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豪放派常用意象有哪些
豪放派和婉約派是宋代詞壇上的兩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多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婉約派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表達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離愁別緒,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細,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間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宋代,是詞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聳立著爭雄對峙、相映生輝的兩座奇峰;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為旗幟的婉約派和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顧名思義,婉約派和豪放派顯然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詞風作家概括豪放派的開拓者和主要代表蘇軾的詞的創作特色時常用的一句話,即“以詩為詞”
一、題材的廣闊和狹窄是豪放派與婉約派最顯著的區別。婉約派的開山鼻祖溫庭筠到后來的吳文英、王沂孫這三百余年間所謂“以婉約清麗為宗”的詞人作品,數量浩繁而題材狹窄,絕大部分是寫傷離送別、男女戀情、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雖其間柳永、李清照等有所開拓,但畢竟難脫桎梏 而豪放派則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藩籬。蘇軾以一個革新者的勇氣,把詞從“娛賓遣興”的工具改造發展為獨立的抒情藝術;把詞從“樽前”“花間”推向較為廣闊的社會人生。“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二、形式:削足適履與革新突破
在詞的形式上,婉約派與豪放派也走著兩條不同的路子。婉約派詞人們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在這一點上,以周邦彥、賀鑄為代表的“格律詞派”更是登峰造極。 而豪放派則不是為形式所羈,而是充分調動形式為表現內容服務。
三、表現手法:“回環吞吐”與“沖口而出”
婉約派寫景則鋪敘細膩,曲盡其形,且辭藻華美,抒情則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寫景則大筆勾勒,樸實明快,不用辭藻,抒情則直寫胸臆。婉約派在形象的描繪刻畫方面確有獨到之處,尤其是白描手法的運用,能夠達到“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處,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顯得典雅工麗,然失之纏綿悱惻,無昂揚之氣。 而豪放派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結構上跳躍動蕩,縱橫瀟灑,造成一種開闊、健朗的藝術境界,格調顯得清超豪邁,固然為婉約派所不及,但在具體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狀態的細致描寫和刻畫上似稍遜于婉約派。
2. 豪放派常用意象有哪些
豪放派和婉約派是宋代詞壇上的兩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多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婉約派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表達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離愁別緒,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細,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間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宋代,是詞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聳立著爭雄對峙、相映生輝的兩座奇峰;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為旗幟的婉約派和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顧名思義,婉約派和豪放派顯然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詞風作家概括豪放派的開拓者和主要代表蘇軾的詞的創作特色時常用的一句話,即“以詩為詞”
一、題材的廣闊和狹窄是豪放派與婉約派最顯著的區別。婉約派的開山鼻祖溫庭筠到后來的吳文英、王沂孫這三百余年間所謂“以婉約清麗為宗”的詞人作品,數量浩繁而題材狹窄,絕大部分是寫傷離送別、男女戀情、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雖其間柳永、李清照等有所開拓,但畢竟難脫桎梏 而豪放派則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藩籬。蘇軾以一個革新者的勇氣,把詞從“娛賓遣興”的工具改造發展為獨立的抒情藝術;把詞從“樽前”“花間”推向較為廣闊的社會人生。“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
二、形式:削足適履與革新突破
在詞的形式上,婉約派與豪放派也走著兩條不同的路子。婉約派詞人們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在這一點上,以周邦彥、賀鑄為代表的“格律詞派”更是登峰造極。 而豪放派則不是為形式所羈,而是充分調動形式為表現內容服務。
三、表現手法:“回環吞吐”與“沖口而出”
