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宋詞中的自然,物候,地理,政治,歷史,音樂
《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末馬蹄。
浣溪沙 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凈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還有杜甫的《石壕吏》安史之亂
陳與義的《登岳陽樓》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2. 詩詞中的地理知識(根據詩詞回答第3~4題):西江月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在中國地圖上,把秦嶺-淮河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結合起來,并根據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作一定的調整,就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區域中,南方地區的耕地類型以水田為主,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青藏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是青稞和小麥,所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描述的是南方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根據題意.
故選:C.
3. 有哪些詩詞中的地理知識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 己亥雜詩 清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菊花 唐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人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3、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劉方平) 夜月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里來了。 4、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5、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陳與義) 襄邑道中 宋 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 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云不動, 不知云與我俱東。
兩岸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連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紅色,船帆趁順風,一路輕揚,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離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著天上的云 ,它們好像都紋絲不動,卻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東行前進。
4. 幫我找一篇“古詩詞中的地理知識的研究性調查報告”
>蘇軾
《水經》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捕,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水經》上說:“彭蠡湖的入口處,有一座石鐘山。”酈道元注解認為,“這里下臨深潭,微風鼓動著波浪,湖水與山石相擊,而發出洪鐘般的聲響。”這種解說,人們常有懷疑。現在拿鐘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開始查訪這石山的舊跡,尋得兩塊石頭在水潭邊,他敲敲石頭,聽聽聲音,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模糊厚重,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清脆悠遠,停止敲擊聲音仍在散播,余音裊裊,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為探得原由了。但是這種解說,我更加懷疑。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有,而單單這里的石頭用“鐘”來命名,這是什么原因呢?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郡乘船到臨汝去,我的長子蘇邁將到饒州德興去做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機會看到李渤所說的“石鐘”。寺廟里的和尚派一個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挑一兩塊去敲敲,石頭硿硿作響,我當然譏笑而不信這種解釋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時候,我只與蘇邁坐了小船,來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塊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獸奇鬼一般,陰森森地象要撲打人;而山上棲息著的隼鷹,聽見人聲也驚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著;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邊咳嗽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啊!”我心里驚懼正想回去,但從水面上突然響起了巨聲,轟隆轟隆地象敲鐘擂鼓之聲而不停止,船夫大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發現山下都是石洞石縫,不知有多深,微波涌進了洞、縫,流轉激蕩,因而產生這樣的聲響。船轉回到兩山之間,剛準備進港,發現水流中間有塊巨石攔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著又有很多洞穴,與風、水互相吞吐,發出物體相撞聲和鐘鼓齊鳴聲,與先前轟隆的聲音相呼應,如同奏樂一般。我就笑著對蘇邁說:“你記得嗎?轟隆的聲音,象周景王的無射鐘所發出的,撞擊聲和鐘鼓聲,又象是魏莊子的歌鐘所發出的。古人不騙我們呀!”
事情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妄斷有無,這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大概與我相同,但他說得不詳盡;一般士大夫們終究不愿親駕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夫,雖然知道了卻無法寫下來,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傳布開來的原因呀。而識見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石頭的方法來探求,自以為求得了結果。我所以記下了以上的經過,是因為嘆惜酈道元的解釋過于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太淺陋了。
--------------------------------------------------------------------------------
這是名篇
在人名教育出版社高一第2冊語文里有收錄
典型的地理知識調查報告
很有價值
希望您能滿意
5. 古詩詞中的地理知識課題研究自我總結
地理詩句諺語例析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諺語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加深對詩句、諺語的理解,能激發我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擴展地理知識面。1.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送瘟神》)此詩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東自轉。
適用于赤道地區,由此可計算出赤道地區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赤道地區自轉的線速度為:40000千米÷24小時≈1670千米/小時(八萬里即四萬千米)。
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
赤道是地球的一個大圓,因此地球上的大圓每1弧線的長度約為111千米(球的大圓是指通過球心的截面與球面的相交線)。2.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由此可證明地球的形狀是一個球體。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盤”(樂鈞《一翦梅》)該詩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離差異。
月球雖然比較小,但由于月球離地球比較近,所以仍“似金盤”。詩中描寫的月相應為滿月,因為“月似金盤”。
4. “月形如白盤,完完上天東。忽然有物來啖之,不知是何蟲。
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狽兇。”(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此詩句描述了月食的情況。
完完,月圓的樣子。農歷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線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陽之間,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擋著太陽光,產生月食現象。
農歷初一,則可能產生日食現象。5.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
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繆氏子《賦新月》)“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這一組詩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
“上蛾眉月”是指農歷初三、四的月相,此時月球位于太陽以東約45°,當“一道殘陽鋪水中”后,即日落時,月亮出現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時就落到地平線以下,月亮的亮面為月球正面西部邊緣,形狀為一反“C”字形。將以上各詩描寫的月相判定為上蛾眉月的依據分別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涼月如眉”、“三日”(指農歷三月初三日)。
6.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司空曙《江村即事》)這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農歷初七、八的月相,此時月球位于太陽以東約90°,日落時出現于南方天空,升落時間分別是中午和半夜,可見部位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狀為一大寫的“D”形。
將以上兩首詩中的月相判定為上弦月的主要依據分別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們“正堪眠”,即睡意正濃,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應是上弦月,此乃用時間點月相)。
7.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連袂行。
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鶘啼。”(劉禹錫《踏歌行》)“白日淪河西,素月出東嶺”(陶淵明《雜詩?其二》)“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陽關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張九齡《望月懷遠》)這一組詩描述的都是滿月。滿月為農歷十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于太陽以東180°,升落時間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見,形狀象個玉盤。
第一首詩中的“元夜時”點出了日期為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是滿月發生的日期;“黃昏后”月已升上“柳梢頭”,正是滿月時月亮升起后的情況。第二首詩中“紅霞”說明此時日落,日落時“月出”,顯然月相為滿月。
同樣,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淪河西”即日落)時月出,正是滿月月出的時間。其他三首詩中的“明月”即滿月。
8.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孤光照還沒,轉益傷離別。
妾若是嫦娥,長圓不教缺。”(陸龜蒙《月成弦》)這是一組描寫下弦月的詩詞。
下弦月是農歷廿二、三的月相,此時,月亮位于太陽以西90°,日出時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時間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見部分為月球正面東半部,形狀像個反“D”字形。第一首詩中“夜靜”(夜深人靜)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時。
民間常將月圓比團圓、月缺比離別。第二首詩即寫思婦見缺月而感傷、恨夫妻不能常團圓,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將讓月亮長圓不缺即夫妻永不分離。
詩中弦月當是下弦月,體現出思婦感傷而徹夜難寐的情景。9.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6. 唐詩中的地理概念
你提到的都是岑參的邊塞詩,這里不能算作是夸張。
首先,因為寫邊塞詩的詩人都有一些共同的情況就是他們可能并沒有去過邊塞,但是某種特定背景下他們具有創作邊塞詩的沖動,于是可能會沿用那些知名的邊塞詩中的地名,此時這些地名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意象,蘊含著豐富的感情。例如:“燕然”、“玉門關”、“陽關”、“樓蘭‘等等。 岑參是有過邊塞經歷的,他主要呆地方在隴右以西、蔥嶺一帶。
其次,地名很可能會出現訛誤,古代叫這個,如今不一定還這么叫。
讀詩有這種疑問精神很好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名篇中的地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