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軾對宋詞的貢獻影響和改革
改革;
A:蘇軾的以詞為詩,將作詩的本領用于作詞,既是“以詩為詞”,是蘇軾革新新詞體的關鍵。
B:蘇軾的“以詩為詞”是對詞體革新的一個貢獻。其“以詩為詞”的主要點,在于把詞與詩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學樣式,有意識地以詩的意境,詩的創作方法入詞,突破音樂對詞體的約束,把依賴音樂傳播的歌辭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促成詩體的解放。
C:蘇軾以詞為詩的積極意義,在于改變了詞的舊傳統,增加了詞的內容,豐富了詞的體式,促成詞發展成為獨立的抒情詩樣式。
D:蘇軾的為人對詞的影響。蘇軾的為人,情至深,意至重,于宇宙人生萬物,感受及其敏銳而見理極深透,價值才氣過人,常以瀟灑之筆寫出,如不著力而成,世人以為曠達,為蘇詞中悲感所最深者。
影響;
蘇軾是詞史上一個詞派的開創者,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揭幕人,蘇詞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其最主要的是為詞這種文學樣式品位的提高和開辟了新的道路,準備了條件。
蘇軾詞格至高為當時之人所不能及,得到萬人喜愛。
北宋滅亡后,蘇軾的詞派分為南北兩個支派,一學派因學蘇軾行于北,而《東坡樂府》盛于中州,另一派傳于南,影響了陸游等人,在南渡后的詞壇一時成為主流。
至于金元與南宋滅亡,蘇軾詞的影響始終不曾衰落。
基本上就這些了,希望能夠幫助下你。
2. 蘇軾詩詞如何推動宋詞的發展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蘇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傳世名作 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 2.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水調歌頭】 3.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蝶戀花】 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同上】 5.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 詩篇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春夜】 3.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后風流陌上花.【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吉祥寺賞牡丹】 文篇 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晁錯論】。
3. 蘇軾對宋詞的貢獻影響和改革
論蘇軾對宋詞的開拓與創新 (一) 詩至唐,已臻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頗有難乎為繼之勢。
宋人欲與抗衡,唯有另辟蹊徑,自創新風。北宋詩**新運動再次給人啟迪:沿襲和模擬僅能勉強維持命脈;蓬勃的生機,只有來自不斷的開拓與創新。
詞,作為一種新興詩體,原有著強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溫庭筠等人在發展令詞藝術卓具貢獻的同時,卻把詞引向了“艷科”的小徑。
及宋,囿于傳統偏見,詞壇依然沿承五代遺風。代表時風的晏歐詞被目為“詞中西昆”。
柳永創制慢詞,又變雅為俗,有一定的開創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夠的藝術魄力及其他原因,畢竟未能為宋詞開出一條寬廣的革新之路。
蘇軾來了。他雄風千里,使詞壇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則,就文藝思想說,蘇軾一貫反對俯伏前人腳下,一貫反對模擬因襲;主張不斷開拓創新,主張每個作家應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二則,他本人才華橫溢,魄力過人,形諸文藝實踐,則不僅詩歌散文,乃至書法繪畫,都有戛戛獨到的藝術造詣。
據此二則,我們很難想象蘇軾一旦提筆為詞,竟肯寄人籬下。從現有材料看,蘇軾進入詞壇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⑵的年代,但蘇軾居高臨下,并不以為然。
他從事詞的創作僅四年,就在《與鮮于子駿》的一封信中這樣說道: 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近卻頗作小詞”,當指熙寧八年所作《江城子·記夢》、《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詞,“郊外”一闋,無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獵》。
這段話表明:第一,即便寫婉約言情詞,也要有別于柳永,自見特色。第二,已寫得一闋絕無柳七郎風味的、別開生面的壯詞。
第三,尤為重要的是,蘇軾在此公然向傳統的詞風挑戰,向風靡天下的柳詞挑戰,提出要在詞壇上“自是一家”,別樹一幟。由此可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正是蘇軾以他那非凡的藝術魄力和藝術才力,在詞壇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詞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二) 蘇軾對宋詞的開拓與創新顯著的標志是“以詩為詞”,而“以詩為詞”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詩的內容,均可入詞。“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入也。”
⑶此說雖不無夸大,但針對宋初詞壇實際,他能從題材與內容的開拓上來評價蘇軾的創新精神,可謂卓有見地。 首先,蘇軾以詞抒發愛國的豪情壯志。
眾所周知,終趙宋王朝三百年歷史,邊患不斷,愛國精神也就始終貫串兩宋文學。然則,北宋詩壇雖不乏關心國事之作,而于詞壇卻絕少反響。
為此,蘇軾這類愛國詞章在開拓宋詞園地上有重要意義。 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
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免蒼鷹掠地飛。回望白云生翠@⑴,歸來紅葉滿征衣。
圣朝若用西涼薄,白羽猶能效一揮。 ——《祭常山回小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這兩篇作品寫于同時,無論描繪出獵的場景,抒發豪縱的情致,表達愛國的壯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極其相似。而且詞中不伏老的愛國形象,直抒胸臆的氣勢,似乎較詩更為突出。
