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句的新詩具有什么特點
“新詩”首先應是詩歌,相對古典詩詞而言,它不受嚴格的格律、格式的束縛,更為自由,用語白話化。
所以,新詩又有自由詩,白話詩的別稱。自由和白話化,是新詩的“新”字的全部含義。
是新詩與古典詩詞的分野所在。凡是用當下日常用語,包括還活在當下的某些文言詞語寫作的,突破了古典詩詞格律、格式束縛的詩歌,都屬于新詩的范疇。
它包括每句字數整齊,每段句數整齊的詩歌。也包括每句字數不一,每段句數不一的詩歌。
因既然是自由詩,就不能一面提倡自由,一面又規定只能這樣,不能那樣。弄得新詩的形式比古典詩詞還單調。
特別要指出的是,不押韻,不打標點,分行斷句不遵守現代漢語規范要求,這不是新詩的特點。而是非詩的特征。
宋詞的特點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于韻文的范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詞的特點在于它是長短句,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詞的形式有以下特點: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一般說,詞調并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什么是“長短句”
長短句是詞的形式特點之一。
詞和唐代近體詩在形式上最顯著的差別,就是它打破了舊有詩歌五、七言的基本句式而采用長短句,所以后來也就把長短句作為詞的別名。宋人詞集題為長短句的,有秦觀的《淮海居士長短句》、趙師俠的《坦庵長短句》等。
五、七言近體詩整齊劃一的詩句與參差變化的樂譜總不能完全相適應,而把長短句填入詞調完全是由于合樂的要求。句子的長短都須依照樂譜的節拍,有著一定的標準。
所以,詞和近體詩的不同主要還在于它作為歌詞,在于它和音樂結合的關系上,并非由于句式的異同。因此把詞稱為長短句,并不能標舉出其主要特性。
以前有人把詞的起源一直溯源到《詩經》,以為《詩經》里的詩句已有很多是用長短句的,這就是錯誤地把長短句看作是詞的全部特點的緣故。
宋詞是一種-宋詞有什么特點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
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
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節拍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
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視為詩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的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虜之后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后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過柳永和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盡管詞在語言上受到了文人詩作的影響,而典雅雕琢的風尚并沒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間風格。
而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于抒發感情,所以“詩言志,詞抒情”的這種說法還是具有一定根據的。 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委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 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
他把詞從娛賓助興的天地里解脫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有的主張62字以內為小令,以外稱“慢詞”,都未成定論。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段的詞學術語為“片”或“闋”。 “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
“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
詞雖分片,仍屬一首。故上、下片的關系,須有分有合,有斷有續,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異,而于過片(或換頭)處尤見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們看到宋代許多詞人創造出離合回旋、若往若還、前后映照的藝術妙境,在一首詞中增添了層次、深度和蕩漾波瀾。 詞的平仄諸韻分別具有聲情之美。
一般說來,平聲聲調長,不升不降,宜于慢聲吟唱,表達不盡的情意、盎然的韻味。仄也稱“側”,是不平之意。
詩詞中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聲調都是短的。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特別短促。
以欹側短促的仄聲押韻,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動不已。 不少詞調中平仄諸韻遞押,也就是長短聲調遞用、平調與升、降調或促調遞用,不僅聲調抑揚頓挫,激蕩而和諧,蘊蓄的感情也顯得更加豐富曲折。
詞有詞牌。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
詞發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
宋詞特點
宋詞起源于唐朝民間.叫"曲子詞".后文人改為抒情詩樣式,經五代漸成熟.還有詩余,樂府,琴趣的別稱.特點句式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一.詞分為三類:1.小令:58字以內;2.中調:59--90字;.3.長調:91字以上二.調分為四類:1.單調:不分段;2.雙調:分兩段;3.三疊:分三段;4.四疊:分四段.后兩種少用三.1詞牌與音樂結合成曲調名稱;2.詞牌與音樂脫離就成了填詞的格式.3.詞牌不是標題,與內容無必然聯系.4.押韻對135句不嚴,對246句較嚴.5.詞牌有800多種,常見的有100多種四.兩大階段:1.北宋<公元960--1127年>;2.南宋<1127--1279年>風貌不盡相同。
.。
宋詞的風格、特點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于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
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
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終于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現如今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擴展資料:
按長短規模分: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按音樂性質分:
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按拍節分:
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詞牌來源劃分:
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像菩薩。
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
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宋詞 (中國文學)
宋詞有什么特點
宋詞起源于唐朝民間.叫"曲子詞".后文人改為抒情詩樣式,經五代漸成熟.還有詩余,樂府,琴趣的別稱.特點句式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
一.詞分為三類:1.小令:58字以內;2.中調:59--90字;.3.長調:91字以上
二.調分為四類:1.單調:不分段;2.雙調:分兩段;3.三疊:分三段;4.四疊:分四段.后兩種少用
三.1詞牌與音樂結合成曲調名稱;2.詞牌與音樂脫離就成了填詞的格式.3.詞牌不是標題,與內容無必然聯系.4.押韻對135句不嚴,對246句較嚴.5.詞牌有800多種,常見的有100多種
四.兩大階段:1.北宋<;公元960--1127年>;2.南宋<1127--1279年>;風貌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