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1951—),北京人。
初中畢業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插隊”。
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征。
發表于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
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
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么要來。
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并且怎么去”。
關于后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后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
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并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
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
這種對于“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敘述由于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于荒誕和宿命的抗爭。
《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史鐵生的故事會生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