婉約派寫景則鋪敘細膩,曲盡其形,且辭藻華美,抒情則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寫景則大筆勾勒,樸實明快,不用辭藻,抒情則直寫胸臆。婉約派在形象的描繪刻畫方面確有獨到之處,尤其是白描手法的運用,能夠達到“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處,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顯得典雅工麗,然失之纏綿悱惻,無昂揚之氣。 而豪放派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結構上跳躍動蕩,縱橫瀟灑,造成一種開闊、健朗的藝術境界,格調顯得清超豪邁,固然為婉約派所不及,但在具體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狀態的細致描寫和刻畫上似稍遜于婉約派。
3. 宋詞的詞人常用的意象有哪些
宋詞中意象的選用 作者:浙江省臺州市書生中學 王華清 摘要 “詩言志”,從而確定了詩詞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離不開“情景交融”,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們統稱它們為“物象”。
實際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無多少特殊的含義,只有當它們落入詩人的眼簾之內,它們才算有了生命,有了靈性,它們才能被稱為“意象”,于是進一步構成了詩詞的基本元素,成為我們體察詩人情緒、情感、情懷的一座橋梁。 本文以宋詞為切入點,聯系詞人的感受,談談意象的選用問題。
正文 字體大小:大 中 小 宋詞中意象的選用 浙江省臺州市書生中學 王華清 “詩言志”,從而確定了詩詞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離不開“情景交融”,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們統稱它們為“物象”。實際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無多少特殊的含義,只有當它們落入詩人的眼簾之內,它們才算有了生命,有了靈性,它們才能被稱為“意象”,于是進一步構成了詩詞的基本元素,成為我們體察詩人情緒、情感、情懷的一座橋梁。
本文以宋詞為切入點,聯系詞人的感受,談談意象的選用問題。 一、意象具有穩定性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有怎樣的情感特征,往往就有怎樣的意象類別。
在傳統的創作和閱讀心理體系中,有些意象經過時間的淘洗,已經具有了很強的穩定性,以至于一睹詞中之物,我們往往馬上聯想到主人公的某種情緒。如“柳”,容易讓人聯想到“傷離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張先《江南柳》〕、“頻滿溪,柳繞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張先《相思令》〕……為何“柳”具有如此內涵呢?柳的種種聯想,與以下情況有關:1、古人送別多折柳枝;2、古人送別多唱《折楊柳》歌辭;3、“柳橋”往往是送別分離的特定場合;4、“柳”“留”諧音。
傳統習俗一旦形成,意象也就緊密地與一種情感掛上了鉤。此類意象還有很多,如“月”,往往是懷鄉思親的代名詞;而“梅”,恰恰是志向高潔的見證者。
二、意象還具有特殊性 除上面講到的與傳統心理有關的原因外,意象的選用還往往跟物象本身的特征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1、物象本身的特征,往往決定了它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而物的特征,本文擬從顏色和形狀兩大塊著手討論。先從顏色方面觀察,可分為暖色調、中性色和冷色調,其中首尾兩類又常因特征突出而被選用,并且對應于人類的兩大情感體系:明快激奮的〔如:陶醉、欣慰、閑適、舒坦、喜悅、滿足等〕、黯然低沉的〔如:惆悵、孤獨、憂傷、痛苦、煩惱等〕。
如表現憂傷悲愁的,常用以下意象: 清秋——“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殘月——“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殘照——“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柳永《蝶戀花》〕 秋草——“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晏幾道《鷓鴣天 醉柏春衫惜舊香》〕 暮云——樓倚暮云初見雁,南飛。漫道行人雁后歸”〔晏幾道《南鄉子 新日又如眉》〕 殘燈——“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
秋雨晴時淚不晴”〔蘇軾《南鄉子 送述懷》〕 …… 表現欣慰愉悅的,常選用以下意象: 春光——“山園幾許,收盡春光”、“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秦觀《形香子》〕 綠水、芳草——“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歐陽修《蝶戀花》〕 山荷、石榴——“微雨過,山荷翻。榴花開欲燃。”
〔蘇軾《阮郎歸 初夏》〕 由此可知:“多愁善感”的詞人們,常選用色彩鮮明的物象,借助于物本身的特性,為讀者展開了一副副精彩的畫面。 其次,可結合物象的習性分析。
萬象都有與眾不同的習性,在“有情人”眼中,這些天生的千姿百態都有了深厚的寄托意味,宛若詩圣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此,意象選擇的準確、恰當,在詞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使抽象的情感具體化,能夠引發我們對意外之象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而體察出詞人在詞中所反映的意味。例如“愁”,在不同詞人筆下有不同的表現。
李煜將亡國之痛、身世之愁付與一江春水,表現其綿綿不斷的情狀;李清照又別出機杼,竟無端的擔心起舴艋舟的不堪愁苦之重,“愁”的深重觸手可感;賀梅子更是絕,他竟然用了一個博喻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樣,漫無邊際、若有若無、絲絲縷縷、纏纏綿綿、不可感的東西馬上歷歷在目了。
上面講到了“柳”與分別的關系,其實完全可以這樣理解:柳的外形,足可以表情達意——“幾葉小眉寒不展,莫唱《陽關》,真個腸先斷。分付與春休細看,條條盡是離人怨”〔張先《蝶戀花》〕、“花不盡,月無窮;兩心同。
此時愿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張先《訴衷情》〕、“柳絲長,桃葉小。深院斷無人到”〔晏幾道《更漏子》〕……也許正是因為柳絲、柳條的輕柔、綿長,才勾起別離雙方無限的怨恨、傷感。
