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情雅韻在宋詞讀書筆記100字五篇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讀后感怎么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
2. 征文《風情雅韻在宋詞》1000字
表面看,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所盛行的文學形式。
唐朝的唐詩,宋代的宋詞,元朝的元曲,明清的小說。 但縱觀作者的整篇文章,不難看出。
除了這表面的意思之外。還有一份潛藏的隱憂。
宋詞,那是可以與唐詩相媲美的文學形式。但是當今呢?當今盛行的文化形式是什么?是否已經失去了傳統的光芒? 這就是作者不斷的反思。
接著他還從歌曲方面談到。無非也就是現代的歌曲越發的粗俗,已失去了文雅的氣息。
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一代不如一代。想必是作者擔心的事情。
但我覺得社會還是在進步當中的,只不過作者太了解以前,太不了解現在,更沒看到未來。
3. 征文《風情雅韻在宋詞》1000字
表面看,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所盛行的文學形式。
唐朝的唐詩,宋代的宋詞,元朝的元曲,明清的小說。 但縱觀作者的整篇文章,不難看出。
除了這表面的意思之外。還有一份潛藏的隱憂。
宋詞,那是可以與唐詩相媲美的文學形式。但是當今呢?當今盛行的文化形式是什么?是否已經失去了傳統的光芒? 這就是作者不斷的反思。
接著他還從歌曲方面談到。無非也就是現代的歌曲越發的粗俗,已失去了文雅的氣息。
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一代不如一代。想必是作者擔心的事情。
但我覺得社會還是在進步當中的,只不過作者太了解以前,太不了解現在,更沒看到未來。
4. 根據一篇宋詞寫一篇讀后感
我愛宋詞,愛它的婉約,愛它的豪放,喜歡斟一杯清茗,和半闕婉詞,尋找千年前古仁人之心,感悟詞中耀眼的智慧,那只言片語、字里行間,泛著智慧的金光。
年輕時的柳三變,是風流倜儻的的才子,自負才高八斗,也曾隨波逐流想求一功名,可惜始終遇不到看好他的伯樂,無奈之下,只能道一聲“忍把浮名,換得低斟淺唱”,終日混跡于秦樓楚館,即便如此,博取功名之心總是不死,甚至于宋仁宗命他“且去填詞”,他還更名為“柳永”繼續參加考試,怎奈屢考屢敗,“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啊,終于他看開了,打著“奉旨填詞”的旗號,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宋詞,只要有井水處就有人唱柳詞,倍受打擊之后,他終于有了一種大徹大悟、氣定神閑的智慧,“針線閑拈伴伊坐”,既然得不到,又何必強求呢,他放棄了功名,卻擁有了生前死后的另一番聲譽,千年之后,仍然還有人不斷低吟淺唱的是婉約柳詞,再也無人記得當年的高官姓甚名誰。
從柳詞中,我感受到的是歷經磨難之后灑脫的智慧。
與柳永同一時代的蘇軾在官場上也是倍受打擊,但相比柳永來說,蘇軾還是要幸運得多,總能夠東山再起,似乎他更有一個豪放的心態,從來不會被挫折打倒,“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啊,人生總是有不順心的時候,關鍵是要勇敢地去面對,等到風散云開,自會發現“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鼻祖,他豪邁,“何妨吟嘯且徐行”,他忠誠,“西北望,射天狼”,他也有愁,但很快又不介意,“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正是有了這樣一種積極的心態,他才得以成為那個年代少見的長壽者。
從蘇詞中,我品味出的是面對挫折之后豁達的智慧。
柳詞智慧得灑脫,蘇詞智慧得豁達,他們的詞不過是宋詞中的一小部分,其中閃現的智慧也不過是眾多智慧的冰山一角;宋詞千萬,詞人千百,每一首詞都是詞人靈性的歌唱,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見解與智慧,這智慧承載于宋詞,歷盡千年,流傳不息。
輕吟一首小詞,細聆其間智慧,我不禁想說:智慧就在宋詞中……
5. 蔣勛說宋詞讀后感初三作文
只因為平時喜歡幾句宋詞名句,就在眾多圖書中,選擇了這一本。沒想到一開卷就愛不釋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為“養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個多月才品讀完。
