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靖康之變對詞壇的內容
靖康之變的國恥、
山河破碎的苦痛
,
強烈震撼
南宋文
人的心靈
,
也改變了
詞學
發展的
軌跡。
許多以
前流
連于
風花雪月的詞作家
猝然
驚醒
,
他們
開始
調整自
己的
創作
心態
,
把審視的目光由個人心靈轉向社會現
實
,
把
描寫的
重心由個人閑適生
活轉
向重大
歷史
事件
,
他們
的詞
作里
的情感也由于內心的激憤而變
得慷慨悲涼。民族
戰爭將
詞人的個體
命運
和
整個
國家
民
族的
命運
緊
密聯
系在
一
起。南渡以后詞作時代感、
現實感更強
,
柔靡婉轉
的詞體
也變得更具有戰斗性和批判性
了。由于
南宋詞的
創作實
踐變化
,
詞學批評界對以往的研究思路作了
重新調整
,
他
們懷著重整河山和
再塑
詞壇綱
紀的
美好愿
望
,
對詞
的發
展歷史以及現狀進行了反思
,
紛紛發表自己
的創見
,
于是
涌現出了許
多影
響深
遠的
理論
作品
,
如胡
寅的
?
題酒
邊
詞
#
、
王灼的
?
碧雞漫志
#
、
胡仔
的
?
苕溪
漁隱
叢話
#
、
吳曾
的
?
能改齋漫錄
#
、
湯
衡的
?
稼軒詞序
#
、
沈義
父的
?
樂府指
迷
#
、
劉辰翁的
?
稼軒詞序
#
,
這些作
品的出現
顯示了
詞學
理論的重大轉變。
2. 靖康之變是哪年的 宋和誰簽訂的
靖康之亂是一個事件,不是條約,沒有和誰簽訂,是中國少數民族成立的金國政權給大宋造成的。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 、靖康之難 、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于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3. 靖康之變對李清照文學創作的主要影響
因為化,使她夫君戰死沙場,因此她的文學創作風格也發生了改變。
本她她是活潑開朗,后來變成惆悵,她的二首如夢令可以很好的反應出。 本來婚后,他們過著美滿而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盡管其間由于政局變化使他們兩家長輩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他們自己的生活大體上是安寧的。
但作為一個才華出眾、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態度,所以盡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這惆悵是來自社會對女子的壓抑,還是由于她對生活理想的更高追求不能實現,她也未必清楚,只是這種惆悵常常出現在她前期的詞中,與溫馨、喜悅相互交織。
她的兩首《如夢令》似乎正好反映出這種復雜情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一首表現了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的性格,后一首則流露了她對年華變遷的悵惘,似乎青春也在這暮春的風雨中被摧殘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是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相思之情的感受,屬于詞的傳統題材。
但過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來寫這一類詞,即使不帶有狎玩欣賞的心理,也未免隔著一層。而李清照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
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挑選女性悵惘悲愁時所容易聯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細膩的筆法加以組織,因而別有風致,如: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那一種輕盈;“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一種纏綿;“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那一種相思之苦和對青春易逝的尖銳感受,并不是男性作者容易體驗到的。 在封建時代,盡管有不少男性作者以女子的口吻寫愛情,但這種出于女性之手的創作,在反映了她們的感情需求上,具有不同的意義。
也正因為這一點,當男性作者借女子口吻寫出的作品被反復吟詠的時候,李清照的同類作品卻受到了極不公正的詆毀。王灼《碧雞漫志》便攻擊她“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
這種見解既迂腐又荒謬。 時代的巨變打破了李清照閑適恬靜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趙明誠任江寧知府,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于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著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并曾被人誣陷“頒金”即通敵;再后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
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錄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筆調回憶了她與趙明誠烹茶賭勝、賞玩金石的歡樂,敘述了南渡后輾轉流離、坎坷不盡的經歷,抒發了心中郁積的哀慟。由于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郁,《永遇樂》的下闋曾寫到今昔不同的心境: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種由時代及個人命運的變化所引起的性格變化,使她在南宋時所作的詞充滿了過去所沒有的愁苦悲涼的感情。往日曾寫到的“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那種活潑消失了,“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如夢令》)那種逸興消失了,如今的情懷是像《武陵春》所寫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于李清照寓居金華時。久經飄零,獨在異鄉,盡管春日雙溪風光綺麗,但在她眼中,卻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
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地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中,雖然沒有正面描寫民族災難的場景,也沒有直接呼喚英雄主義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個人遭遇,在她心靈深處銘刻下抹不去的傷痕。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蝶戀花》),我們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從前詞人們常寫的所謂“閑愁”,而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喪失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的失望等等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往往表現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厲: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在詞的藝術方面,李清照有自己比較完整的看法。
她寫過一篇《詞。
4. 關于靖康之變簡介
靖康之恥
元1127年,即北宋靖康二年,南宋建炎元年。
這一年,北宋帝國覆滅,南宋帝國在風雨飄搖中宣告誕生。
中國人陷入長達十余年的兵兇戰危血雨腥風之中。
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于太子趙桓(欽宗)。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東路軍進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城下,逼宋議和后撤軍。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
次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后,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攜文籍輿圖、寶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年間金朝滅亡北宋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難”。
5. 靖康之變
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歷史事件,我就簡單說一下。
發生時間;發生于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
發生背景;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間北宋受到北方三個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分別是西北的西夏,北方遼,東邊的金。宋朝受到唐朝覆滅的影響,所以采取了內重外輕,重文輕武的市政方略,導致邊防很差,受到少數名族入侵多次。北宋和金合謀共滅遼瓜分其土地,但是遼滅了,金當了大哥,北宋沒分原來給他的燕云十六州(大概河北地區)。宋徽宗覺得大難要來了,讓位給了他兒子宋欽宗。果不其然大難來了……
靖康之恥;靖康二年,金國開始入侵北宋,1127年貢獻北宋首都開封,搶了很多東西,把2歌皇帝,皇妃,整個皇族都給擄走到金人老家去了,路上死了很多人,皇子死了連個蓋的席子都沒。可以說受到了極大的屈辱。但是北宋就有一個皇子康王趙構幸免于難,后來在臨安建立了南宋。
事件影響;這個事件其實作為歷史來說就是朝代更替,但是他之所以影響巨大是因為他是一個漢族政權為少數民族(當時看就是外國侵略)踐踏了,這里有一個整個漢族的面子問題,用官方說是一個儒家正統的面子問題,所以這個事件在歷朝歷代的士子眼中都很眼中很要命很恥辱。我們現在看這個事件其實就覺得沒什么了,因為無論是金(滿的先祖)還是宋都是今天我們的一員了。
相關資料;金庸的《射雕英雄傳》就是寫在這個大背景下不過那時南宋都快滅亡了,所以有了郭靖,楊康。名字取自靖康。
袁騰飛曾經講過這段歷史在百家講壇,你可以找到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