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柳枝的詩詞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陸游《游山西村》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 志南《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杜甫《絕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 賀知章《詠柳 》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賀知章《詠柳 》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 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 納蘭性德《臨江仙·寒柳》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 高鼎《村居》
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 陳亮《虞美人·東風蕩飏輕云縷》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韓翃《寒食 》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 王維《田園樂七首·其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維《渭城曲 》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 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溫庭筠《南歌子詞二首 》
滿城春色宮墻柳。 —— 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 晏殊《無題·油壁香車不再逢》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王昌齡《閨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 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 程顥《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
韶華不為少年留。 —— 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 司馬光《客中初夏》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 —— 李煜《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
西城楊柳弄春柔。 —— 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
蛾兒雪柳黃金縷。 ——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 謝靈運《登池上樓》
2. 有關描寫柳枝的詩詞句
【柳枝】 杜甫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
君隨丞相后,我往日華東。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
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 白居易 【長安春】 青門柳枝軟無力,東風吹作黃金色。
街東酒薄醉易醒,滿眼春愁銷不得。 元稹 【景申秋八首】 雨柳枝枝弱,風光片片斜。
蜻蜓憐曉露,蛺蝶戀秋花。 饑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
荒涼池館內,不似有人家。 施肩吾 【觀舞女】 纏紅結紫畏風吹,裊娜初回弱柳枝。
買笑未知誰是主,萬人心逐一人移。 劉禹錫 【別蘇州二首】 流水閶門外,秋風吹柳條。
從來送客處,今日自魂銷。 劉憲 【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 桃花欲落柳條長,沙頭水上足風光。
此時御蹕來游處,愿奉年年祓禊觴。 皮日休 【夜會問答十】 月下橋,風外拂殘衰柳條。
倚欄桿處獨自立,青翰何人吹玉簫? 白居易 【曲江早春】 曲江柳條漸無力,杏園伯勞初有聲。 可憐春淺游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
楊巨源 【折楊柳】 水邊楊柳麹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白居易 【過裴令公宅二絕句】 風吹楊柳出墻枝,憶得同歡共醉時。 每到集賢坊地過,不曾一度不低眉。
杜牧 【有感】 宛溪垂柳最長枝,曾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柳絮】 【柳花】 杜甫 【絕句漫興九首】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贈周判官】 一春惆悵殘三日,醉問周郎憶得無。 柳絮送人鶯勸酒,去年今日別東都。
李商隱 【三月十日流杯亭】 身屬中軍少得歸,木蘭花盡失春期。 偷隨柳絮到城外,行過水西聞子規。
李商隱 【訪人不遇留別館】 卿卿不惜鎖窗春,去作長楸走馬身。 閑倚繡簾吹柳絮,日高深院斷無人。
戎昱 【征人歸鄉】 三月江城柳絮飛,五年游客送人歸。 故將別淚和鄉淚,今日闌干濕汝衣。
韓愈 【晚春】 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 榆莢只能隨柳絮,等閑撩亂走空園。
唐彥謙 【憶孟浩然】 郊外凌兢西復東,雪晴驢背興無窮。 句搜明月梨花內,趣入春風柳絮中。
蕭靜 【三湘有懷】 柳絮飛來別洛陽,梅花落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張仲素 【春游曲三首】 煙柳飛輕絮,風榆落小錢。 蒙蒙百花里,羅綺競秋千。
劉禹錫 【楊柳枝詞九首】 煬帝行宮汴水濱,數枝楊柳不勝春。 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墻不見人。
