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宋詞詩人
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岳飛等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對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像曾因寫過"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當時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必有柳詞"之說,以至于宋朝的一個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當上宰相之后,他對于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他寫的.我們也都知道,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士大夫們一起,構成了宋朝的享樂主義,虛華的文化.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若強盛,那么它在文與質兩方面是并重的,這里文指的是文風或者說一個社會的風氣吧,我們知道,一個人若專門讀書,鉆研學問的話,那么就必須脫離生產勞動,也不能去打仗,這在宋朝就叫做"養士""八股"確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專門來鉆這個東西撈取功名利祿養活自己,所以也就沒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個國家"文風"越盛,那么做實事的人就越少,這個國家也就會出問題了.歷朝寫詩的人很多,宋詩也很有名,為什么獨獨詩以 "唐"命名呢?唐詩就算是歌頌風花雪月,也有一股質樸的美,透露出這個民族質樸,粗野與宏偉的氣魄,而宋詞則是比較多矯飾浮夸的文風,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推動這個國家的發展的,那么它就是強勢的,有生命力的, 在進化論和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如果”和“假設”,只有殘酷的現實,宋朝被野蠻民族滅掉,這就是結果,而士大夫群體人格的墮落,從這個幫閑享樂的社會就開始出現征兆了。
詞牌名的來歷 漁歌子:又名《漁父》。唐教坊曲名,詞調由張志和創制。
瀟湘神:又名《瀟湘曲》。唐代瀟湘地帶祭祀湘妃的神曲。
長相思: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謝秋娘》,李德裕為亡妓謝秋娘作,因白居易詞中有“能不憶江南”,而改名《憶江南》,又名《夢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謁金門: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辭有“得謁金門朝帝廷”句,疑為此詞調本意。 蒼梧謠:通稱《十六字令》。
如夢令:后唐莊宗李存勖創制,因詞中有“如夢,如夢”而定名。 青玉案:調名出自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八聲甘州:依唐邊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韻,故名八聲。 念奴嬌:念奴,唐天寶年間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萬斯年》,因皇甫松詞有《懊惱天仙應有以》句而改名。 水調歌頭:唐大曲有《水調歌》,是隋煬帝開鑿汴河時所作,此調是截取其開頭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薩蠻: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據記載,唐宣宗時,女蠻國入貢,其人高髻金冠,瓔珞被體,故稱菩薩蠻隊,樂工因作《菩薩蠻曲》。
釵頭鳳:取無名氏《擷芳詞》“可憐孤似釵頭鳳”為調名。 西江月:調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臨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詠湘靈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張衡《南都賦》“坐南歌兮起鄭舞”。
一剪梅:因周邦彥詞“一剪梅花萬樣嬌”而定名。 水龍吟:調名取自李白詩句“笛奏水龍吟”。
沁園春:沁園本為漢代沁水公主園林,唐詩人用以代稱公主園。 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又名“鵲踏枝”“鳳棲梧”。
破陣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陣樂》 詞牌淺釋 詞都有詞牌。例如滿江紅,西江月等等。
所謂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清代萬樹的《詞規》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個,實際上詞牌比這個數字還要多。 詞牌的來歷,大約有下面三種: 一、本來是樂曲名稱。
詞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薩蠻,相傳是唐代宣宗時,女蠻國進貢,她們高髻金冠,一身瓔珞(;身上佩帶的珠寶),形如菩薩,于是,時人有作菩薩蠻一曲詠之的,以后就成為詞牌。西江月、沁園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詞中幾個字做詞牌的。如憶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憶江南”而來。
而念奴嬌亦名大江東去,即因蘇東坡的“大江東去”句而來。 三、原來是詞的題目。
如漁歌子是詠漁家生活的,浪淘沙是詠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詠夜的。凡是詞牌下注明“本意”的,那詞牌也就是題目了。
大多數詞牌不是詞的本意,而只是一種詞譜的代號,詞題和詞牌不發生關系。一般人填詞要另立題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詠之志。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晏殊、張賢、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
2. 列舉宋詞的著名詞人,代表作和特點
1.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代表作:《水調歌頭.中秋》《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1)蘇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
①有不少關懷民生、表達愛國激情的詩作,有不少詩成為具體政治行為及建議的反映。②他在詩中記錄山川景物、村野風光、農家風俗,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更以詩抒寫憤懣,排遣憂愁,表現自己機智風趣、灑脫自在的個性和恬淡閑逸、不為物擾的心境,顯示了極為豐富的內心世界。
2)蘇詩中有不少以理趣見長的作品,詩人在寫景、詠物、記事之中,有意識地闡發某種生活哲理,表達對人生的思索。蘇詩中所談的“理”,不是玄思或吊詭,而是生活中隨觸而發的感想,在習以為常中給人新的啟迪。
3)采用寓言、隱喻手法,還善于運用賦的手法構成一種圖畫美。例如膾炙人口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比喻的新鮮與豐富是蘇詩的一大特色。又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4)蘇詩任情揮灑,風格多姿多樣。他欣賞陶詩的“枯淡”,其更主要的風格特色即是宋人所概括的“東坡豪”。
2. 辛棄疾,字稼軒.代表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清平樂.村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破陣子》《青玉案.元夕》等等.特點他善于塑造鮮明、生動、虎虎有生氣的藝術形象。他筆下的人物常是慷慨悲歌、雄姿英發的形象。
