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自培根隨筆之《論真理》
當上帝創造宇宙的那幾日中,他所創造的頭一件東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創造的末一件東西就是理智底光明;從那以后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畢而休息的期間內,他底作為全是以他底圣靈昭示世人。
最初他在物或渾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后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
到如今他還在往他的選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
有一派哲學在別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詩人為這派哲學增光不少。
這位詩人曾說:“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蕩是一件樂事;站在一座堡壘底窗前看下面的戰爭和它底種種經過最一件樂事;但是沒有一件樂事能與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里的空氣永遠是澄清而寧靜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錯誤、漂泊、迷霧和風雨相比擬的”;
只要看的人對這種光景永存惻隱而不要自滿,那末以上的話可算是說得好極了。
當然,一個人底心若能以仁愛為動機,以天意為歸宿,并且以真理為地軸而動轉,那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二、賞析:
這段話表達了培根對真理的崇敬之情。
他認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級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認知則是最高級的認知,可見他對真理的推崇。
在他看來,只要擁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顯得無比光明和快樂,就是人間的天堂。
應該敬佩這位先哲,這個追求真理的先驅者,是指引人們走向光明的英雄。
擴展資料:
一、作品主題:
《培根隨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見。
二、藝術特色:
培根的《論說隨筆文集》在凸顯人性追求的同時,所采用的構思手法也值得后世借鑒:
第一,培根立意的思想深邃,長于議論。
作者談論問題往往單刀直入,一語中的。
第二,作者在論述中非常善于旁征博引。
無論是歐洲古代的歷史典故,名人事跡,還是宗教經典《圣經》,作者都能隨心所欲,信手拈來,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讀。
第三,作者善于推論說理。
讀培根的文章,總是很習慣于順著作者的思路走,它讓你處處感到嚴密的思維,嚴謹的結構,精彩的議論,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
第四,精妙的語言。
在培根的論文中,語言無不充滿哲理,充滿形象的比喻,說理層層深人,精辟警策,句式整齊,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易誦易記,有詩一般的藝術效果。
第五,行文自然流暢。
由于是隨筆小品,作者下筆時當行則行,當止而止,文風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決無拖沓冗贅之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培根隨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培根隨筆》(語言動作心理人物環境描寫)摘抄加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