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牌和元曲牌的格式
古代詞曲都是可以唱的,根具詞牌名和曲牌名有對應的音樂。所以每句的字數都有規定, 也就是要添詞添曲。也可以創作新的排律,不過要自己配上音樂。流傳至今,很多的音樂已經失傳。
下面兩個網站是介紹詞牌名的。
/text/*?id=14
/bbs/*?BoardID=31&id=719
2. 請問宋詞曲牌的規則是怎樣的
蝶戀花,詞牌名。亦稱《鵲踏枝》。
雙調六十字,前后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
詞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清平樂,詞牌名。亦稱《清平樂令》、《醉東風》。
雙調四十六字,前闋四仄韻,后闋三平韻,平仄換韻。
詞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卜算子,詞牌名。
雙調,四十四字,前后闋各兩仄韻,上去通押。也有一體單押入聲韻。
詞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3. 宋詞中的“詞牌”和元曲中的“曲牌”該怎么分呢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關于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于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④,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后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后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于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后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
曲牌是曲的調子的名稱。如《點絳唇》、《山坡羊》、《掛枝兒》等,名色多至幾千個。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調、唱法、字數、句法、平仄,可據以填寫詞。曲牌大都來自民間,一部分由詞發展而來,故曲牌名也有與詞牌名相同的。有的曲牌有調無詞,只供演奏。曲調音節,古代都寫在牌子上,故稱為曲牌。
4. 求所有詞牌曲牌(格式不用)
兩 字 丁兒 八歸 八塞 入塞 九日 三臺 大有 大椿 大酺 個儂 子夜 無悶 無怨 天香 不見 木笡 五拍 六丑 比梅 白萱 白雪 月慢 犯花 古記 東仙 樂正 樂令 樂世 長春 西子 西河 西湖 西施 多麗 導引 尋梅 竹枝 合歡 防露 紅情 出塞 花犯 芳草 步月 別怨 杜宇 陽春 河傳 佳色 尾犯 招潮 鳴梭 側犯 錄調 孤鸞 征招 南浦 秋水 秋霽 勝常 宣情 眉嫵 垂陽 相月 品令 拜星 胡州 夏州 春游 春晴 春弄 綠腰 綠意 哨遍 傾杯 索酒 消息 離鸞 留家 調笑 薄幸 黃金 排歌 探春 望梅 減蘭 情詞 漁父 戚氏 梁令 寒姑 湘月 瓊臺 凱歌 韻令 催雪 塞姑 琴調 禁煙 解紅 疏影 歌令 賺煞 瑤花 酹月 暗香 鎮西 踏月 橫云 簇水 鞮紅 露華 三 字 一 畫 一七令 一寸金 一葉葉 一葉樂 一葉落 一半子 一江風 一絲風 一過金 一夢金 一叢花 一枝花 一樣花 一點春 一枝春 一落春 一年春 一痕沙 一落索 一絡索 一捻紅 一萼紅 一斛珠 一斛球 一剪梅 一翦梅 二 畫 二郎神 二色蓮 卜算子 卜玉郎 人月圓 人南渡 七娘子 七娘仔 八六子 八寶妝 八拍蠻 八音諧 九能歸 九回腸 九張帆 九張機 十拍子 十樣花 十愛詞 十二時 十二紅 十二郎 十八香 二十時 丁香結 三 畫 三字令 三臺令 三學士 三部樂 三登樂 三奠子 三株媚 上行杯 上升花 上江虹 上馬嬌 上西平 上南平 上平西 上平南 上小樓 上束馬 上西樓 上林春 上陽春 下水船 下手遲 大江西 大江乘 大圣樂 小圣樂 小沖山 小重山 小闌干 小桃紅 小桃花 小庭花 小梅花 小鎮西 