總之,萬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再經詞人眼睛的篩選,于。
4. 宋詞豪放派常用詞牌名與婉約派常用詞牌名
填詞要選詞牌,詞牌又規定了一首詞的音調,因此選擇詞牌就要選擇詞牌的聲情,而不是選擇詞牌的名字。各個詞牌都有它特定的聲情,或細膩輕揚;或激越豪放;或婉約柔情;或慷慨雄壯;或幽怨凄涼;或坦蕩激昂。凡此種種,詞牌基本上已經規定了。
如《滿江紅》、《念奴嬌》適合填一些調子較高,感情激烈,聲情俱壯的內容,因此在用韻上也以入聲字為主;《小重山》、《一剪梅》適合填寫一些調子低沉,感情細膩,凄清孤寂的內容,因此大多選用平韻。
豪放:六州歌頭,滿江紅,酹江月,水調歌頭,蘭陵王,賀新郎,破陣子,水龍吟,八聲甘州,念奴嬌。
其實宋詞的風格和詞牌名的關系并非一一對應的,大多數詞牌是中性的,即可以豪放,亦可以婉約。
5. 各詩詞派常見的句子,最好有賞析像是豪放派、婉約派等等,最好是
豪放派,中國宋詞風格流派之一.北宋詩**新派作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曾用“豪放”一詞衡文評詩.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據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這則故事,表明兩種不同詞風的對比.南宋人已明確地把蘇軾、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豪放派詞的代表作 蘇軾《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辛棄疾 《西江月》 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破陣子》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永遇樂》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楊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張孝祥 《六州歌頭》 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 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陳亮 《念奴嬌·登多景樓》 念奴嬌 登多景樓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 陳亮《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 賀新郎 寄辛幼安和見懷韻 寄辛幼安,和見懷韻 陳亮 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余幾?后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發!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婉約,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詞人)等.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清平樂 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6. 婉約派與豪放派
豪放派,形成于中國宋代的漢族詞學流派之一。
北宋詩**新派作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曾用“豪放”一詞衡文評詩。第一個用“豪放”評詞的是蘇軾。
據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公為之絕倒。”這則故事,表明兩種不同詞風的對比。
南宋人已明確地把蘇軾、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
婉約,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時期的溫庭筠和李煜)。
7.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始于漢,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豪放派)、辛棄疾、柳永(婉約派)、、李清照。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于韻文的范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
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詞的特點在于它是長短句,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
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詞的形式有以下特點: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
一般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豪放派創始人蘇軾,代表人;辛棄疾 婉約派代表人創始人:李清照 李清照為兩宋女詞人,蘇軾為北宋前期詩人, 故:豪放派先婉約派 花間派 中國晚唐五代詞派。五代后蜀趙崇祚選錄唐末五代詞人18家作品500首編成《花間集》(10卷),其中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外,其余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
他們的詞風大體相近。后世因而稱之為花間派。
溫庭筠、韋莊是其代表作家,二人雖都側重寫艷情離愁,但風格不同,溫詞秾艷華美,韋詞疏淡明秀。其余詞人,多蹈溫、韋余風,內容不外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調不高。
但鹿虔扆、歐陽炯、孫光憲也有一些較有現實意義的作品。花間詞在思想上無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艷精工,藝術成就較高,對后世詞作影響較大。
《花間集》有南宋紹興、淳熙、開禧年間3種刻本。今人李一氓《花間集校》,1981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
婉約派 中國宋詞流派。明確提出詞分婉約、豪放者,一般認為是明人張詅。