白居易 【狐泉店前作】 野狐泉上柳花飛,逐水東流便不歸。 花水悠悠兩無意,因風吹落偶相依。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武元衡 【與崔十五同訪裴校書不遇】 梨花落盡柳花時,庭樹流鶯日過遲。
幾度相思不相見,春風何處有佳期。
3. 有關描寫柳枝的詩詞句
【柳枝】【柳條】 杜甫 【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
君隨丞相后,我往日華東。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
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 白居易 【長安春】 青門柳枝軟無力,東風吹作黃金色。
街東酒薄醉易醒,滿眼春愁銷不得。 元稹 【景申秋八首】 雨柳枝枝弱,風光片片斜。
蜻蜓憐曉露,蛺蝶戀秋花。 饑啅空籬雀,寒棲滿樹鴉。
荒涼池館內,不似有人家。 施肩吾 【觀舞女】 纏紅結紫畏風吹,裊娜初回弱柳枝。
買笑未知誰是主,萬人心逐一人移。 劉禹錫 【別蘇州二首】 流水閶門外,秋風吹柳條。
從來送客處,今日自魂銷。 劉憲 【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 桃花欲落柳條長,沙頭水上足風光。
此時御蹕來游處,愿奉年年祓禊觴。 皮日休 【夜會問答十】 月下橋,風外拂殘衰柳條。
倚欄桿處獨自立,青翰何人吹玉簫? 白居易 【曲江早春】 曲江柳條漸無力,杏園伯勞初有聲。 可憐春淺游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
楊巨源 【折楊柳】 水邊楊柳麹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白居易 【過裴令公宅二絕句】 風吹楊柳出墻枝,憶得同歡共醉時。 每到集賢坊地過,不曾一度不低眉。
杜牧 【有感】 宛溪垂柳最長枝,曾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4. 有關柳枝的詩詞名句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全部注釋 1.詩題一作《柳枝詞》。
2.碧玉:形容柳樹碧綠鮮嫩。 3.絲絳:絲帶。
這里形容柳條。: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響了。
此句暗示戰事慘烈,乃至戰鼓都喑啞了。 〔導讀〕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
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唐詩箋注》云:"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
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
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
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
《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
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于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后,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
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么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里,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
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賀知章 唐朝詩人。
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其排行第八,人稱“賀八”。
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圣元年(695)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轉太常少卿、集賢院學士。
開元十三年(725)擢禮部侍郎,宮至秘書監。故人稱“賀秘監”,又簡稱“賀監。
天寶三年(744)辭官還鄉為道上,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享年86歲。賀知章少時以詩文聞名,神龍年間(705—707)已名揚京城。
開元初年與吳越人包融、張旭、張若虛以詩文齊名,世稱“吳中四士”,亦稱“吳中四友”、“吳中四杰”。賀知章邕容省闥,高逸豁達,為一代清鑒風流之士。
尤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曾與張旭、崔宗硅《海錄碎事》亦將其與陳子昂、宋之問、孟浩然等人并稱為“仙宗十友”。
賀知章還與張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為姻親,故時人也常以“賀張”稱之。兩人也經常同游,“凡人家廳館好墻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
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施宿《嘉泰會稽志》)賀知章以草書名世。
《述書賦》中贊其草書“落筆精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即到”呂總《續書評》則以為“縱筆如飛,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中將其喻為王羲之,有言“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盧象《送賀監歸會稽應制》詩“青門抗行謝客兒,健筆違羈王獻之。
長安素娟書欲偏,工人愛惜常保持。”則喻其為王獻之。