小秦王 小梁州 千秋歲 千秋節 千年調 千春詞 萬年秋 萬年枝 萬年春 萬里春 萬年斯 山外云 山花子 山桃紅 山坡羊 山漸青 山鬼謠 山亭柳 山亭燕 于飛樂 于中好 廣寒枝 廣寒秋 子夜歌 川撥棹 干荷葉 女冠子 四 畫 天仙子 天下樂 天門謠 天香引 天凈沙 月兒高 月下笛 月中行 月中桂 月當聽 月當窗 月邊嬌 月宮春 月城春 月華清 風入松 風中柳 風光好 風歸云 風馬兒 風流子 風蝶令 風敲竹 云霧斂 云松令 云鬢亂 水仙子 水龍吟 水云游 水漫聲 水調歌 水晶簾 鳳仙引 鳳池吟 鳳來朝 鳳求凰 鳳棲梧 鳳孤飛 鳳時春 鳳樓春 鳳樓吟 鳳蕭吟 鳳御杯 鳳凰間 雙雙燕 雙飛燕 雙燕兒 雙頭蓮 雙瑞蓮 雙聲子 雙翠羽 雙帶子 雙韻子 雙紅豆 雙勸酒 雙荷葉 雙蕖怨 雙鴻鶉 斗百花 斗百草 斗雞回 斗嬋娟 斗鵪鶉 無夢令 無俗念 無漏子 無錫景 太平時 太平令 太常引 不水船 不是路 不怕醉 六六峰 六么序 六么令 少年心 少年游 五更轉 五供養 豐樂樓 豐年瑞 中央樂 開元樂 升平樂 王孫信 木蘭花 見龍門 內家嬌 廳前柳 丹鳳吟 丑奴兒 飛來峰 比目魚 文風盛 烏夜啼 勸金船 引駕行 巴渝辭 元和令 元會曲 五 畫 玉人歌 玉山枕 玉山頹 玉京秋 玉京謠 玉京簫 玉竹斬 玉燭新 玉團兒 玉交枝 玉連環 玉蓮花 玉堂春 玉樓春 玉龍瑤 玉壺冰 玉闌干 玉梅令 玉美蓉 玉抱肚 玉漏遲 玉蝴蝶 玉簟秋 玉簟涼 憶江南 憶江月 憶漢月 憶歲月 憶蘿月 憶人人 憶故人 憶王孫 憶君王 憶帝京 憶少年 憶仙姿 憶舊游 憶多嬌 憶余杭 憶吹簫 憶悶令 憶章臺 憶柳曲 憶秦娥 憶真妃 憶瑤姬 歸去來 歸去難 歸去曲 歸巴樂 歸平遙 歸國遙 歸國謠 歸字謠 歸自謠 歸朝歡 歸塞北 四字令 四時好 四邊靜 四園竹 四代好 四和香 四和春 四塊玉 四犯令 四季花 四換頭 甘草子 甘州子 甘州令 甘州遍 甘州曲 甘州歌 長生樂 長安女 長命女 長相思 長壽樂 長橋月 長亭怨 石州行 石州引 石州慢 石湖仙 石榴花 白雪詞 白萱歌 白蘋香 白鴿子 白鶴子 東平引 東坡引 東陽歌 東原樂 東風寒 東湖月 古陽關 古梅曲 古傾杯 古調笑 古竹馬 永遇樂 永原樂 臺城路 臺城游 占春芳 占春魁 占梅芳 龍山會 龍吟曲 圣樂王 圣無憂 樂中悲 樂遜曲 撲粉蝶 撲蝴蝶 漢宮春 加侍香 叨叨令 且坐令 生查子 市橋柳 蘭陵王 瓜茉莉 北楊柳 擊裙腰 絲羅襖 犯胡兵 付金釵 冉冉云 對玉環 鳥鳴澗 六 畫 江城子 江神子 江南憶 江南好 江南春 江南柳 江兒水 江月令 江如練 江亭怨 江梅引 西平曲 西平樂 西江月 西湖月 西湖邊 西湖路 西湖春 西子妝 西施錦 西地錦 西意曲 西意令 西夢令 西樓子 西河慢 西笑吟 西溪子 慶千秋 慶長春 慶青春 慶宮春 慶春時 慶春歲 慶春澤 慶春深 慶同天 慶東原 慶清朝 慶宣和 慶春宮 曲入門 曲入冥 曲千秋 曲玉管 曲游春 紅娘子 紅娘仔 紅梅引 紅樓引 紅窗聽 紅窗迥 紅窗睡 紅窗影 好女兒 好時光 好花時 好事近 好姐姐 好離鄉 好觀音 竹枝子 竹香子 竹馬車 竹馬兒 竹枝詞 竹牌兒 百字令 百字謠 百字字 百尺樓 百媚娘 百宜嬌 掃地花 掃地舞 掃地游 掃花游 掃市舞 陽關曲 陽關引 陽春曲 陽臺曲 陽臺路 陽臺夢 過江龍 過龍門 過秦樓 過澗歇 行香子 行杳子 行不得 行路難 早梅香 早梅芳 早春怨 傷春曲 傷春怨 傷情怨 安公子 安陽好 安慶摸 回波樂 回波詞 回婆樂 回心院 華清引 華胥引 華荷媚 如夢令 如意令 如魚水 伊川令 伊州令 后庭花 后庭宴 喬木查 喬牌兒 字字雙 字字錦 羽仙歌 師師令 阮郎歸 吊嚴陵 奪錦標 買陂塘 邁陂塘 有有令 揚州慢 向天盞 向湖邊 似娘兒 紇那曲 齊天樂 關河令 莊椿歲 陣破樂 雪芳草 尋瑤草 七 畫 花心動 花非花 花自落 花相容 花間意 花深深 花前飲 花溪碧 折紅梅 折紅英 折花令 折桂令 折丹桂 折柳枝 折楊柳 壽山曲 壽南山 壽星明 壽桃春 壽樓春 步花間 步虛聲 步虛詞 步步嬌 步蟾宮 應天長 應天良 應長天 應景樂 杏花天 杏花風 杏梁燕 沙頭雨 沙塞子 沙磧子 蘇臺新 蘇武慢 蘇幕遮 芙蓉月 芙蓉曲 胡山青 胡音子 隴頭月 隴頭泉 快活三 快。
5. 古詩詞中的詞牌曲牌是什么意思
所謂詞牌,就是指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詞牌數目,大約有八百七十多個(包括少數金、元詞調).