婉約,即婉轉含蓄。詞本為合樂而歌,娛賓遣興,內容不外離愁別緒,閨情綺怨。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間集》和李煜詞為代表的香軟詞風。北宋詞家承其余緒,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雖在內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并各具風韻,自成一家,但仍未脫離宛轉柔美之風。
故明人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
但內容比較狹窄,人們形成了以婉約為正的觀念。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皆受影響。
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儀的《姑溪詞》,歐陽修的《六一詞》,柳永的<<雨霖鈴>>都是很好的作品。 宋詞風格流派之一。
明確提出詞分婉約、豪放兩派的,一般認為是明人張綖(字世文),著有《詩馀圖譜》、《南湖詩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說:“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
王又華《古今詞論》所引張說,大意略同。稍晚于張綖的徐師曾(字伯魯,明嘉靖時人),在《文體明辨序說》中也指出:“至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
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雖各因其質,而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為正。”徐師曾的說法與張綖相近。
婉約與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風格流派繁富多樣的宋詞,但可以說明宋詞風調具有或偏于“陰柔”之美、或偏于“陽剛”之美的兩種基本傾向,有助于理解宋詞的藝術風格。 婉約,是宛轉含蓄之意。
此詞始見于先秦,魏晉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學辭章,如陳琳《為袁紹與公孫瓚書》:“得足下書,辭意婉約。”陸機《文賦》:“或清虛以婉約。”
在詞史上宛轉柔美的風調相沿成習,由來已久。詞本來是為合樂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為娛賓遣興,演唱的場合無非宮廷貴家、秦樓楚館,因此歌詞的內容不外離思別愁、閨情綺怨,這就形成了以《花間集》為代表的“香軟”的詞風。
北宋詞家承其余緒,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雖在內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風韻,自成一家,然而大體上并未脫離宛轉柔美的軌跡。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漁隱叢話》后集)、“軟媚”(《詞源》)、“綢繆宛轉”(《酒邊詞序》)、“曲折委婉”(《樂府馀論》)等語,來形容他們作品的風調。
明人徑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應當說是經過長時期醞釀的。 婉約派四大旗幟之一,四旗中號“閨語”:李清照 婉約派四。
8. 宋詩、婉約派,豪放派的詩,它們詩中分別有什么常用的表達方式
豪放派詞作的特點是題材廣闊.它不僅描寫花間、月下、男歡、女愛.而且更喜攝取軍情國事那樣的重大題材入詞,使詞能象詩文一樣地反映生活,所謂“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氣勢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為能事.詞論家對蘇軾詞所作的“橫放杰出”“詞氣邁往”“書挾海上風濤之氣”之評,對辛棄疾所作的“慷慨縱橫”“不可一世”之評,可移向豪放派.豪放派內部的分派較少,僅有蘇派、辛派、叫囂派三個階段性的細支.其風格雖然總稱豪放,然而各詞人風格亦有微差:蘇詞清放,辛詞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詞作則顯粗放,清朝的豪放詞人如陳維松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見長.由于豪放詞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議論過多,某些豪放詞篇遂有韻味不濃、詞意晦澀、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點,這些亦是無庸諱言的.
豪放派雖以豪放為主體風格,卻也不乏清秀婉約之作,不名之家如此,名家亦如此.蘇詞《賀新郎 乳燕飛華屋》、《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辛詞《粉蝶兒 昨日春》、《青玉案 東風夜放》等皆是可伯仲婉約詞的名篇.
婉約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新體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跟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舊唐書·溫庭筠傳》曾記載飛卿“能逐弦歌之音,為側艷之詞”.天才的作家們既有文學素養,又都洞曉音律.每填一闋,往往錘字煉句,審音度曲,把如畫的意境,精煉的語言和美妙的音樂緊密結合起來,既表情達意,又悅耳動聽,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婉約詞便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曲新詞酒一杯”,這些溫柔香艷之曲,懷人贈別之調,又多是歌伎舞女們在花間、樽前,輕歌曼舞中彈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繞梁,沁人心脾.“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便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淺斟低唱.這類“旖旎近情,鋪敘展衍”的新曲,往往使聞者銷魂.婉約詞音節諧婉,“語工而入律”.情調柔美,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唐五代詞早就具有這一特點.兩宋時期,婉約詞空前繁榮,風靡全國.柳永的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之.可見當時傳播之廣.直至近代,婉約詞依然具有“可歌性”.這是它的突出特點.