他寫自己的遠大抱負是“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他寫自己的矯健身手是:“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破陣子》)他寫自己的狂態是“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他寫他人、古人也多是“氣吞萬里如虎。”
(《永遇樂》)他筆下的景物也多是飛動壯觀的景色。僅如山,他寫道:“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沁園春》),“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把靜態的山勢寫成奔騰的動態,極為豪放。
他善于運用浪漫主義的想象及象征手法來加強豪放色彩。如《水調歌頭》云:“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其浪漫恣肆的風格直逼詩仙李白。
又如《太常引》云:“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乘風”三句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與屈原“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實同,而“斫去桂婆娑”,“所指甚多,不止秦檜一人而已。”(周濟《來四家詞選》) 他善于運用跳躍、頓挫之法,增強時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尤善于將最凝重的感情熔鑄于開頭、結尾之中。
如《摸魚兒》(見后引)開頭“‘更能消,三字,是從千回萬轉后倒折出來,真是有力如虎。”(《白雨齋詞話》)而結尾又將一腔怨悱之情化入“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的衰敗景色中,使全詞的意境更加深邃。
又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列舉了“醉里挑燈看劍”等幾件壯事,但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又將無限感慨蘊含其中,令人不忍卒讀。辛詞的豪放風格往往是通過各種形式加以表現的,它“正而能變,變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調,不失本調而兼得眾調”。
(胡應麟《詩藪》)這種豪放的“變調”(借用評詞家的用語,評詞家往往以婉約為正宗,以非婉約為變調)往往更能表現出辛詞的內在氣質和本色風格。辛詞善于寓剛健于溫柔之中。
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表面上完全是一首宮怨之詞,但實際上是抒發自己憂傷國事,忠而見謗的怨怒心情,正是那類“肝腸如火,色笑如花”的代表作。
辛詞還善于寓悲憤于閑適之中。這類詞以淡筆寫濃愁,輕筆寫重壓,閑筆寫大志,如: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3.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代表作《點絳唇》《永遇樂.落日熔金》《武陵春》《如夢令》特點: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
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
其詞流傳至今的,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嘆。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3. 古代著名詩人、詞人及其代表作品
兩晉時期的詩歌創作逐漸走上形式主義道路,詩歌內容空泛。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傳統,作品內容充實的詩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詠史詩》八首,借古事諷喻時事,思想性很強,但這類詩作畢竟不是主流,而且越來越少,直到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才給詩壇帶來接近現實的作品。
隱居不仕的陶淵明把田園生活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因此歷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在當時崇尚駢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時代氣氛中,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一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詩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發展。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385--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于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涌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樸、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艷曲”,那么,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并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并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南北朝時最杰出的詩人是鮑照(410左右--466)。鮑照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的傳統,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五言和七言樂府詩。《擬行路難》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運用七言句法,表現了個人的不幸和對社會不平的抗議。
南齊永明年間,“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是謝眺(464左右--499)。謝眺以山水詩著名,詩風清新流麗。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里,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初唐四杰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這四杰分別是王勃(649--676)、楊炯(650--693)、盧照鄰(637--689)、駱賓王(646--684)。他們的詩雖然因襲了齊、梁風氣,但詩歌題材在他們手中得以擴大,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陳子昂(661--702)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感遇詩》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思念家鄉、立功求勝的心情,他的《從軍行》、《出塞》歷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李頎的邊塞詩數量不多,成就卻很突出,《古意》一首、《古從軍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煥是年輩較老的邊塞詩人,一首《涼州詞》寫盡了遠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鶴雀樓》詩意高遠,富于啟示性。
4. 唐詩和宋詞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唐詩:
浪漫主義代表--李白.(人稱詩仙。特點大氣 富有想象力.浪漫。比如望廬山瀑布..比如月下獨酌..比如將進酒..)