這樣,蘇軾就在內容上打破了詩詞界線,把卻敵報國的時代主題引進了詞壇。 在這類詞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當推《念奴嬌·赤壁懷古》。
其中對周瑜形象的刻劃,英氣勃勃,光采照人,為中國詞史上的空前之筆,是蘇軾對北宋詞壇杰出的貢獻。顯然,這里寄托著作者為國立功的豪情壯志。
對這首詞,近來頗多議論。有人以為是一種“失敗者的心理”,有人則以為是“一支勝利的凱歌”⑷。
我以為這首詞的內容比較復雜,不宜用“失敗”或“勝利”來簡單概括。全詞詠景、懷古、抒情融匯一氣,詠景懷古固是為了抒情,但作者的現實之情,也深深寓于雄壯飛動的如畫江山之中和雄姿英發的風流人物身上。
結處的虛無和沉郁悲壯,掩蓋不了通篇熱情洋溢、激越健壯的基調。上溯范仲淹的《漁家傲》,下視辛稼軒的愛國詞章,此詞有不容忽視的奠基和樞紐作用。
其次,以農村田園入詞。從《詩經》開始,我國詩壇就不乏描寫農村生活的作品。
但囿于詩詞分流的偏見,中唐以來的詞壇絕少農村詞。偶有漁父、浣女、蓮娃等形象出現,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
如張志和的《漁歌子》,其中所謂的“漁父”,不過是號稱“煙波釣徒”的作者——隱士的自我化身罷了。 蘇軾的《漁父》四首,分別寫漁父的“飲、醉、醒、笑”,新意不多,但他的一組農村詞《浣溪沙》五首,卻開創了宋詞的新天地。
詞中不惟景色宜人:綠陰綿延的村莊,軟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潑,風吹蒿艾,香氣似薰;莊南村北,qiān@⑵車歡唱,幾家煮繭,滿村清香。而和這雨后清新爽目的農村風光水**融的,則是一派喜慶豐收的歡樂景象:“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
人們吃著噴香的新麥,喝著舒心的米酒,有的甚至醉臥黃昏路邊了。活躍。
4. 蘇軾對宋詞的貢獻
蘇軾對詞的貢獻很突出。
蘇軾出現前,詞的內容受傳統念束縛,局限于旖旎溫柔的艷情膩語的范圍之內;蘇軾則吊古傷今、述電詠懷、感嘆時政,描繪山川景色、農村風光,以至談論哲理等題材都進入了詞中,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與意境,為宋詞的民展打開了新的局面。在風格上,蘇軾開創了豪放一派。
《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蘇軾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蘇軾也有一些抒寫“逸懷浩氣”,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詞,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還有不少風格婉約的詞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表現了蘇軾以豪放為主、風格多樣的特點 蘇軾的詞是宋詞發展的一座里程碑, “詞為艷科”,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牢固的傳統,蘇軾成功地轉為了這種風氣。
他沖破了晚唐五代以來專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的舊框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懷古、感舊、記游、說理等向來詩人所慣用的題材,他都可以用詞來表達,這就使詞擺脫了僅僅作為樂曲的歌詞而存在的狀態,成為可以獨立發展的新詩體。
這便是蘇軾對宋詞的最大貢獻。而這種新的詞風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對同時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遠的影響。
以蘇軾為中心的元佑詞林,代表著北宋詞壇的鼎盛氣象,一時名家輩出,如秦觀、黃庭堅、陳師道、王安石、謝逸等,都寫出了很多優秀的詞作品。 蘇軾改變了晚唐五代詞家婉約的作風,成為后來豪放詞派的開創者。
在詞的語言上,蘇軾也做了演進,一改花間詞人鏤金錯采的作風,多方面吸融陶潛、李白、杜甫、韓愈等人的詩句入詞,偶然也運用當時的口語,給人一種清新樸素的感覺。 因此,蘇軾詞在宋詞發展中的作用不僅是開了一派詞風,而且是將詞從狹小的范圍中解放出來,擴大了它所表達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詞內容和風格的多樣化。
從這個意義上講,蘇軾是令宋詞成為一代代表性文體的關鍵性人物。 蘇軾在中國詞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雖然在蘇軾之前,從相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到范仲淹的《漁家傲》,也有些蒼涼剛健之作,但這只是整個文人詞史上的個別現象。從晚唐五代到北宋中葉,在文人的觀念中,詞始終被視為純娛樂性的“末道小技”,讓歌妓唱來侑酒的風流小曲,寫來寫去轉不出兒女情長、離合悲愁的圈子,其語言風格也因此難脫離柔媚纖巧的樊籬。
5. 簡答柳永,蘇軾,李清照對宋詞發展的影響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沉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心作詞的詞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寫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生了較大的影響。
李清照(約1084--1155),號易安居士,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還是詞。她被尊為“蜿約之宗”,其詞被譽為“易安體”。清代文學家王士禎之評:“蜿約以易安為宗,豪放唯幼安稱首”。不同的社會生活與不同的個性心理歷程,使李清照的詞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潑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摯纏綿的柔情美;后期的詞具有亂世孤獨寂寞、感實傷懷的凄冷美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豪放風格 曠達風格 婉約風格。曠達詞風最能表現蘇軾的的思想和性格特點,
婉約詞在蘇軾的詞中占了絕對多的比例 豪放詞風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蘇軾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6. 蘇軾在宋詞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占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