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漫談詩詞的現代意義作文
我愛古詩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古詩詞浩如煙海,它流傳久遠,題材廣泛,語言精辟,內容豐富。
它是我國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所發出的光芒盡管穿越千年時空,卻越發的光彩奪目,必將繼續照耀今天和明天的文壇。我愛古詩詞是因為它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
它篇幅雖小,內言萬千,它詞匯豐富,語言精煉,它山水魚蟲,思想深邃。學習古詩詞我的語文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有了很大的躍升。
我愛古詩詞,它是我心中的最愛,是我心中的最美。我愛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愛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我愛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我更愛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古詩詞的篇幅很小,但是意義很深,這些詩人都是用短暫的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你也喜歡古詩詞,就多體會體會吧。
2. 學習唐代詩詞的當代性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通過課題研究,認識古代詩歌手法的內涵和內容,理解古代詩歌常用手法,欣賞古詩詩歌的手法美,從而熱愛中國古典文化、熱愛中國古典藝術,培養高尚的審美趣味。
課題研究的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古代詩歌的常用手法,構建藝術形式體系。
(2)能力目標:(A)學會系統、全面、整體地認識事物;
(B)學會發揮想像力,還原文本;
(C)學會記筆記。
(3)情感目標: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和古典藝術,培養高尚的審美趣味。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體系:
(A)表達方式(主要是抒情、描寫,還有敘事和議論);
(B)常用表現手法(對比襯托,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比興寄托等);
(C)常用修辭手法(比擬,對偶,用典,夸張,對比等)
(2)古代詩歌的審美習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含蓄、委曲等)
課題研究的方法:
(1)涵泳法:反復閱讀和體味;
(2)筆記法:通過眉批和旁批、知識遷移等方法,積累審美經驗;
課題研究的步驟:
(1)開題階段:
(A)明確課題名稱、研究方法、研究時限、研究動機和意義目的,做好開題動員;
(B)公布研究性課題可選方向;
(C)自主分組,確定課題研究方向。
(2)研究階段:
(A)例析詩歌;(B)自主積累:(C)階段小結。
(3)結題階段:
(A)結題動員;
(B)完成課題;
(C)成果展示。
3. 談談古典詩詞對當代人或當代社會意義和價值
古典詩詞的確是我中華文化中的明珠瑰寶,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值得每個詩歌愛好者研究和學習。
即使是外國文學家,也曾從中華古典詩詞中汲取過豐富營養。埃茲拉·龐德是意象派的鼻祖,開英美詩歌意象派風氣之先。
他青年時代就對中國古典詩詞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大為推崇,曾將陶淵明、李白、李清照等詩詞大家的作品譯成英文,在西方詩歌界頗有影響。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大膽吸收了中國古典詩詞賦、比、興的手法,從而極大地開拓了西方詩歌的創作領域。
我舉出這個例子想說的是,我們從古典詩詞中主要學習什么,是學內容還是學形式?是學平仄格律還是學構思立意及表現手法的運用?我認為現代詩歌愛好者應多借鑒和吸收古典詩詞中優秀的內核,而不是要每個詩人都必須寫好古典詩詞。當然對詩詞愛好者來說,你大可以深入學習。
寫得一手好的詩詞,并怡然其中,也是人生一大樂趣。 **古典詩詞功夫可謂一流,但他曾教育年輕人說:“沒必要,最好不要學寫古體”。