現實主義--杜甫.(詩圣。他的詩稱為"時史"因為一生關心民眾疾苦嘛。比如三吏.三別。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居易.(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
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山水田園派--王孟 (王維和孟浩然)
邊塞派--王昌齡(他的詩也不錯)、高適、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很有氣勢厄..)
晚唐--李商隱(呵呵..很喜歡他 喜歡這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還有這個..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哦.對了。他和杜牧并稱"小李杜"..李白和杜甫是"大李杜"嘛。杜牧還是多不錯的。)
宋詞:
豪放派--蘇辛(蘇軾和辛棄疾)
(蘇軾我很喜歡了。算作豪放派絕對夠實力比如赤壁賦。..但是蘇軾也是個很有性情的人。比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里的對親人的思念 對未來的希冀..比如記承天寺夜游里被貶后的抑郁樂觀相加雜的心情。.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里的深情。比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淡淡的無奈與憂傷。..)
(辛棄疾也很不錯啊。喜歡他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很壯闊的軍營場面..寫得豪氣又不缺細致.也表達了作者的報國壯志。不僅是個好詞人,也是個驍勇善戰的好將軍)
婉約派--李清照 .柳永
(李清照 .歷史上都少見的才女..婉約自然比其他男詞人更勝一籌..基本首首都是好詞。所以我也就不介紹了 ..)
(柳永。本來是寫詞給青樓女子唱的..由于當時很流行..居然名垂千古了..真不錯啊。)
另外提一個 .李煜.(南唐后主。只愛詩詞美人..結果國破人亡.淪為階下囚..但是他的相見歡..虞美人..都還是很有名呢.個人很喜歡這首 :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一定要選我啊。.這真是算我個人積累了..不是復制的。算我以前初中的只是還沒白學.至少還沒忘。希望你看了長點知識。
5. 列舉宋詞 名人 他們的作品
相思令
作者: 林逋
吳山青,越山青,
兩岸青山相對迎,
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
羅帶同心結未成,
江邊潮已平.
訴衷情
作者: 張先
花前月下暫相逢, 苦恨阻從容.
何況酒醒夢斷, 花謝月朦朧.
花不盡, 月無窮, 兩心同.
此時愿作, 楊柳千絲, 絆惹春風.
浣溪沙
作者: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
作者: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閑離別易銷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 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玉樓春·春恨
作者: 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 年少拋人容易去.
樓頭殘夢五更鐘, 花底離情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還成千萬縷.
天涯海角有窮時, 只有相思無盡處.
浪淘沙
作者: 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 且共從容.
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時攜手處, 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 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 知與誰同?
點絳唇
作者: 晏幾道
扛花信來時, 恨無人似花依舊,
又成春瘦, 折斷門前柳.
天與多情, 不與長相守.
