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余秋雨散文集》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過一本書,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作一本書。
想必人們對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評論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舉不免有班門弄斧之嫌。
我沒有看過很多所謂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沒有這么高的品味。
然而對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評足論道,又不免太膚淺了。
終究還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誘惑,心靈的撩撥。
秋雨散文歷史的氣息很濃。
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陽關雪》等許許多多的篇章其中濃縮了歷史,濃縮了人生。
秋雨是年輕的,他能沖著王維的《渭城曲》而去尋訪陽關雪,僅僅是為了一個多年的夢,為了一份童真。
因而他又是灑脫的,試想在各種現代文明的煩擾下,又有誰有這么的一份閑情逸致呢。
誰心中無一個饒撩的夢想,但誰依然有這么的一份純真呢?我們對很多在年輕的心中是新奇的東西已見慣不怪了,甚至對于諸如搶劫、盜竊的現象也視而不見,不知道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說明我們已經失去了那份童真,我們的心已經老了。
秋雨是年輕的卻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
在秋雨的心中歷史雖然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更多的是給我們無窮的悔恨。
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這樣一種情緒。
人們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歸結為王道士。
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當時的那種所謂“官員”的官員的錯,一個國家都如此的了,又何況一個如此無助的人呢?王道士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
作為華夏子孫莫不對此感到悲憤的,卻很少人像秋雨那樣洞察更深層的原因。
對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歷史的心態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憤而能決無忘其所然。
秋雨應該對歷史有很深刻的了解。
有純真的童真,有老人的睿智,秋雨也不乏豐富的情感。
在《老師》一文中,為在自己老師面前大聲喧嘩卻能聽于勸阻的學生表示感激。
為昔日叫老師的綽號而悔疚。
文中有這么一段“許多非主課老師卻實在有點認不得了,這些非主課老師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趕來,靜靜地站在路旁,站在樓梯的拐角處,期盼往日的學生能認出他們。
我的目光與他們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們的期盼,便快步趕上去,一邊呼喊著“老師”,一邊試圖以最快的速度回憶起他們的姓氏。”由此可見秋雨心中更有著深厚的師生情誼,友情對秋雨來說也有重要的地位,如他寫道“日子一年年過去,連我們也漸漸老了。
三十人的班級,已有四個同學去世,每次追悼會,同學們哭得像家屬一樣傷心。”也正如他所寫的那樣“來一次世間,容易嗎?有一次相遇,容易嗎?叫一聲朋友,容易嗎?仍然是那句話——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讀秋雨散文,就如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更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個人情感.。
秋雨的心是年輕的,他的心又是遲暮的。
有著兒童的天真,有著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
因此他的人生應是美麗的。
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
更是由于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
他追尋的心中的“陽關雪”,他對對待敦煌文明隱沒的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于一個無力回天的王道士。
歷史的失落該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
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
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兒童的心情,方有正視歷史的勇氣.
《一千零一夜》讀后感
清爽的春風吹遍神州,這個時節捧著小說看,真的很愜意,于是,我津津有味地“啃”完了一本“大故事牽小故事,小故事連大故事”的《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世界各國人民熟知的阿拉伯經典文學作品。
是一個幻想故事世界,人們一看,便會在此盡情遨游,還會有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奇感!定會讓你在字里行間流連忘返! 我覺得這《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有好有不好,比如說《漁夫**爾的奇遇》就屬于不好,**爾是靠力量和運氣來獲得幸福的,但《阿拉丁的神燈》就是屬于好一類里的,因為阿拉丁靠的是一顆不氣餒、勇敢的一顆心來奪得幸福的。
我之所以喜歡阿拉丁這個人物,因為阿拉丁是一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窮小孩,一次偶然的機會, 在一個魔發師的引導下,他得到了一盞神燈。
在自己的努力下,他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覺得人不僅要靠運氣,還要靠自己的智慧,不然的話, 一旦失去了神燈,就沒辦法了。
阿拉丁的智慧表現在,他失去了神燈后,依然憑借自己的智慧殺死了魔發師,奪回了神燈.《阿拉丁神燈》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善良,樂于助人,面對困難,要機智應付,從容面對. 總之,這本書里的童話故事讓我領悟到:做人要誠實,不能占別人的便宜,應該自己努力爭取。
也明白了遇到問題時不要緊張,害怕,只要努力,任何困難都有解決的辦法。
我想:我們努力應該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讓我們的生命充滿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