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記敘、議論文體。
可以說明事理,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種現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篇幅一般不長。
跟現在的雜文大體相似。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這就是常說的“托物寓意”。
擴展資料:
古代常見文體:
1、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
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漸衰。
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2、贈序
文體名。
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
如韓愈《送石處士序》:“于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于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
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愛蓮說》的“說”字什么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