋金交界的軍事重地。
1161年,金兵南侵,宋軍曾在此地大敗金兵,可是后來依然以簽訂屈辱和約而暫得停戰。 [表述題] 1.詞的開頭、結尾都描寫了景物,開頭的景物的特點是 ,而結尾景物的特點是 。
2.上闋的結尾書寫了作者自己“愁與恨,幾時極”的感情,這種“愁與恨”,具體是指的是什么內容? 答: 3. 下闋開頭的“酒闌聞塞笛”是實寫還是虛寫?作者為什么會“聞塞笛”? 答: 4.詞寫到結尾“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作者問而不答,卻以寫景作結,試分析這個景物描寫包含了什么意義? 答: 春山夜月 于史良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表述題] 1. 這首詩如用詩中一個字來概括作者對景物的感受,這個字是 2.詩中的頷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韻不計,把“掬”字換成“舀”字,把“弄”字換成“聞”字,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3.結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結,表達了作者怎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云霞山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表述題] 1.細味文意,這首詩的首聯“偏驚物候新”的“驚”字表達了作者怎么樣 的思想感情?作者為什么要“驚”? 答: 2.體味中間兩聯幾個動詞“山”、“渡”、“催”、“轉”在詩中描寫的作用? 答: 3.這首詩從哪兩方面引發出感情的漸次變化的? 答: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表述題] 1. 本詩的題目是“送別”但從詩歌的內容看,卻看不到送別的是誰,聯系詩歌的意境,其實作者是寫 送別 ,表達了 的感情。 2.詩歌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景方法,其中 聯是虛景, 聯是實景。
3.頸聯中的“平野”是指詩中的 ,“大荒” 是指詩中的 。 春 興 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注:作者的家鄉在洛陽附近。
[表述題] 1.從詩中的描寫來看,這首詩所寫的季節是 。 2.從春景引發詩人的思鄉之情,這里是運用了詩歌表現手法中傳統的寫法。
答: 3.試分析“又逐春風到洛城”—句里,“逐”字運用的高妙之處。 答: 田 家 歐剛修 綠桑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注:賽:舊時祭祀酬報神恩。
[表述題] 1. 這首詩四句恰似四幅圖景,如果每幅圖景用一個四字句去概括,分別 是 2.這首詩雖然描繪了四幅圖景,但卻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況和作者的心情,試說說這首詩所表現的氣氛、情調和作者的觀感。 答: 3.這首詩第 句和第 句動靜相應,第 句和 第 句互為映襯。
竹枝詞(其兒) 劉禹錫 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注:燒畬(sh6):把地里的草木燒成灰做肥料。 [表述題] 1.詩歌的—、二句寫景,第一句的“層層”寫出桃花的 , 第二句的“云間”寫出大山的 。
2.詩歌的三、四句寫人,這里運用了 的修辭方法, “銀釧金議”指代 ,“長刀短笠”指代 。這樣從服飾 打扮上描寫,突山了 3.透過對山民的勞動情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大氣晚來秋。
明月松問照,沾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請寫出正常的句序答: 2. 根據你的理解,這首詩的畫面給人的感覺是 , 表達了作者的 的心境。
寫景抒情詩鑒賞訓練答案 一、閱讀下面寫景抒情詩,完成以下題目。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表述題] 1、這首詩,有一個字可以作為貫穿全詩的線索,你認為是哪一個字? 答: 行 2.這首詩的一開始其實已經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這種感情用詩中的一個字來概括,就是 愜 字,詩人在“山行”過程的描寫中,和這種感情互相呼應的字是 迷 。
3.從詩中對景物的描寫來看,簡單說說這首詩寫景的方法的特點。 答:移。
5. 唐詩中抒情、哲理、寫景的句子
自己閑著沒事,幫你想想吧,不好別見笑!
抒情的: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哲理的: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沉舟側畔千帆過,并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
寫景的: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詩句很多都是寫景抒情共存的,哲理的詩句宋朝的居多。
6. 寫景抒情唐詩宋詞各10首并從賞析的角度提3個問.回答
1五律·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問題一;面對巍峨的泰山,詩人發出了怎樣的豪情?
答: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頂,到時候,周圍所有的山峰都會伏在你的腳下。
問題二: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報復?
答: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青年的報復。
問題三;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答;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于是北游齊魯。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敕勒歌
2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問題一: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了什么?
答: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問題二:“風吹草低見牛羊”展現了牧民怎樣的生活景象?
答: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
問題三:這首詩具有怎樣的風格?
答: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3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問題一:
這首詩通過什么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無限的愛?
答: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問題二;。“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又怎樣的作用?
