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人物描寫包括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
肖像描寫指對人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容貌、服飾、姿態、氣派的描寫。
生動的肖像描寫可以做到“以形傳神”。
因為人物的外表體現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現著人物的內在思想活動。
肖像描寫在記敘文和小說里運用較多。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有這樣一段:“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
她的舊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手里還拿著一把。”這段文字描寫了小女孩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赤著腳”,其次是身上帶著許多火柴。
這段肖像描寫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點,也形象地反映了小女孩的悲慘境遇。
行動描寫指對人物行為動作的描寫,它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
比如《椿齡畫薔癡及局外》中的一段:“寶玉拿眼隨著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畫、一點、一勾的看了去,數一數,十八筆,自己又在手心里拿指頭按著他方才下筆的規矩寫了,猜是個什么字,寫成一想,原來就是薔薇花的‘薔’字。
……”這段文字描寫了寶玉偷看椿齡畫“薔”的經過,文筆之細膩,令人感嘆。
用寶玉的一系列模仿畫字的動作,表現了寶玉對于女孩兒的關心與憐愛,更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
語言描寫指對人物語言的描寫。
俗話說,言為心聲。
人物語言是其思想的直接體現,所以語言描寫也是表現人物的重要手段。
比如孫犁的《荷花淀》有一段精彩的人物對話:
“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
……”水生的女人說。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們快去快回來。”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
這是很著名的一段對話,出自于《荷花淀》里幾位婦女之口。
他們的丈夫離開了家,準備去前線,她們的內心都想見自己的丈夫,但是,迫于社會環境和當時人們的思想局限,不敢大膽表露自己的心聲,每個人都不直接說是自己想見丈夫,而是找出其他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借口,為自己遮掩。
這五句話真切地反映了五位婦女的思想活動和內心世界,也從側面反映了她們的聰明可愛,而且每一句話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
這段語言描寫對表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描寫指對人物的思想活動的描寫,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只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描寫也要注意描寫角度,在第一人稱及全知敘事的情況下才可以有心理描寫,第二人稱及第三人稱都不能有心理描寫。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心理描寫:“她又擦了一根。
火柴燃起來了,發出亮光來了。
亮光落在墻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
桌上鋪著雪白的白布,擺著精致的盤子和碗,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著香氣。”這是一種幻覺,也是一種心理活動。
這種幻覺正是小女孩的心愿。
這是一篇小說,用的是全知敘事。
如果在寫作的過程中碰到是第一人稱,但是文中又有第二個人物時,就不能以“我”的口氣去寫第二個人物的心理活動,只能寫“我”的心理活動。
下面談談環境景物描寫。
環境景物描寫又分自然景物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環境景物描寫主要有烘托人物、渲染氣氛、傳達感情等作用。
比如老舍寫的《林海》中有一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
的確是林海。
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夠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寫,主要展示了林海之綠。
這段描寫在渲染氣氛的同時,也傳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
在運用環境景物描寫時,要注意它與文中人物或事件的關系,不要為描寫而描寫,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所謂社會環境描寫包括時代風貌、民俗風情、城鄉建筑、住所陳設等。
比如《少年閏土》(魯訊小說《故鄉》的節選)中有這樣一段:“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這一段就屬于民風民俗的社會環境描寫。
這段描寫作用是很大的,因為只有在準備這種盛大的祭祀活動時,人手不夠,才會叫閏土來幫忙。
這段民俗的描寫成了少年閏土出場的緣由。
我們可以看出,這段社會環境的描寫,目的非常明確。
人物描寫與環境景物描寫的關系。
從文章總體上說,人物描寫、環境景物描寫都要服從主題的需要。
在這個大前提下,如果是寫人的文章,環境景物描寫當然應該服從于人物描寫的需要,環境景物描寫應該是為人物描寫起一種烘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少年閏土》中的民風民俗的描寫;如果文章本身就是以寫環境景物為主,當然環境景物是主角,像前面提到的《林海》。
當兩種描寫同時存在的時候,人物描寫與環境景物描寫就都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映襯的。
全景式和特定式場面描寫,都屬于場面描寫。
所謂全景式場面描寫就是把有關場景的各個方面都做出清楚的交代,對于人物的活動則采取略寫的方法,做總的描寫。
這種全景式場面描寫,一般在描寫重大事件時運用的頻率比較高。
比如《開國大典》中的一段描寫:“會場在天安門廣場。
廣場成丁字形。
丁字形一橫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著五座白石橋;再北面是城墻,城墻中央高高聳起天安門的城樓。
丁字形的一豎向南直伸到中華門。
在一橫一豎相交點南面的場中,挺立著一根22米高的電動旗桿。”這是一段典型的全景式場面描寫,對開國大典的會場做出了宏觀的描述,就像是電影中的全景鏡頭。
所謂特定式場面描寫就是在總體的場面描寫中,著重寫一個人物或一個物件,其他人或物都是陪襯。
比如《開國大典》中倒數第二段:
閱兵式完畢,已經是傍晚的時候。
天安門廣場上燈籠火把全都點起來,一萬支禮花陸續射入天空。
天上是五顏六色的火花結成彩,地上是萬萬千千的燈火一片紅。
群眾游行就在這時候開始,游行隊伍分東西兩個方向出發。
他們擎著燈,舞著火把,高呼“中國**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央人民政府萬歲!”他們一隊一隊按照次序走,走過正對天安門的白石橋前,就舉起燈籠火把,高聲歡呼“**萬歲!”“**萬歲!”**在城樓上主席臺前邊,向前探著身子,不斷地舉手向群眾招呼,不斷地高呼“人民萬歲!”“同志們萬歲!”
