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是否有平仄的韻調
完全看不懂題目,只能猜。
平聲韻部、仄聲韻部換著押韻的,(換押)減蘭、菩薩蠻、清平樂、虞美人、更漏子等等。 某個平聲韻部或仄聲韻部為主體,交錯押另一個韻部的,(錯押)相見歡、荷葉杯等等。
訴衷情的定格是只押平韻,只有溫庭筠體變格才是錯押,以平韻為主。 分別在特定位置押某個平聲韻部與相同韻腹的仄聲韻部(比如an的平聲韻和an的仄聲韻),(通押)常見的只有西江月(每片二、三句平韻,末句仄韻),其余如哨遍、醉翁操、戚氏、渡江云、曲玉管、最標準的六州歌頭賀鑄體。
某一個韻腹,在押韻位置想用平聲就平聲,想用仄聲就用仄聲的,沒有。
2. 宋詞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并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3. 平仄舉例說明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現代漢語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并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粵語九聲 現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并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粵語九聲聲調表如下: 陰 陽 陰 中 陽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以后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數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記: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聯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律了。舉例如 "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 按普通話四聲, 吸來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 吸來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故以后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
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
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
這個聲調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
這個聲調到后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
這個聲調到后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
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
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云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
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么字歸什么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
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
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
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開臟。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
4. 誰來解釋下宋詞中的中平仄
就以你說的《菩薩蠻》這一詞牌來給你簡單講講格律的知識。
菩薩蠻 李白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中仄仄平平(韻),中平平仄平(韻)。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中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仄(韻)。
玉梯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中仄仄平平(韻),中平平仄平(韻)。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平仄是聲調的概念。對于初學者,簡單來說,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一聲和二聲屬于“平聲”,三聲和四聲屬于“仄聲”;而詞譜中出現的“中”字,則代表該處用字可以不計較讀音,用任何聲調的字都沒有問題。你按照我前面所說的對應一下這首李白的《菩薩蠻》,會發現基本如此。
但是,你同樣也會發現一點問題,就是按照咱們現代漢語普通話來讀,“織”字和“急”字都是二聲,應該算做平聲,但為什么在詞中卻算做仄聲呢?這就是我剛才強調“對于初學者”幾個字的原因所在了。固然“一聲二聲屬于平聲,三聲四聲屬于仄聲”這一評判標準簡單好用,但卻不免出現失誤,這是由于古代漢語的語音體系和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語音體系不完全相同而導致的,其中帶來困難最大的就是古代漢語中的“入聲”字在現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262343135代漢語普通話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消失了。入聲在古代屬于仄聲的一部分,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卻已經不再做為一類獨立的聲調,而是分散到了一二三四這四個音調中,其中派入一聲和二聲的部分,通過剛才的標準就不能識別出來了。這首詞里的“織”和“急”字就是古入聲字,所以它們不是平聲,而是仄聲。除此之外,韻腳處的“碧”和“立”字也是入聲,只不過因為“碧”和“立”現在的讀音還屬于仄聲,所以不影響我們判斷罷了。
對于入聲字來說,操北方方言口音的人恐怕并沒有什么很好的分辨方法(不存在有普遍的規律,部分字有一些規律,但也并不簡單,前面別的朋友貼的東西里提到了一些),而對于東南地區的人和山西人來講,可能要簡單一些,這一類字的發音在這些方言中會顯得比其他字更為短促有力一些。當然,正確區分平仄最好的方式還是使用古代的韻書,韻書不僅規范了平仄,也規范了用韻。一般而言,寫詩使用《平水韻》,填詞使用將《平水韻》歸并簡化而成的《詞林正韻》(
相信您一定會在其中找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7. 求唐詩宋詞的平仄押韻格式
律詩的平仄規則:(一)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這兩聯的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 。(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三、四、五、七、八開頭第一個韻可平可仄)(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二、三、五、六、七開頭可平本仄)
(二)七律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特定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平平仄平仄”;七言中可用“仄仄平平仄平仄”
(三)古體詩的平仄
a)平平平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四)詞的平仄 (同律句,不多說了),詳細請參閱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中華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