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書法格式是什么
落款包括:正文內容的出處、贈送對象、創作緣由、創作時間、作者姓名字號等。
一、落款的格式——落款有“雙款”“單款”兩種。雙款是將書贈對象與書寫者分別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為上款,后者為下款。上款寫明作品內容的名稱、出處、受贈人的姓名;下款記述創作年月、創作地點、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應比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稱呼、謙詞。下款:寫時間、地點、姓名、謙詞。
有下款沒有上款的稱為單款,單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內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內容。如果沒有書贈對象,就只落單款。
單款有長款、短款、窮款之分。長款即在正文出處書寫時間、名號、地點前面再加上作者創作這幅作品的感想或緣由,文字應情真意長,使人玩味無窮。它不僅起能到調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從中體現出作者的人品和修養。短款即只落正文出處、時間、名號、地點等其中幾項。若作品空白較多或出于構圖的需要,可以落長款;若作品內容占畫面較滿,則需要落短款或窮款。如果余紙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號,謂之“窮款”。
書法作品在謀篇布局時,要考慮到落款的位置。如果書贈對聯,須將上款寫在上聯,下款落在下聯;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寫在左邊,如分兩行落款,則上款寫在前行,下款寫在后行;若單行落款,則上款寫在上半部,下款寫在下半部,以示禮貌。單款和雙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齊,要有參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幾個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盡量上靠,寧可上緊下松,不可上松下緊。
落款的字體。一般是隸不用篆,楷不用隸,行草不用楷書。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書、章草、楷、行書;正文若是隸書、楷書、魏碑,落款可用楷書或行書;草書落款,除用于自身為草書外,因較難識別,一般不用于落款。實際運用最多的落款字體還是行書,既易識別,又顯活潑。款字的大小應小于正文字體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針對豎幅作品而言的。對于橫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與豎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頭與結尾,都不能到達或超過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個字。
四、落款時間的寫法——落款用農歷(陰歷),則全是農歷;用陽歷則全用陽歷 。傳統內容不宜用陽歷。從左開始書寫,落款在右;從右開始書寫,落款在左。
印章:印章不能比字大,大字用大章小字用小章。
2. 書法要寫古詩的落款要怎寫
落款有單款雙款之分:
【單 款】
亦稱(下款),是作者自題款。一幅作品完成之后必須題款,一示禮貌,一示對作品負責。
1、短款 即簡單簽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過十字。
2、一字款 書法落款中有用一個字者稱一字款。
3、二字款 只簽作者名字,若一字名則書姓名。
4、叁字款 大多書己之姓名,若一字名者多加一“書”字。
5、四字款 多為姓名叁字再加“書”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則多用干支。
6、五字款 五字多叁字姓名上加年或二字姓名上加年,下加“書”。
7、六字款 六字中多以叁字姓名上加某年或兩字姓名上加某年某月;月之用法甚多。
8、七字款 七字中以年月四字加上姓名叁字,或姓名二字下加一“書”字。
9、長款 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許多文字,一求變化,二求作品均衡,叁可補空位,四可寫出作者感情。
10、加作者齋軒號者
11、加作者地名者 地名有用今名,如清,吳昌碩,浙江安吉人氏,落款中常用“安吉吳倉石”。
12、加作者字或別號者 加字者如:清,吳昌碩,原名俊卿,原字倉石,常用“倉石吳俊卿”。別號眾多。
13、加作者官名者 古人在題款時亦會加上官銜,以唐人寫碑最為常見,如: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之署名“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歐陽詢奉 敕書”。
【雙 款】
亦就是單款之外再加上這幅作品之受者名號稱謂,官銜,敬詞等文字。
1、受者名號 對別人以稱字,號較為尊敬,如無字號者可稱名,但最好不要連名帶姓
2、受者官銜 古人常用“大人”,如“觀察大人”、“閣老”等,今人對教師稱“老師”、“校長”、“教授”等。
3、受者稱謂 如受者與書者有親戚關系;長輩多用“姻伯”、“姻丈”。
4、敬詞 如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鑒、雅教等。
附圖供參考。
【常用落款用詞】
1、長輩:吾師,道長,學長,先生,女士(小姐)
2、平輩(或小一輩):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賢兄(弟),學兄(弟),道兄,道友,學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對書畫或某一方面有專長之稱)
3、關系較親密:學(仁)弟,吾兄(弟)
4、老師對學生:學(仁)弟,學(仁)棣,賢契,賢弟
5、同學: 學長,學兄,同窗,同硯,同席
【上款客套語或敬詞】
雅屬,雅賞,雅正,雅評,雅鑒,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鑒,清覽,清品,清屬,清賞,清正,清及,清教,清玩, 可,鑒正,敲正,惠正,賜正,斧正,法正,法鑒,博鑒,尊鑒,腸鑒,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補壁,糊壁,是正,教正,講正,察正,請正,兩正,就正,即正,指正,指 ,鑒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舉,存念,屬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鑒,屬,鑒,玩
【下款客套語或敬詞】
1、書法題款用:敬書,拜書,謹書,頓首,囑書,醉書,醉筆,漫筆,戲書,節臨,書,錄,題,筆,寫,臨,篆
2、繪畫題款用:敬 ,敬贈,特贈,畫祝,寫祝,寫奉,頓首,題,,并題,戲題,題識,題句,敬識,記,題記,謹記,并題,跋,題跋,拜觀,錄,并錄,贊,自贊,題贊,自嘲,手筆,隨筆,戲墨,漫涂,率題,畫,寫,謹寫,敬寫,仿
3、篆刻邊款用:刻作,記,制,治石,篆刻
3. 寫詞不用詞牌可以嗎
現在有幾個人還有閑情逸致去嚴格按詞牌規律填詞作賦?除非你是專門搞文學研究的,或者你確有這方面個人愛好的。
你寫的古體詩也好,現代詩也罷,詞也罷,長短句也罷,能讓別人看懂不?能打動人嗎?表達出你要表達的意思了嗎?抒發出你的感情了嗎?
如果自己覺得爽,而且很有書平很能打動別人,那么恭喜你可以自創一家,拋開那些詞牌的限制也可以啊!就算別人認為你這個不是詞,是一首四不像又有何關系呢!你寫出來的四不像詞能打動人,那就是一段動人的文字。中國文學史上那么多詩詞歌賦作者,他們的很多作品不也一樣的泥牛入海,永遠無人知曉,縱然符合詞牌要求,滿足平仄聲韻,又有何意義?
所以,首先一點,寫出來你自己爽了嗎?一定要自己爽。
即便水平一般,自我抒情就行了,自我娛樂即可。如果水平業余,還非得成天想著嚴格按詞牌摳字眼、看平仄,想去靠寫詞一鳴驚人,自己寫得苦哈哈的,別人也看球不懂,或者根本沒興趣看,是不是自討苦吃啊,很無聊啊。
4. 詞一定要寫詞牌名嗎
詞一定要寫詞牌名。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為了便于記憶和使用,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有時候,因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個格式又有幾個詞牌。
詞牌的來源:
關于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于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后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后唐莊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于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后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也就不再另擬題目了。詞有詞牌,即曲調。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如《水調歌頭》、《念奴嬌》、《如夢令》、等等。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 李清照別。“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臺近》、《訴衷情近》。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于北宋中葉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 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最長的詞調《鶯啼序》,240字。
一定的詞牌反映著一定的聲情。詞牌名稱的由來,多數已不可考。只有《菩薩蠻》、《憶秦娥》等少數有本事詞。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一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可以疊字。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于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詞終于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書法落款寫宋詞用不用寫詞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