詞的內容多數已與詞牌的意義無關。事實上,從北宋開始,詞人在詞牌之外,往往另加題名或序言以說明詞意。
至于各詞牌的出處,只有少數是可以考證的,絕大部分已無法弄清其來歷了.
但一般而言,詞牌的產生大約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原來的樂府詩題(如"烏夜啼","長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樂曲的名稱(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據詞的內容而定(如"臨江仙"----原寫水仙,"雙雙燕"----原詠燕子等)
⑷取別人詩句中幾字(如"醉春風"----李白"絲管醉春風","看花回"----劉禹錫"無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歷史故事(如"解連環"----出《莊子》"連環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馬等)
⑹取本詞幾字(如"憶秦娥","占春芳"等)
⑺詞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們作的曲自己填上詞,再根據詞意自定;
⑻用原有詞牌,增字數后改稱(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據詞的字數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⑽有綜合兩個詞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樂調(如"角招","四犯令"等)
??。
當然,還應該注意到詞牌名的四種情況:
⑴調同名異,也就是一調數名(其中一個是本名,其余皆為別名)。如"念奴嬌"是本名,"百字令"、"大江東去"、"酹江月"等皆為別名;
⑵調異名同,也就是幾個調同名。如"菩薩蠻"又名"子夜歌",而另外還有"子夜歌"的正調,完全與之不同;
⑶調異句同,即有些詞調字句全同,但譜入音樂時的腔調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解紅"、"赤棗子"、"搗練子"三調,均為五句,兩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聲韻。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卻不盡相同,不能把它們視為同調;
⑷調同句異,也就是一調數體。一個詞牌之下,有數種不同的詞體,當然,其中有正格和別格(異體)之分.如"念奴嬌",辛稼軒的"書東流村壁"為正格,蘇東波"大江東去"則為別格。
以下流行詞譜,足資參考:
⑴《白香詞譜》[清]舒白香收100調
⑵《唐宋詞格律》龍榆生收150調
⑶《漢語詩律學·詞譜舉要》王力收206調
⑷《詞律》[清]萬樹收825調,1670體
⑸《詞譜》[清]王奕清等收826調,2306體
6. 天凈沙的曲牌格式
單調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韻、一葉韻。
詞牌格式
平中中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韻)。中平中仄(葉),仄平平仄平平(韻)。
例詞
一從鞍馬西東,幾番衾枕朦朧。薄幸雖來夢中。爭如無夢,那時真個相逢。(喬吉)
注:此亦元人小令。第四句葉一仄韻。《老學叢譚》有無名氏詞二首,正與此同。譜內可平可仄,即參后詞。 單調二十八字,五句三平韻、兩葉韻。
詞牌格式
中中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葉)。中平中仄(葉),仄平平仄平平(韻)。
例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注:此詞第三、四句,俱葉仄韻。按,孟昉詞十二首,其十首俱與此同。惟一首起句“七十二候環催”,七字、十字俱仄聲。又一首,第四句“風高露下”。風字平聲,露字仄聲。
7. 請介紹一下古詩詞中各種詞牌或曲牌的意義及來歷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
兩千多種格式(按欽定詞譜)。詞的這些格式稱為詞譜。
關于詞牌的來源,大概有下面三種情況:
(1)本來是樂曲的名稱。如《菩薩蠻》、《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
這些有的來自于民間,有的來自于宮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
最早一首詞的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叫《憶秦娥》,又叫
《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因為白居易的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后
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又叫《憶江南》。《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由于
蘇軾一首《念奴嬌》的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的最
后三個字是“酹江月”。
(3)本來就是詞的題目。《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更漏子》詠夜、等等。這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是
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在詞牌
下面或后面注明詞題。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沒有任何聯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
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
代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