答:這樣一問一答表現了春風這把剪刀的鋒利和巧妙,從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問題三: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怎樣的美?
答:突出他的輕柔美。
4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問題一:這首詩通過什么表現了詩人的旅愁?
答:這首詩寫了江邊夜景,表現了詩人的旅愁。
問題二:詩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是傳誦已久的名句,非常鮮明地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答:非常鮮明地烘托出了詩人孤寂、愁悶的心情。
問題三:
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即移動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煙渚”,煙霧朦朧的小洲這一句有怎樣的作用?
答:這一句點了題,介紹了詩人觀賞景物的立足點。
5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問題一:全是描繪了怎樣的景色?
答:詩中描繪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陽返照下的幽靜景色。
問題二: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怎樣的特點?
答: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
問題三:山之所以“空”,是因為杳無人跡,而詩中那三字將空具體化三,將“空”具體化?
答:不見人”三字,將“空”具體化。
我先把寫景的弄完了,抒情的一會再弄,抱歉!
7. 宋詞里面寫景抒情的詞
定風波
作者: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的上片寫冒雨徐行時的心境。首句寫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嘯,吟詩長嘯,表示意態安閑,在這里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著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瀟灑鎮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誰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閑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玩味詞意,這個“輕”字并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松,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著輕松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況且,我這么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
下片寫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風”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剛才是帶酒冒雨而行,雖衣裳盡濕而并不覺冷。現在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見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讓這暫時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這也就是他的曠達之處了。“回首”三句復道心中事,含蘊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來蕭瑟處”,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果是:“歸去”。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但終其一生,詞人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退隱。“未成小隱聊中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五)。質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隱,而是內在的“心”的退隱;所欲歸之處,也并非家鄉眉州,而是一個能使他敏感復雜的靈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園。“此心安處,即是吾鄉”。也正因如此,詞人以“也無風雨也無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尋味。方才遇雨時,詞人沒有盼晴,也不認為風雨有什么不好;現在天雖晴了,喜悅之情也淡得近乎沒有。因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順境有逆境,但在詞人心中卻無晴雨,因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詞人始終是泰然自若的。結句透過一層來寫,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蘇軾詩歌的典型風格——“坡仙化境”的很好體現。所謂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摯、迫切、執著之后,忽然能夠回轉、放開,有類釋家的先“執”后“破”。在此詞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瀟灑鎮靜中不免帶些抗爭之心,也仍是另一種形式的“執”;“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對之的升華。如果將上片的結句比喻作禪宗里神秀和尚的偈語“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則蘇軾此時“回頭自笑風波地,閉眼聊觀夢幻身”(《次韻王延老退居見寄二首》其一),似乎頓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作態。現在雨過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沒有發生似的,有如六祖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詞人這才回到真我,體悟到生命的真諦,這也才是真正的徹底的“破”。
8. 10首寫景抒情的古詩詞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首五言絕句是詩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邊時寫的一首小詩,描寫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見的景色,抒發了遠離家鄉、旅居在外時的孤獨傷感之情。
二、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寫寒雨連江,夜暮降臨,以凄清的景物來襯托離情別緒;二句寫清晨霧中的遠山,顯得分外孤獨,“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離情。作者不因流落他鄉而改變志節,始終保持著高尚純潔品格和堅強、樂觀的精神。
三、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整首詩歌先寫草堂春色,再寫雪山江船,有動有靜,色彩鮮明,營造了一種清新、歡快的氛圍。表達了作者無比歡快的心情。
四、獨坐敬亭山(李白)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題“獨坐”,一“獨”字為全詩的抒情和描寫定下了基調,但首句卻用一“眾”字開頭,然后從眾到“盡”,第二句再轉出“孤”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表現出詩人心頭上無限孤單寂寞的思潮。
最后鳥飛云散,以山比人,仿佛“山”也孤獨,與作者同病相憐,共處寂寞之境。這樣不僅把敬亭山寫活了,也鮮明地烘托出作者的情感,真是自然天成,匠心“獨”運。
五、旅夜抒懷(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的前四句寫自己旅途所見,創造出一個雄渾壯郁的意境;后四句是面對這壯闊宏偉的月夜江流圖和目前自身的處境抒發感慨,“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凝聚著、濃縮著詩人心中的多少悲苦和不平。詩的情景交融得妙合無痕,突出了一個憂嘆身世而又未肯忘記壯志的孤苦伶仃的詩人形象.六、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中間兩聯重在寫景、敘事,首尾兩聯都間接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七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就是詩人張繼在國家遭受戰爭、自己趕考落榜,處于痛苦、彷徨、憂愁和無奈之時,借景抒情之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詩宋詞中關于寫景抒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