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求知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干。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
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
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求知太慢會弛惰,為裝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書本條條辦事會變成偏執的書呆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和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
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 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唯聰明者善于運用學問。
知識本身并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這是一門技藝。
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
不可專為挑剔辯駁去讀書,但也不可輕易相信書本。
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有的知識只須淺嘗,有的知識只要粗知。
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鉆研,仔細揣摩。
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后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
但這只限于質量粗劣的書。
否則一本好書將象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辯是非,作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因此,如果一個人還原做筆記,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
如果一個人只愿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銳利。
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飾他的無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為改善一樣。
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腎,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于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
同樣,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去出錯。
缺乏分析判斷力的人,他可以研習經院哲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繁瑣辯證。
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學,如此等等。
這種種頭腦上的缺陷,可可以通過求知來療治。
論愛情 舞臺上的愛情比生活中的愛情要美好得多。
因為在舞臺上,愛情只是喜劇和悲劇的素材,而在人生中,愛情卻常常招來不幸。
它有時象那位誘惑人的魔女,有時又象那位復仇的女神。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偉大的人物(無論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銘于人類記憶中的),沒有一個是因愛情而發狂的人。
因為偉大的事業抑制了這種軟弱的感情。
只有羅馬的安東尼和克勞底亞是例外。
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卻是嚴肅多謀的人。
這說明愛情不僅會占領開曠坦闊的胸懷,有時也能闖入壁壘森嚴的心靈----假如守御不嚴的話。
埃辟克拉斯間說過一句笨話:“人生不過是一座大戲臺。
”似乎本應努力追求高尚事業的人類,卻只應象玩偶般地逢場作戲。
雖然愛情的奴隸并不同于那班只顧吃喝的禽獸,但畢竟也只是眼目色相的奴隸,而上帝賜人以眼睛本來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過度的愛情追求,必然會降低人本身的價值。
例如,只有在愛情中,才總是需要那種浮夸諂媚的詞令。
而在其它場合,同樣的辭令只能招人恥笑。
古人有一句名言:“最大的奉承,人總是留給自己的。
”----只有對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
因為甚至最驕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輕自賤。
所以古人說得好:“就是神在愛情中也難保持聰明。
”情人的這種弱點不僅在外人眼中是明顯的,就是在被追求者的眼中也會很明顯----除非她(他)也在追求他(她)。
所以,愛情的代價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愛,就會得到一種深藏于心的輕蔑,這是一條永真的定律。
由此可見,人們應當十分警惕這種感情。
因為它不但會使人喪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喪失自己本身。
至于其他方面的損失,古詩人早就告訴我們,那追求海倫的人,是放棄了財富和智慧的。
當人心最軟弱的時候,愛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當人春風得意、忘乎所以和處境窘困孤獨凄零的時候,雖然后者未必能得到愛情。
人在這樣的時候,最急于跳入愛情的火焰中。
由此可見,“愛情”實在是“愚蠢”的兒子。
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愛,仍能約束它,使它不妨礙重大的事業。
因為愛情一旦干擾情緒,就會阻礙人堅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標。
我不懂是什么緣故,許多軍人更容易墮入情網,也許這正象他們嗜愛飲酒一樣,是因為危險的生活更需要歡樂的補償。
人心中可能普遍具有一種博愛傾向,若不集中于某個專一的對象身上,就必然施之于更廣泛的大眾,使他成為仁善的人,象有的僧侶那樣。
夫妻的愛,使人類繁衍。
朋友的愛,給人以幫助。
但那荒淫縱欲的愛,卻只會使人墮落毀滅啊! 論美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
同樣,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作為,他們過于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
但這話也不全對,因為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愛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細考究起來,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
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于直觀的。
這是一種奇妙的美。
曾經有兩位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滑稽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用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
其實象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本人喜歡。
美是不能制訂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有許多臉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
拉丁諺語說過:“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
”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
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有感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說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
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
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
這是一篇關于“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
“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
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
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
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將占據越高。
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
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
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
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
讀《培根隨筆集》有感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
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
這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
“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
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
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所以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
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
讀《培根隨筆》有感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于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后,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
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于“美”的經典之作。
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
“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于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
”不錯,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
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
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是在培根在多年內所創作的隨筆的精華結合,培根的許多篇目都是催人上進的,高屋建瓴的。
他在指導人們怎么讀書時,頗有見地地指出:“有些書可只讀其章節,有些書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則須通篇細讀,并認真領悟。
”他在指導人們讀什么書最受益時告誡人們:“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培根認為,讀書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連身體上的各種痛苦,都可以通過讀適當之書而令其開豁。
全書立意高遠,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種種經歷,不得不看。
~~~~~~~~~~~~~~~~~~~~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
在《培根隨筆集》這本書語言簡潔,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讓人受益匪淺,最適合我這種不喜歡讀長篇大論而又想得到多點東西的人看了。
雖然只是:“論”“說”“談”但是,我讀起來卻覺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為寫的都是人生的哲學。
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什么時候都可以讀這本書。
因為《培根隨筆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
即使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自己沒有錢,沒有權,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
因為厄運當中也蘊含著一份讓人亢奮的幸福啊!培根的話語既使人們開闊了眼界,也能使人們頓悟 我挑一篇來說吧!“談讀書”這篇講的是讀書有三個用處: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
又說了有些書可以前嘗輒止,有些可以囫圇吞棗,但是少量書則須細細品嘗,慢慢消化。
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精細,倫理使人莊重,邏輯推理使人善辯,正如古人所說的學皆成性!不僅如此,連心智的各種障礙都可以解開。
身體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調養運動。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要細細品嘗,慢慢消化的茶。
要讀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嘗到甜頭。
雖然這只是一本隨筆集!但是好比一本史書、詩、數學、物理、倫理、邏輯推理般讓你明智、靈透、精細、精細、莊重、善辯。
~~~~~~~~~~~~~~~~~~~~
《培根隨筆》讀后感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后頓覺收益非淺。
《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
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辟。
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復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為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但又不免猶豫,因為《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著爭議。
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
《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
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而廣為讀者所喜愛。
因而,我認為《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
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于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
因為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
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為,一定要善于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礦\'。
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
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第一,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
不僅要盡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盡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
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
\'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
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
第三,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
我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
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于在復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
許多學生念書時成績很好,但后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
關鍵在于面對新出現的復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機遇難得,然而不可以創造機遇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抓住機遇不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
其次,創造機遇要找那種適合自己,到機遇多的崗位和地方去。
據介紹,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崗位,一生中大概要換四次。
中國人恰好相反,慣性大,干一件事就想一輩子呆在這兒。
換工作崗位有什么好處呢?你不是一錘定終身,你可以多次換,找準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屬于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于自己機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
有好多年輕人,為了短期利益和行為做假,考試作弊、說假話,就是不誠信,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害了自己。
中國某個地方曾經一度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現有卻不然。
原因很簡單,也是缺乏誠信。
第四,要善于與人相處和交流。
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
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一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一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
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采眾家之長,那么你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一個非常好的素質。
最后,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
一旦工作出現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以上是我對《培根人生論》部分章節的一點膚淺認識,由于水平所限難免存在偏頗。
深望各方予以改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培根隨筆好句摘抄2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