當時人們還將其草書與秘書省的落星石、薛稷畫的鶴、郎馀令繪的鳳,合稱為秘書省“四絕”。然而賀知章的書法存世極少,現可見的草書作品只有《孝經》,其用筆酣暢淋漓,點畫激越,粗細相間,虛實相伴;結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直下,充分地體現了他那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
賀知章的草書,拉開了盛中唐草書浪漫風氣的序幕。此外賀知章也擅楷書,有《龍瑞宮記》傳世。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二月春風似剪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
5. 有關柳樹的宋詞
青青楊柳,參差殘柳,點點楊花,籠街細柳。
普通的楊柳在宋人筆下變得多姿多彩,不由使人生疑:楊柳在宋詞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答案是:既是植物學意義上的楊樹,柳樹,更是詩人們的心靈寄托物. 楊柳是南北方皆可生長的植物,它可以種植在官道上,亦可種在農舍旁,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風景.所以,退歸鄉土的晁補之,才會"買陂塘,旋栽楊柳";詩人吳文英的心上人,是住在"楊柳閶門屋數間"里的;年少氣盛的姚文云是用"雕弓笮柳"來表現他的英雄氣概的--這是植物學意義上的楊柳. 劉禹錫的"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使楊柳從此與相思離別劃上了等號.宋詞作者們繼承并發展了楊柳的角色. 多情的秦觀,在"東風里,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后,"念柳外青驄別后,水邊紅衣袂分時,愴然暗驚",這青青的楊柳就成了情感的載體,它寄托著相思.歐陽修也有"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而吳文英更有"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人生難免有別離,為了理想,為了生計,與情人的離別也是在所難免的,那份情感又那么難以割舍,于是,人們借隨處可見的寄托相思之情,用它來慰藉深受別離相思之苦的心靈.一位女子在與她的情人離別時,看到"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就是她此時不能表白的幽怨和難分難舍的心理,而情人記憶深處的,也是"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的往事,楊柳是他們情感互相思戀的象征."楊柳岸,曉風殘月",楊柳的遐想和回憶通過冷落凄清的環境的渲染,襯托出千萬種的辛酸痛苦,可謂是離別的絕唱了. 宋詞中愛柳者甚多,恨柳者憾柳者也不少.李之儀因"天不老,人不偶","且將此恨,分付庭前柳",朝夕相處的柳樹似乎通人性了,能承擔人們的痛苦和悲傷.辛棄疾的"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已經跳出了一己之憾的圈子,為"鏡里花難折"一樣的理想抱負而感傷了,白石道人姜夔的"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描繪了冬日的蒼茫凄寒之景,殘柳枯寂落寞,顯出無盡的哀傷,懷古對象又是退隱的晚唐詩人陸龜蒙,陸的歸隱田園之意與姜的家國之感截然不同,又見姜當時對現實的失望遺憾之深,全都寄寓在"殘柳參差舞"中.而他的"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
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流露出無限的煩惱與家國之恨.空城曉角,楊柳依依,因盡為江南舊識而構成凄涼景象,觸景生情,悲涼愁悶之感油然而生,楊柳依依,柳色青青本應是春天最美最深的情的風景,可見家國之愁恨是多么深了. 南宋的詞人們因為生活境遇已與北宋詞人們大不相同,所以,面對極易觸動情感的楊柳,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己類似的情感,所以更易使人產生共鳴而千古流傳.實際上,它和落日等意象一樣,不僅抒寫一己的詩意情懷,而且涵蓋了整個人生的缺憾,是一種"永逝不返的人生"最普遍的體驗,這,大概就是宋代詞人們對楊柳角色的新貢獻吧. 宋詞中有一首專詠柳的詞,周邦彥的<<蘭陵王>>:"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來歲去,應折柔條過千尺",亭午的陽光下,垂直的柳蔭,拂水的柳枝似"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極力想挽留詞人,但詞人"登高臨遠","歸思難收"心系故國,詞里的楊柳是多情的楊柳.同樣多情的楊柳,還出現在姜夔的<<念奴嬌>>中,"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詞人泛舟西湖,擔心荷花被西風吹盡,無限眷念,只因天色已晚,已是應該歸去之時,愛花人的依依不舍借由高高的垂柳的長絲絳一樣的手和老魚的叮囑一樣的浪聲多情挽留,真是別具一格. 楊柳已在宋詞中有人格化的跡象了. 類似的還有史達祖的<<綺羅香詠春雨>>中的"做冷欺花,將煙困柳,千里偷春催暮".寫的是春雨,表現的是楊柳正在長葉,不甘被如煙似霧的寒冷的春雨所困,反映出生命的艱難.而王沂孫的<<齊天樂蟬>>中的"漫想熏風,柳絲千萬縷"于奇思漫想中,借柳絲的旺盛的生命力來寫蟬,又借詠蟬來抒寫家國之恨,個人的身世之感.李元膺的<<洞仙歌>>小序中有"一年春物,唯梅柳間意味最深"之贊,而贊語莫過于"楊柳于人便青眼",既是指柳葉初生似人眼,也可看作是楊柳人格化的寫照,寫得非常風趣. 宋代的詞人們,無論是在"春風依舊,著意隋堤柳"的時候,還是諷刺"籠街細柳嬌無力",還是回憶"紅杏香中蕭喜,綠楊影里秋千",感受"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感慨"無情官柳,無情畫舸,無根行客",都借楊柳來撫慰自己凄楚的心靈,將楊柳視為情感的象征,依依楊柳與青青柳色不知促成了多少詩人對人生的新鮮感悟,不知寄托了詩人多少生命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