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宋詞賞析
靜夜思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一氣呵成。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詩歌的內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2. 求10篇唐詩宋詞的鑒賞文章
長恨歌 七言古詩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 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 云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子弟白發新, 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云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云鬢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注解】: 1.漢皇:指唐明皇。
2.御宇:上帝治理天下。 3.“姊妹”句:姊妹指楊貴妃受寵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4.漁陽鼙鼓:指安祿山在漁陽起兵叛亂。 5.薄:臨近、靠近。
6.信:任憑。 7.碧落:道家稱天空為碧落。
8.青娥:年輕美貌的女子。 9.玉扃(jiong1):門閂。
10.迤(yi3)邐(li3)開:一路敞開。 11.闌干:縱橫。
12.“昭陽”兩句:意謂和玄宗的恩愛已成為過去,永遠斷絕了。在蓬萊宮中卻要長久度過寂寞的歲月。
13.鈿(dian4)合:鑲金花的合子。 14.“此恨”句:玄宗和楊貴妃生死離別的遺恨,永無絕期。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歌頌愛情的長篇敘事詩,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 情悲劇。
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 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敘述安 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于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于得寵,(又鳥)犬升天。
并反復渲染玄宗之 縱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 ”的內因。
形象地暗示唐玄宗迷色誤國,是這悲劇的根源。“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為第二部分,具體描述 了安史之亂起后,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 死”是愛情悲劇的形成。
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楊氏歸陰后,造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 思。
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臨邛道士鴻都客” 起為第三部分,寫玄宗借道士幫助于虛無縹渺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
詩人采用浪漫主義手法, 忽而天上,忽而人間,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 表示愿作“比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深化“長恨”的主題。結局又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 恨綿綿無絕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
令人低回沉思。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 。
文字哀艷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 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
3. 唐詩宋詞賞析
劉禹錫《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
賞析——
第一首很象是山邊田頭人們常常聽到的山歌。詩中的這個姑娘也許是在江上打魚,不然就是在河邊洗衣吧。在春風淡淡的日子里,楊柳都吐出碧綠的長條,江水又是那么平緩。她正在從事勞動的時候,忽然聽見一個青年人在引吭高歌,歌聲好象從江面飛渡過來,總是盤旋在她的身邊。雖然歌詞的內容不完全聽得清楚,卻又好象是為她而發似的。等她傾耳細聽的時候,歌聲又忽然給一陣江風吹斷了。然而不久,歌聲又響起來,又在她耳邊盤繞著,趕也趕不掉……就這樣,這位姑娘的心情給逗引得忽起忽落,安靜不下。
這首詩正是巧妙地描寫了這一場情景。開頭一句只是就眼前的景物描繪,通常是沒有什么深意的;第二句才是敘事,寫出了一位給歌聲逗引得心情起伏不定的姑娘。接下去就是兩句妙喻:“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這兩句詩長期以來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和傳誦。因為它語帶雙關地用“晴”來暗喻“情”,抓住的是眼前景物,暗射的又是此時此際人物的思想感情 ;而兩種不相關的事物通過諧聲統一在一起,如此貼切自然,又使人感到有意外的喜悅。這樣的諧聲借喻,早在南朝民歌中出現,它不是只能在紙上舞文弄墨的人所能想象,而是只有善于通過歌唱來抒情表意的餓勞動人民才能夠有的巧思。
勞動人民在詩歌中運用雙關語,都是含蓄而不晦澀的。用“蓮”喻“憐”,用“遲”喻“池”,用“晴”喻“情”……都是如此。正因為有含蓄的美,所以象這首詩的女子就不象那些戴著道學的假面具的大人先生那樣,繞了幾個圈子也還閃閃縮縮的半吞半吐,說不出半句心里的話;但也不是赤裸裸的叫喊,使人覺得唐突。而是含蓄地用雙關的語言,巧妙地道出了自己這時候的心情。
第二首也是劉禹錫的《竹枝詞》中的一首。
4. 唐詩宋詞鑒賞十五首
1 感遇十二首之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 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賞析】: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 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詩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征。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
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 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
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 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
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于詠物背后,寄寓著生活哲理。 2 感遇十二首之二 五言古詩 張九齡 幽人歸獨臥, 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 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 人誰感至精? 飛沉理自隔, 何所慰吾誠? 【賞析】: 此詩中作者自比幽居的隱士,雖然自己被貶官在外,沒有塵世間的雜念,但是一片忠君報國的赤心不滅, 仍然懷念遠在朝延的君王。
詩中以“高鳥”比喻君王,以“飛”比喻在朝廷,以“沉”比喻在野,非常形 象新穎。 3 感遇十二首之三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 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 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賞析】: 讀此詩,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頌》。
詩人謫居江陵,正是桔之產區。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貞操。
詩中前四 句是“比興”,詩開頭二句,托物喻志,以一個“猶”字,充滿了贊頌之意。三、四句用反詰,說明桔之 高貴是其本質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五、六句寫如此嘉樹佳果,本應薦之嘉賓,然而卻重山阻隔,無法為 之七、八句嘆惜丹桔之命運和遭遇。最后為桃李之被寵譽,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詩表達詩人對朝政 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感嘆。詩平淡自然,憤怒哀傷不露痕跡,語言溫雅醇厚。
結句以反詰作收,深沉有力, 情味無窮。 4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五言古詩 李白 暮從碧山下, 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 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 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 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 陶然共忘機。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是詩人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寫。