9. 豪放派的詞牌都有哪些
牌,也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
詞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節奏。這些旋律、節奏的總和就是詞調。
詞與調之間,或按詞制調,或依調填詞,曲調即稱為詞牌,其通常根據詞的內容而定。宋后,詞經過不斷的發展產生變化,主要是根據曲調來填詞,詞牌與詞的內容并不相關。
當詞完全脫離曲之后,詞牌便僅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一種定式。 一些詞牌,除了正名之外,還標有異名,或同名異調。
常見的詞牌 十六字令16字 搗練子27字 憶江南27字 憶王孫31字 調笑令32字 如夢令33字 相見歡36字 烏夜啼36字 長相思36字 生查子40字 點絳唇41字 浣溪沙42字 菩薩蠻44字 卜算子44字 采桑子44字 減字木蘭花44字 謁金門45字 訴衷情45字 憶秦娥46字 清平樂46字 更漏子46字 阮郎歸47字 畫堂春 47字 桃源憶故人48字 攤破浣溪沙48字 賀圣朝49字 太常引49字 西江月50字 南歌子52字 醉花陰52字 浪淘沙54字 鷓鴣天55字 鵲橋仙56字 虞美人56字 南鄉子56字 玉樓春56字 一斛珠57字 踏莎行58字 小重山58字 蝶戀花60字 一剪梅60字 臨江仙60字 漁家傲62字 唐多令60字 河傳61字 蘇幕遮62字 定風波62字 錦纏道 66字 謝池春66字 青玉案67字 天仙子68字 江城子70字 離亭燕72字 何滿子74字 一叢花78字 御街行78字 驀山溪82字 洞仙歌83字 滿江紅93字 水調歌頭95字 滿庭芳95字 八聲甘州97字 聲聲慢97字 晝夜樂98字 雙雙燕98字 念奴嬌100字 桂枝香101字 翠樓吟101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龍吟102字 雨霖鈴103字 永遇樂104字 望海潮107字 沁園春114字 賀新郎116字 摸魚兒116字 邁陂塘116字 六洲歌頭143字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余、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
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詞的分類 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派和豪放派。 按詞牌分。
詞的起源 時間 詞的起源和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代的開國君主蕭衍精通音樂、愛好民歌,在其奪取帝位之前,被稱為“竟陵八友”之一。
其詩作現存有九十余首,多數為樂府,且多模仿民歌。最著名的詩作有《子夜四時歌》、《襄陽蹋銅蹄》、《江南上云樂》、《江南弄》等。
由于他對詩歌的熱忱和作為帝王的特殊身分,梁代詩歌的演變開始有了向詞發展的苗頭。 詞最早的起源時間現在學界猶有爭論。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梁代,沒有明確的“詞”的形式,詞真正的開始出現,是在中國的唐代。更精確一點,是在中國初唐時期。
伴隨著當時“胡樂”傳入,“燕樂”大盛,詞也逐漸脫離傳統的五言古詩、七言古詩,成為一門獨立的詩歌藝術。 源頭 關于詞的源頭,有如下幾種,各家學說莫衷一是。
其實,詞本身就包含多種源頭的特點,詞的源頭并不唯一。 詞的演化發展軌跡,就總體而言,大致如前輩學者所說:“勾萌于隋,發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燦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搖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獲于乾嘉之際。”
(劉毓盤《詞史》) 著名詞人 下面列出幾位廣為人知的詞人,此外歡迎參看詳細的詞人列表。 晚唐、五代 溫庭筠 韋莊 張泌 馮延巳 李璟 李煜 北宋時期 柳永((985 - 1053) 晏殊((991 - 1055)) 歐陽修((1007 - 1072)) 王安石 (1021—1086.5.21) 晏幾道((1030 - 1106)) 蘇軾((1036 - 1101)) 秦觀((1049 - 1110)) 周邦彥((1056 - 1121)) 南宋時期 朱敦儒((1081 - 1159)) 李清照((1084 - 1155)) 岳飛 (1103 - 1142) 陸游 [(1125-1210)] 朱淑真((1135 - ?)) 辛棄疾((1140-1207)) 姜夔((1155-1221)) 文天祥(1236-1283.1.9) 清時期 陳維崧 朱彝尊 那蘭性德(1655-1685) 每個詞牌都可以填豪放詞,也可以填婉約詞,所以,只有豪放派詞人,沒有豪放派詞牌.。
10. 【蘇軾和辛棄疾的詩詞風格對比】
蘇軾與辛棄疾兩位豪放派的大家的作品,總使人有不盡的遐想.在北宋的文學變革中,蘇軾則代表著這場文學變革的最高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蘇軾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不僅因為他的創作體現了這場文學變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審美趨向,也不僅因為蘇軾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因為蘇軾的創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這場文學變革的基本宗旨. 蘇詞有詩化的傾向,使詞的審美價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動的景物描寫生成雄宏壯闊的畫面,所能宣泄的激情與義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勢表現理想與抱負,以及理想與抱負難以實現的悵惘,也顯得那么自然與雄放.放逸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所體驗的人生,常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這種滲透人生感悟的情愫,從激越的沖動終歸于深沉的平靜.