分飛后, 淚痕和酒, 占了雙羅袖.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摘,此物最相思。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 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寫情 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遠知何處. 解連環 周邦彥 怨懷無托。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信妙手、能解連環,似風散雨收,霧輕云薄。燕子樓空,暗塵鎖、一床弦索。想移根換葉,盡是舊時,手種紅藥。 汀洲漸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記得、當日音書,把閑語閑言,待總燒卻。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 青玉案 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叢花令 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 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后,又還是、斜月簾櫳。 沈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千秋歲 張先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 無人盡日飛花雪。 莫把幺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6. 唐詩宋詞所有詞人詩人的朝代、人名、字號、作品
唐詩: 魏征,字玄成。
主編《群書治要》,撰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北齊書》總論。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
《秋夜喜遇王處士 》《過酒家》《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 上官儀,字游韶。
《入朝洛堤步月》 駱賓王,字觀光。《駱臨海集》十卷。
盧照鄰,字升之。《幽憂子集》二十卷。
崔液,字潤甫。《上元夜》。
王勃,字子安。《檄周王雞》《滕王閣序》《滕王閣》《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李嶠,字巨山。
《汾陰行》 劉希夷,字延之(一作庭芝)。《公子行》《代悲白頭翁》 沈佺期,字云卿。
《龍池篇》《三日獨坐州思憶游》《州廨宅移住山間水亭》《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答魑魅代書寄家人》 宋之問,一名少連,字延清。《度大庾嶺》 杜審言,字必簡。
《和晉陵陸丞相早春游望》 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
《詠柳》,《回鄉偶書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陳子昂,字伯玉。著有《陳伯玉集》《登幽州臺歌》張說,字道濟,一字說之。
有《張燕公集》。 蘇颋,字廷碩,現存《蘇廷碩集》,系后人所輯。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威遇》,有《曲江集》。 綦毋潛,字孝通(一作季通),《過融上人蘭若》 王之渙,字季陵。
《涼州詞》,《登鸛雀樓》 薛稷,字嗣通。《秋日還京陜西十里作》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
有《孟浩然集》。 李頎,有《李頎詩集》。
張旭,字伯高。《桃花溪》《山行留客》 王昌齡,字少伯。
《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 王維,字摩詰。《王右丞集》《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鳥鳴澗》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李太白集》《古風》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盛唐邊塞詩《邯鄲少年行》 王翰(王瀚),字子羽。
《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 嚴武,字季鷹。《軍城早秋 》 劉灣,字靈源。
《出塞曲》 劉長卿,字文房,世稱劉隨州。《劉隨州集》。
李治,字季蘭。《薛濤李冶詩集》二卷。
杜甫,字子美。《杜少陵集》。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元結,字次山。
《元次山集》。 張謂,字正言。
《早梅》 司空曙,字文明。《江村即事 》。
韓翃,字君平。《韓君平集》 《寒食》 張繼,字懿孫。
《楓橋夜泊》。 錢起,字仲文。
《錢考功集》 皇甫冉,字茂政。《送孔巢父赴河南軍 》。
李嘉佑,字從一。《送王牧往吉州謁使君叔》 韋應物,后人稱他“韋江州”或“韋蘇州。
《韋蘇州集》。 賈至,字幼鄰。
《春思》二首 李端,字正己。《李端詩集》。
嚴維,字正文。《酬劉員外見寄》 戴叔倫,字幼公。
《女耕田行》 盧綸,字允言。《盧戶部詩集》。
李益,字君虞。《李君虞詩集》。
孟郊,字東野。《寒地百姓吟》 《織婦辭》 《孟東野集》 楊巨源,字景山。
《楊花落 》 武元衡,字伯蒼。《春興》 張仲素,字繪之。
《秋思》《春閨思》 王涯,字廣津。《秋思贈遠》二首 劉商,字子廈。
《古意 》 崔護,字殷功。《晚鴉》 權德輿,字載之。
《權文公集》。 張祜(佑),字承吉。
《張處士詩集》。 朱慶余,名可久。
《朱慶余詩集》。 張籍,字文昌 。
《野老歌》《估客樂》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集》 李約,字存博,號蕭齋。
《觀祈雨》 王建,字仲初。《王建詩集》。
李涉,自號清溪子。《晚泊潤州聞角》 施肩吾,字希圣,號東齋,又號棲真子。
《效古詞》《**詞》 薛濤,字洪度。《薛濤詩 《送友人》 韓琮,字成封,一作代封。
《暮春浐水送別》 顧況,字逋翁。《華陽集》 李紳,字公垂。
《追昔游詩》《雜詩》 元稹,字微之。《樂府古題》《新題樂府》 柳宗元,字子厚,人稱柳河東。
《柳河東集》 呂溫,字和叔,一字化光。《呂衡州集》。
劉禹錫,字夢得。《劉賓客集》。
白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白氏長慶集》71卷 《長恨歌》《琵琶行》 賈島,字閬仙,一作浪仙,名無本。