全詩寫月夜在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去造訪一位姓斛斯的 隱士。詩寫暮色蒼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靜、露出詩人的稱羨之情。
詩以“暮”開首,為“宿” 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共忘機”。
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同時也是作者政治失望的一種表現。此詩以田家、飲酒為題材,很受陶潛田園詩的影響。
然陶詩顯得平 淡恬靜,既不著意染色,口氣也極和緩。如“曖曖無人村,依依墟里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等等。
而李詩卻著意渲染。可見陶李兩者風格迥異。
6 月下獨酌 五言古詩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 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云漢。 【賞析】: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全詩圍繞一個“獨”字,寫一種世無知音的孤寂之情。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 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
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 不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
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 段,寫花、酒、人、月影。
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 ,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
最后六句為第三段, 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 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 看,卻極度凄涼。 7 春思 五言古詩 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
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 日思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三、四句由開頭兩句生發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 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腸,進一層表達了思婦之情。
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 的心理活動,來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詩以景寄情,春景成了征夫思婦刻骨相思的引信, 別具一格,委婉動人。
8 望岳 五言古詩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岳泰山的。沈德潛《唐詩別裁》評論說:“齊魯青未了五字已盡 泰山。”
詩以“望”入題,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前兩句,開門見山,寫泰山的高峻偉大, 先寫對它的。
5. 唐詩宋詞賞析
《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后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云。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赟)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借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夸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卷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夸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夸張。于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6. 唐詩宋詞賞析 賞析少點
卜算子1
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2,寂寞開無主3.已是黃昏獨自愁4,更著風和雨5.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6.零落成泥碾作塵7,只有香如故.
[注釋]
1 卜算子:萬樹《詞律》引毛先舒的話說,驛賓王的詩喜歡用數目字,被人稱作“卜算子”。
2 驛:驛站.
3 無主:無人過問,無人欣賞.
4 愁:這里指慘淡、寂寞之意。
5 著:顯露。
6 群芳:群花
7 碾:這里指被車輪軋碎。
上片是感遇。“折外”二句,說梅花流離淪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說梅花備受風雨摧殘,所遇非時,以此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詠志,“無意”兩句,表明梅花本性高潔,不為爭春而來。“零落”二句,贊賞梅花歷盡磨難,留得芳香而去,從而不難看出作者身世與人格的投影。陸游被免職,在南宋茍且偷安的環境中,一直頗受時忌。但愛國壯志始終不衰。他借詠梅來表達其堅定不移的愛國立場和政治情操。
詩中陸游以“托物言志”的這種表現手法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簡析
這首詩通過對梅花的詠贊,表達了詩人忠貞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上闕意思是:驛站外斷橋邊,梅花寂寞地開著,無人過問,無人欣賞.已經是黃昏了,還冷冷清清地在這里飽經風雨的吹打.下闕大意為:梅花從來無意去苦苦爭春,任憑群花在春天里相妒開放,即使是凋零成泥化作泥土,也依然永吐芬芳.
7. 唐詩宋詞賞析及原文
江城子①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②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 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 短松岡。
【作者】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朝進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杭州等地,官至禮部尚書。一生歷盡仕途坎坷:神宗年間,以“作詩訕謗朝廷”罪貶置黃州;哲宗年間,又以“為文譏斥朝廷”罪遠謫惠州、儋州。卒謚文忠。他是宋代最為著名的作家,詩、詞、文皆獨步一時。其詞雄闊超曠,橫放杰出,于傳統的花間詞風外別立一宗。又以詩入詞,開拓詞境,推尊詞體,對北宋詞壇多所革新
【注釋】①又名《江神子》。雙調,七十字,平韻。 ②乙卯:熙寧八年(1075)。
【賞析】
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這首悼亡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達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的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后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寫這首詞時,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時所作。當時蘇軾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蒼老,這時思念起自己甘苦與共的結發夫妻很自然的。當年作者十九歲就同郡的王弗結婚后離開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愛、相敬如賓,誰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鄉四川的祖瑩。生者與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有了這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無奈。
“不思量,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生死相約陰陽隔絕,卻不能忘懷。這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因為作者時至中年,他表達出人們進入中年后一起擔受著一生憂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更能顯示出生死不渝的愛情。后面的“千里孤墳, 無處話凄涼。”承接著前面的生死兩茫茫,更顯得凄苦哀涼與無奈。好象讓你感受到了在千里之外的哪個孤墳,和秋風瑟瑟烏啼滿天的凄涼景色。
作者又回到了現實,想這即便是再見到自己的先妻,象他這樣的老態龍鐘,落魄失意妻子也不會認出自己來的。話鋒轉到作者幽幽的夢中,在故鄉鄉的家中,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在雙方都很顯然的。相互面對卻不知到要說什么, 只有任憑淚水傾盈。
最后一段“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 短松岡。”是對現實的一種感嘆,只有著明月夜和短松岡是真實存在的,是年年歲歲的哀思與憑吊。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詩宋詞賞析授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