華麗典雅而又高傲不羈的語言風格,以及其背后所隱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來故作矜持的態度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大度.把喧嘩與騷動的人生看作一場大夢的喟嘆,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時空的樊籬,與遙遠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鳴. 辛詞有散文化的意境,這種筆法有利于表現散亂的心靈.慷慨縱橫是其情緒的主流.以熾熱的政治情感與崇高的政治理想來擁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圖與歷史上的眾英雄相認同.關注社會現實,往往以時代的歌手自居.執著的愛國熱忱與壯志難酬的憂憤悲情相交織,使其內心痛苦不已.“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詰問與感喟,使人產生幾多悲涼之感.田園風光所能慰藉的蒼涼老境,其溫度畢竟還是有限的.典故所能表達的文化底蘊與口語化的鮮活話語所包裝的鮮活而又堅持的思想,以及以后意義的堅持,以及以后的再堅持,是其人生最徹底的悲劇.至于意象的奔騰聳峙所呈現的闊大境界,只能看作一種故作深沉的虛張聲勢罷了.懷揣一塊永遠也晤不熱的石頭,永不放棄;如同一個見棄于途中的婦人(這一點又似屈原⑵),而“歸正人”所感受到的猜疑與歧視,使其常常自怨自艾,用來剖白的語言,瑣屑到婆婆媽媽的程度,往往也能博得普遍意義上的認同. 蘇軾是北宋繼柳永之后第二位對詞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詞人.但他的詞在當時引發了兩種絕然不同的爭論: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對詞的開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他"以詩為詞",要非本色. 蘇詞在內容方面的突破.蘇軾的詞被稱為"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他的詞可分為三類:抒情、詠物詞、農村詞.蘇軾詞在風格上的突破.蘇軾詞風可分三類1)豪放風格.這是蘇軾故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2)曠達風格.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3)婉約風格.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占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濟南人,早年受祖父辛贊影響,培育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他20多歲時,曾組織了一支抗金義軍.并受當時義軍統帥耿京的派遣,與南宋朝廷聯系,試圖里應外合,協同作戰.后南下,任江陰簽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時間輾轉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時間賦閑在家.作為一個主戰派,他有勇有謀,但生不逢時,郁郁而終.辛棄疾的詞集名《稼軒長短句》,存詞600余首,是宋代存詞最多的詞人.他的詞大致可分為三類1:愛國詞,主要追憶當年的抗金生活,抒發自己的報國壯志,表達對于淪陷區人民的同情和對投降派的憤懣之情.代表作有《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等.農村詞,主要描寫農村生活和田園風光,以化解現實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樂》(茅檐低小)等.閑適詞與言情詞,代表作有《西江月·遣興》和《祝英臺近》(寶釵分)等.辛棄疾詞的內容雖有差別,但都貫串著愛國主義的英雄情懷.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1:以蒼涼、雄奇、沉郁為主導風格,但不拘一格.意境開闊,氣勢飛動.多用比興,博征典故,語言繁富. 蘇軾與辛棄疾的異同,相同之處:兩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處:蘇軾天性忠愛,自如暢達;辛棄疾氣勢沉雄,豪壯悲憤.蘇軾詞風曠達,辛棄疾詞風豪健. 蘇軾的豪放是很灑脫的,是個性使然.因為蘇軾是一個很達觀的文人.雖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順達,但是他的學問他的個性,使他始終能夠很灑脫很輕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滿意,所以蘇軾的豪放是從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種流露,給人的感覺是飄逸和灑脫,如行云流水.但是辛棄疾的豪放給人的是壯烈是沉郁,因為辛棄疾本身就是一個很傳奇的詞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復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個懦弱的王朝.大部分當權者是主張茍且偷安的主和派,毫無疑問,辛老先生的主戰肯定會得罪當權者.他英雄一樣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夠實現,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滿了一種沖天的豪放感覺,彌漫著一個愛國戰士的悲壯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導致他的失意,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總起來看蘇軾的豪放是達觀者的風采輕松而迷人,辛棄疾的豪放是壯志難酬的悲壯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 在北宋這個具體的文化環境中,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