真的是一本好書,值得“為伊消得人憔悴”。蔣勛是臺灣美學大家、文化教父,書可能是講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語化,有點羅嗦,但也體現他的細膩。就象聽《百家講壇》一樣,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他以寬廣的學養和善于發現美的眼睛,為我們娓娓道來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詞,對宋詞進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讀。為了把這“安靜、圓滿的果實”講解透視,蔣勛從唐后主李煜講起,講為什么在唐詩的頂峰中,如何產生宋詞,宋詞在中國文化長河中的歷史意義,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詞的脈絡,分別講述了李煜、馮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幾道、歐陽修、蘇軾、柳永、李清照、辛棄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蔣勛說:在宋詞中,你會覺得有一種飽滿與安靜,它醞釀了另外一顆新的種子,與花的騷動性的美非常不同。騷動是因為它正在開花,開花自然要吸引別人注意,而果實不見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種圓滿。宋詞是一種簡練,一種淡雅,一種不夸張的情緒。閱讀蔣勛,你會發現宋詞的頹廢、平實和自然,發現現實的美,其實人生是一場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平安無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風風雨雨,冷冷熱熱。對于困難和挫折,人們有不同的態度,有的退縮,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戰而勝之。
人生問題也是古代哲人難以回避的。孔子以現實的、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他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莊子很感嘆大樹的長壽和蜉蝣的短命,認為:“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詞人也經常涉及人生態度問題。對此,他們作出各種各樣的解答。蘇軾屢言人生短暫,人生如夢。最經典的是《念奴嬌·送錢穆父》的下片: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6. 唐詩宋詞讀后感
今天,我在課堂上學了唐代孟郊的一首詩,名叫『游子吟』。學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作者母親辛勞地為兒子縫衣服的情景常出現在我的眼前。
這首詩描述了:一位慈母手中拿著針線正在為準備出門的兒子縫衣服。她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就把衣服的針腳縫得密密的,使它更結實,更耐穿。
讀完這首詩以后,我開始體會到母愛的偉大。母親以前怎樣對我好,怎樣愛護我的事情漸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我想到:母親平常經常為一點小事就罵我。在以前,我簡直就是恨透我母親了,覺得她一點都不愛我。但是現在我終于體會到母親平常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我著想。其實平時母親不是在罵我,而是在教育我,讓我辨清是非黑白。但是我卻不領情,有時還會頂嘴。而母親從兩年前就開始自己孤單一人去深圳找工作。她賺了一點錢以后,就回來廣州為我報學習班,讓我學習更多的知識。然后又回深圳賺錢。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中那慈祥的母親是那樣愛她的兒子,我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呢?我的母親不僅把整個地球送給了,讓我生活在這五彩的地球上,還為我獻出了自己的一切。我應該為我擁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自豪,感到幸福和快樂。
這首詩讓我難忘。因為這首詩讓我懂得了母愛的偉大!
7. 【老舍的作品的讀后感】
我是一只可愛的小貓,雪白的絨毛,像一團絨球兒,讓人看了就心生愛慕.當我還在貓狗出售園時,許多人都來搶購我,最后,我終于被大作家舒慶春買下來了.后來,我跟隨老舍先生來到北京.剛開始,老舍先生很疼我,我在他的稿紙上踩了臟腳印,他還說是“梅花”呢!可是,自從老舍先生從花市買回了許多花,我便被冷落了,老舍老生愛我,可更愛花!一到夏天,我就只好去房頂上玩,院子里全是花,根本沒有我玩的場地.有一次,我為了報復花兒,便去院子里在花枝上打秋千,誰叫它們奪去了老舍先生對我的寵愛.正玩得起勁,我忽然看見老舍先生怒氣沖沖地想我走來,糟糕,我一定要挨打了,我閉上眼睛,等待著暴風雨的來臨,誰料老生先生居然把我抱起來,親切地對我說:“小乖乖,你以后可不許這樣了哦,花兒會哭的.”哈哈,誰叫我這么活潑可愛,讓老舍先生不忍心打我呢?還有一次,下了暴雨,鄰居家的墻倒塌了,我想,這次可有好戲看了.果然不出我所料,菊秧被砸死了三百多棵,我高興得手舞足蹈,可老舍先生卻悲傷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頓時,我覺得自己太自私了,怎么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呢?從此以后,我再也不忌妒老舍先生對花好了,還跟老舍先生一起去感受花的喜怒哀樂.我終于明白了,老舍先生愛花,也愛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風行雅韻在宋詞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