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的法則里,風味重于一切。
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
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轉化的靈感。
位于云南紅河地區的建水古城,古稱臨安。
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種文化的摻雜形成了特有的氛圍和格局。
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們單靠手指的合作,就構建起一條豆腐的流水線。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徑達到驚人的三米,幾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
中國人相信,水能滋養人的靈性和覺悟。
這一點就仿佛水對豆腐的塑造。
兩者間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共通。
姚貴文和王翠華圍繞著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
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夠去遠方的大湖釣魚,雖然他從來沒有釣過魚。
在這對夫婦眼里,每一顆豆腐都很珍貴。
它們能夠幫助自己供養子女,過幸福安穩的生活。
九月下旬,烏珠穆沁草原已經褪去了綠色。
孟克和家人抓緊時間,趕在嚴冬之前進行最后的出場放牧。
奶茶是早餐中永遠的主角。
磚茶、黃油、炒米,以及鮮奶是一鍋奶茶的重要內容。
奶豆腐是幾天前做的。
草原上的人離不開奶茶和奶豆腐。
無法靠蔬菜和水果來補充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可以從這里獲得。
一直向南,幾千公里外的云南,幾乎是同樣的情形。
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轉化這里的牛奶。
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風干,像是掛起了巨大的風鈴。
這種遠隔萬里的默契,或許要追溯到蒙古人開疆拓也的年代。
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時期的蒙古人遠征到云南。
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帶來了遙遠家鄉的奶食味道。
他們不會想到,這種轉化的手法一直被流傳下來,生機勃勃。
在蛋白質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夠抗衡肉類的植物性食材。
對于素食者來說,這相當完美。
中國古人稱贊豆腐有和德。
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貧,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順其自然”。
安徽南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溫潤的氣候促成了人們恬淡保守的氣質,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
方興玉是不會在濕熱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們很難控豆腐發酵的走向。
但是在其它的季節里,徽州溫潤的環境卻能引導微生物們走上發酵的正軌。
她希望與這有關的一切,自己的女兒都能夠學習和領悟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舌尖上的中國》關于豆腐的解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