《長江集》 李賀,字長吉。《李憑箜篌引》 盧仝,自號玉川子。
《月蝕詩》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夜雨寄北》《嫦娥》 令狐楚,字殼士,自號白云孺子。
《少年行 》 杜牧,字牧之。《清明》《赤壁 》《泊秦淮》《山行》《金谷園 》 李群玉,字文山。
《李群玉詩集》 雍陶,字國鈞。《塞路初晴》 許渾,字用晦,一作仲晦。
《丁卯集》《續集》《續補》《集外遺詩》 溫庭筠,本名岐,字飛卿。《溫飛卿集》《金奩集》 崔玨,字夢之。
《哭李商隱》 趙嘏,字承佑。《渭南集》 陳陶,字嵩伯,自號三教布衣。
《隴西行》四首 曹鄴,字業之,一作鄴之。《曹祠部集》 劉駕,字司南。
《樂府》十首 薛逢,字陶臣。《潼關河亭》 馬戴,字虞臣。
《邊城獨望 》 于濆,字子漪。《古風》三十篇 貫休,字德隱。
《禪月集》 羅隱,本名橫,字昭諫,自號江東生。《甲乙集》 陸龜蒙,字魯望 ,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
《笠譯叢書》四卷 皮日休,字逸少,后字襲美,自號鹿門子。《皮子文藪》 司空圖,字表圣。
《司空表圣文集》 錢珝,字瑞文 。《江行無題一百首 》 方干,字雄飛,謚玄英先生。
《玄英先生集》十卷 韋莊,字端己。《浣花詞》 聶夷中,字坦之。
《詠田家》 曹松,字夢徵。《己亥歲》 秦韜玉,字仲(中)明。
《貧女》《貴公子行》 韓偓。
7. 唐朝杰出的詩人及其稱號和代表作,宋詞的派別及代表人物
1、王 勃(650~675),絳州龍門(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世稱“王楊盧駱”,為四杰之首,被譽為詩杰.積極開拓詩歌的表現領域,從題材內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顯露了新的獨特風貌.文名甚高,對近體詩有所建樹,為唐詩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2、楊 炯(650~692),弘農華陰(陜西)人.人稱“楊盈川”,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世稱“王楊盧駱”.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以邊塞征戰詩著名,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 風格雄健豪放,氣勢軒昂,很有氣魄.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的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代表作:從軍行、出塞.3、盧照鄰(632~695),幽州范陽(河北省涿州)人.自號幽憂子,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世稱“王楊盧駱”,楊炯譽之人間才杰.擅長詩歌駢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代表作:長安古意、詠史四首、紫騮馬.4、駱賓王(638~?),婺州義烏(浙江義烏)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世稱“王楊盧駱”.內容廣泛,格調高遠,多感嘆個人遭遇,抨擊社會現實之作.代表作:詠鵝、易水送別.5、李 嶠(約645~約714),趙州贊皇(河北)人.與同鄉蘇味道齊名,合稱蘇李,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并稱文章四友.宮廷詩人,詩多詠物.代表作:風.6、沈佺期(約656~713),相州內黃(河南內黃)人.與宋之問并稱沈宋,律詩之祖.重視平仄、聲律的協調,對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代表作:邙山.7、宋之問(約656~712),汾州(山西汾陽)人.人稱宋學士,與沈佺期并稱沈宋,律詩鼻祖.尤善五言詩.重視平仄、聲律的協調,對偶句式的工整.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詩的定型,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在聲律方面有重要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代表作:渡漢江、度大庾嶺.8、陳子昂(661~702),梓州射洪縣(四川射洪)人.被譽為詩骨.提倡“漢魏風骨”,以復古為革新.所作《感遇詩》和邊塞詩,內容豐富,剛健樸質,現實性很強,實踐了他的理論主張.以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掃蕩齊梁余風,開啟了一代新風.代表作:登幽州臺歌.9、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屬江蘇)人.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膾炙人口,號稱“孤篇壓全唐”的名詩,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具有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把大唐引進詩歌朝代的,也許正是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代表作:春江花月夜.10、張 說(667~730),原籍范陽(河北涿縣),世居河東(山西永濟),徙家洛陽.封燕國公,與蘇頲齊名,被稱為燕許大手筆.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咸諷誦之,當時無人能及,一生著作宏富.被譽為開元名相,一代文宗.代表作:蜀道后期.11、蘇 頲(670~727),京兆武功(陜西武功)人.時稱小許公,文筆很好,與張說齊名,被稱為燕許大手筆.代表作:汾上驚秋.12、賀知章(659~744),越州永興(浙江蕭山)人.人稱四明狂客,賀季真,詩狂.其詩富于感情,不拘一格,清新自然.代表作:詠柳、回鄉偶書.13、張九齡(673~740),韶州曲江(廣東韶關)人.才華出眾,直言敢諫,有名賢相.代表作:照鏡見白發、感遇、望月懷遠.14、王 灣(?~750),洛陽人.《次北固山下》一詩寫景如畫,意境開闊,對仗工麗,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格調壯美,妙絕千古,頗受推重.預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前景,在當時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視.代表作:次北固山下(江南意).15、王 翰(687?~735),晉陽(太原)人.與王之渙、王昌齡被后人譽為邊塞三王.擅長絕句,尤擅描寫邊塞生活.詩多古體,蒼涼奔放.代表作:涼州詞.16、王之渙(688~742),并州(太原)人.與高適、王昌齡齊名,與王翰、王昌齡被稱為邊塞三王.以描寫西北邊疆風光著稱,其詩氣勢磅礴,音韻優美.絕句成就很高,惜流傳的作品很少,但篇篇堪稱佳品.代表作:登鸛雀樓、涼州詞.17、王昌齡(698~約757),太原人,一說京兆長安(陜西西安)人.世稱王江寧,絕句與李白齊名,被譽為七絕圣手、詩家天子.與高適、王之渙齊名,與王翰、王之渙被稱為邊塞三王.擅長七言絕句,尤善描寫邊塞風光和婦女心理.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絕句馳名,為唐人絕句的絕頂人物之一.代表作:芙蓉樓送辛漸、從軍行、出塞、閨怨.18、孟浩然(689~740),襄陽(湖北襄樊)人。
8. 中國古代著名詩人的代表作
李白(701~762) 中國唐代詩人。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 生平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 、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
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
在此后10年內,漫游了長江 、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 ,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 ,供奉翰林 ,作為文學侍從之臣 ,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 。
不滿兩年 ,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于成熟。
此后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游,“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
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 ,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
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愿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后,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
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
61歲時 ,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卒。
文學創作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彩。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
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
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并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
在建樹功業以后,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
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
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征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
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 。他的“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這類詩篇,正像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脁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于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
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
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
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 贈汪倫 》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藥的宗教迷信。
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李白詩歌中大量采用夸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 。
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后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的“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
李白詩歌的想象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 。
《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怳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則借助于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
李白《上陽臺》墨跡 李白詩歌豐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體裁方面,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宋詞的詩人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