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
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長袍,頭發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
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見著位風塵撲仆仆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
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
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于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謚伯陽。
華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 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
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
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孔子拜師的孔子和老子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