這段文字的前三行仍然是場面描寫,但它只是一個鋪墊,這段主要要寫的是游行。
這個場面描寫的主體場面是天上是禮花,地上是燈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又有一個具體的著重表現的場面,即游行。
這種特定式場面描寫要注意詳略的區別,一定要主次分明。
記敘文中的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刻劃與描繪。
既可以用來記人、記事,又可以用來寫景、狀物。
所以它在記敘文中應用比較頻繁。
細節描寫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要以小見大。
細節描寫所關照的對象很小,雖然看上去不起眼兒,但是卻能表現大的主題。
它是用最微小的事情來表現最豐富的內涵。
細節描寫的目的性很強,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就不能叫細節描寫,所謂的細節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比如《儒林外史》中第五回寫到一個嚴監生。
他在臨死前三天已經不能講話,但是他總是向人伸出兩個手指。
許多人都猜不出其中的意思。
最后還是他的妾猜到了他的想法。
對他說:“……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果不其然,燈草剛被挑掉,他就合上眼了。
這個細節把這個土財主的守財奴丑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像這樣的細節描寫,可以強化人物的性格特點,雖然寥寥數筆,但是事半功倍,給讀者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這是成功的細節描寫。
二是要典型。
所謂典型就是要選擇那些有較強表現力的細節,而不是那種一般化的、瑣碎的、平庸的內容。
為什么要強調典型呢?因為如果細節描寫不夠典型的話,這樣的內容就只能起相反的作用,會給人一種冗贅的感覺。
像上面提到的《儒林外史》的例子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
有兩莖燈草同時點著,嚴監生甚至都不能閉眼,苦苦熬了三天。
這把守財奴的本性刻劃得入木三分。
三是要真實。
細節描寫是為了表現人物、寫景狀物更生動、更富有表現力。
如果所寫的細節不真實的話,不但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反而還會給讀者留下不好的印象。
與其有這樣的細節還不如沒有。
白描和細描。
白描是從繪畫的術語中借用來的。
它原意指中國國畫的畫法之一,是指用墨線勾描的,素淡的,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的略施淡墨。
寫作理論借用來作為一種表現手法。
指使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和渲染,把形象鮮明、生動地勾勒出來的一種寫法。
白描的特點是風格質樸,不事渲染。
魯迅先生在《作文秘訣》里對白描有專門的解釋:“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第一段:
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
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
她從家里出來的時候還穿著一雙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
她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只怎么也找不著,另一只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
他說,將來他有孩子可以拿它當搖籃。
這段描寫沒有任何的修飾,描寫了小女孩的悲慘境遇。
文字雖然樸實無華,但卻把小女孩的無助與無奈、貧寒交迫的現狀真切而形象地勾勒出來了。
這是典型的白描。
白描的寫法運用得好,文章會呈現淡雅的風格。
相反,如果運用不好,文章會給人平淡無味的感覺。
總之,白描的運用要十分精練才好。
細描,也是從繪畫的術語中引進來的概念。
原指繪畫中的工筆。
細描也叫工筆描寫。
細描的特點是,描寫細膩、全面。
如巴金《日出》的一段:“果然,過了一會兒,那里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
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
到了最后,它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
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
它旁邊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作者用十分細膩的手法,一筆一筆描繪了日出的全過程,可謂精雕細琢。
細描的效果是,常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
運用細描要注意,凡做細描的對象一定是文章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直接關系到文章的核心的內容。
如果作者將文章中次要的材料做細描了,文章就會出現混亂,就會沖淡主題。
側面描寫,也叫烘托或襯托,指對描寫對象采取一種間接的表現手法,是從對其他事物、人物的描寫中來形容、渲染,以突出描寫對象的藝術手法。
簡單說就是不直截了當地描寫客觀事物,而是在描繪其它事物的過程中去襯托這個客觀事物,以次要襯主要。
就像宋代一位畫家說的那樣:“山欲高,盡出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
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段話形象而準確地表達了烘托的概念。
側面描寫有多種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語言(包括對話);可以從旁觀者的反映來側面描寫;還可以運用擬人手法來側面描寫。
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最后,寫了一段伯父家的女傭阿三的事情,并且引用了阿三的話:“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厲害,還三更半夜地寫文章。
有時候我聽著他一陣陣接連不斷地咳嗽,真替他難受。
他對自己的病一點也不在乎,倒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兒。”這段內容沒有直接寫伯父,而是通過伯父家的女傭來側面描寫伯父。
側面描寫雖然是以次要襯托主要,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十分真切的。
側面描寫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內容富于變化,另一方面也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是小說創作和記敘文寫作常用的方法。
參考資料:http://**staticpages/study/question/question_*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有沒有作文的精彩片段?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