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項羽這個人,中國人都不陌生.他一世英明,卻要落個臨江自刎的下場,難道真是上天讓他死嗎?跟他本人沒一點關系嗎? 有人說他是“婦人之仁”。
他在鴻門不但沒有殺了劉邦,反而招待其一起喝酒,在自己謀士的再三暗示下無動于衷,最終放走了劉邦。
以致后來被劉邦逼地無路可走。
但也有人說他是顯示出了他的“君人之度”。
認為:他在自己的地方殺人,不武;而暗殺劉邦在自己的營中,屬于謀殺,不是他的本性所為。
顯示出了他的“軍人之度”。
這兩種對項羽的說法,個有個的道理。
但我認為項羽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他很重視感情的:他對士兵猶如自己的兄弟一樣,哪個戰士受傷了,他回送藥送飲,問長問短,甚至會為死去的士兵流淚。
有人說這是他“婦人之仁”的特點,我卻不大贊賞這種說法。
不能把人的善良都繪聲繪色地說成這個人是“婦人”。
當他血戰沙場,潰敗秦軍,焚阿房宮的時候,他的“婦人之仁”還能找到嗎?這又說明了什么?只有一個觀點,就是項羽是上述兩種性格的綜合。
而他在別人眼中,除會拼、會殺、會哭、會被感動之外,還有什么?還有自信,成功的人都是有自信的。
失敗只有一個,那就是放棄自信心。
在那個年代,力量和謀略各占半壁江山,直到現在也如此,有時候謀略會大于力量,赤壁之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眼中,項羽一直都是個英雄,雖然他失敗了,但他在眾人的心中,永遠都是勝利的
武功蓋世,風云際會,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后即大落,大喜過后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碑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為悲情英雄.
項羽,字子羽,出生在一個世代將門的貴族家庭,他不愿讀書,不學習擊劍,更不愿學識字,只學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這為他能成為統帥,完成他滅秦的夙愿成了堅固的基礎.年僅二十四歲,擁有如此的雄心壯志,如此遠大的抱負,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的人往往不能成功.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共鳴.
他的叱咤風云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
秦二世二年,一個眼色,立刻拔劍殺死了殷通.混戰中,以一殺百.他的果斷,他的勇猛不得不使我震驚.“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為所為起大事”他出色的表現在司馬遷眼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這位光明磊落的千古義士令我顫動.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別姬的故事,無不體現到項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愛江山,自古英雄愛美人.項羽愛江山還是愛美人?我認為他既愛江山也愛美人.
愛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因為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時,不開個例會,但試問,面臨生死一別的邊緣,誰不珍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何況項羽身后這個如此乖巧的女子,難怪得到他歡心.這出于項羽的柔情,他的重情義.這位柔情似水的猛將令我佩服.
兩軍對戰,拼死一搏,“所當者破,所擊著服,未嘗敗北”這十二個字是在項羽本紀里,項羽對自己的評價.項羽的一往直前,視死如歸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會中發揚,那么會多好?地震當中如果官員也秉著這種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傷亡人員.這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滅秦功臣讓我感動.
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心,同甘共苦的精神,歷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現代人能顧及的?無良商販為了私欲,剝削員工的實例比比皆是,為什么就不能學習一下他的精神呢?
項羽的果斷,細膩,勇猛,感悟了我.讓我明白到時機是多么重要,情誼是多么的可貴,精神是多么可嘉.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鼠目寸光,殘暴不仁,妄自菲薄.
雖然項羽神勇無比,但卻在處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謹,對于項伯私訪張良,泄漏軍機,項羽卻沒有誅殺,導致往后與劉邦在求封漢中成了憂患之處.啊!為了所謂的信任而重用無能的親信,特別是在事業成敗個人生死的重大問題上重用無能的親信,是如此愚蠢的行為啊!
項羽在每次戰爭之后,必定屠城.活生生地把人埋了,人家都已經投降了,還要這樣涂炭生靈,難道這值得肯定嗎?這種濫殺無辜的行為難道知道贊揚嗎?
劉邦,一個市井之徒,能把一代將相項羽打敗,這似乎是出乎預料.但我覺得是在情理之中!項羽自伺高貴,能力超群,看不起劉邦,就是因為他的嫉恨上頭,才被劉邦看準了弱點,擊得他落花流水,才使賢才都歸心于漢.這使我悟出一個道理,要成為英雄一定要忍耐.做人也一樣,因為一時得暴躁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是如此的可恨!是如此的后悔!三思而后行啊!
項羽的濫用私情,殘暴,沖動,無一不警戒我,應該冷靜、客觀地面對每一件事,從多角度地去看每個問題,才能理性地作出選擇.
在一個盛行“勝者王侯敗者”的觀念,竟然還有一個失敗了的項羽受到如此的禮贊.他讓我嘆息,讓我感概,讓我傷感,讓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讓我揮之不去,詠之不足.他雖然像流星,在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評價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自選角度,寫一段評價項羽的文字,字數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