我引用這句話,并不是說我反對大家學寫古典詩詞,而是說我更提倡現代人寫現代詩,畢竟我們生活在現代語言環境中。 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白話文的基礎,也使詩人們完成了寫作方式的轉換和語境的轉變,古典詩詞淪為少數人的愛好是必然的,不可能復興到大眾化的地步。
我們沒有要求古代詩人寫出現代詩歌,也就無須嘲笑現代詩人寫不出古典詩詞。當代人寫的古典詩詞,有很多是一種模仿,帶著一點矯情和虛擬的味道。
看到落花必定愁苦,逢到分別必寫柳枝,較難寫出超越古人的新意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確是一些人的寫照。
對有的詩友的詩論,我勉強讀一半就不忍卒讀,那種食古不化的頑固心態讓人無法忍受,對古典詩詞的平仄格律的過分強調只能使詩歌失去內容上的魅力。你生活在現代語的規范中,無論你怎么努力怎么刻苦,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過古人。
有詩友拿古人的詩與用現代語翻譯出的白話詩進行比較,看誰更精煉?幾乎讓我當場酸掉兩顆好牙,這樣的比較沒有絲毫意義。 下面我也談談詩歌的音樂性和詩歌的創新問題。
最早的時候,古人寫詩是為了能唱,能邊唱邊舞,《詩經》、漢樂府、唐宋詩詞及元曲等都曾經可以配樂歌唱。這就要求詩詞中的字或者詞的音調能與音樂的節拍相諧,要求詩詞作者必須講究字詞的推敲,平仄的選用、句子的工整,并規定了較為嚴格的詞牌曲調。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中外各民族音樂的交流互通,詩與歌逐漸分離,也就是說詩詞與音樂逐漸相分離,但詩仍保留了一些音樂的節奏和音調等特征,辛棄疾和蘇軾就已適度沖破了格律的嚴格限制和束縛,寫出了不少傳誦千古的名篇。在現代社會,除了歌詞,詩歌與音樂已徹底分離,平仄格律的運用只不過能使詩讀起來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感,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但對詩歌本身的內容并無什么特別幫助。
再說了,從古代到今天,漢語的發聲和音調都發生了重大的流變,古典詩詞面臨的其實是一個兩難處境,生存還是滅亡?是每一個古典詩詞愛好者應該思考的重大課題。如果一味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古典詩詞創作之路必將越走越狹窄。
有人不但盲目地崇古,還偏執狂似的貶低現代詩歌。他衡量現代詩的標準是可笑的,就是看是否具有音樂感和是否押韻。
好像沒有這兩條,就不能算是詩歌。我們稱贊一首好的現代詩,固然因為它具有自然的,內斂的韻律或者節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它的氣質、它的內涵、它的意境、它的語言能夠深深打動讀者,能夠給讀者帶來閱讀時的高度享受,能夠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
反之,一首既押韻又符合格律的詩或詞,就能稱為好詩好詞嗎?阿Q即使穿得西裝革履,可是他開口閉口“媽媽的”,人家還是認得他是阿Q。詩詞中沒有打動人心的內在力量,再怎么符合格律也是白搭。
事實上即使是現代詩,也面臨著進一步改革和開拓的局面。有詩友為了反對創新,不知從哪里搬來了一大堆臭哄哄的垃圾詩歌(如果還能算作詩歌的話),說這些就是所謂創新搞出的玩藝兒,并由此對現代詩的創新大加撻伐。
我只能說,你是一葉障目或者坐井觀天,沒有創新,哪來進步?沒有語言的創新,恐怕我們還在“之乎在也”的說著遠古的詞兒,沒有服裝上的創新,恐怕我們還穿著長袍馬褂。有創新當然會有失誤,會付出代價,但不能因為一些失誤就全盤否定了創新。
洗碗的,經常將碗打碎,不洗碗的,卻什么事兒沒有,老板就惡狠狠扣下洗碗的當月安全獎,卻獎給不洗碗的一個大紅包,這公平嗎?今天我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東西,如腐敗,如黃賭毒,但我們不能否定改革的主流進步意義。還是回到原來的話題,那一大堆垃圾能代表所有創新的詩歌嗎?在創新的探索中,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這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我們對詩歌創新應該保持的原則。
其實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歌本無高低之分和優劣之別,各人有各人的愛好和鉆研方向,但是如果因為自己喜歡古典,就用古典詩詞的標準來對現代詩進行任意貶斥,用所謂格律、節奏、音樂性、韻腳等形式上的東西試圖束縛和嘲弄現代詩的寫作自由,那是不能接受的。只有相互尊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