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寫了這樣一篇微型小說:“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小說雖短,卻能使讀者心中產生無數問號。
人們往往都有好奇心,充滿探究欲。
作文時可以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以某個人物、事物,或某種現象、情景等,引起讀者關注,卻有意不立即告訴讀者結果,引起讀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讀者去尋求謎底。
這樣巧妙設置懸念能有效的增強文章的吸引力。
開頭設置懸念,可以是情節方面的,可以是感情方面的,也可以是人物方面的。
開頭設置懸念,能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激發人們去思考,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就這樣開頭:“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
”看似一句不起眼的話,卻能讓人思緒萬千:作者先前肯定是在散步,什么樣的奇景能讓他把腳步留住,什么樣的瑰麗能把他的心挽住,什么樣的仙境能讓他留下永久的驚嘆,讀者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
擬寫方法主要有:
1、設置問題,引出下文
用問題開頭,能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激發人們的興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2、巧用省略號。
(該省略就省略)
我們常常看電視劇或電影,往往為了情節的發展,劇中的某一個主人公快要死的時候,對著旁邊的人說兩話以后,沒有說完就斷氣了„„,這種手法在我們的寫作時同樣具有魅力。
且看,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吃酒,劈頭就遇到掌柜討帳,面兜里只有四個銅板,處境十分狼狽,卻又不能不開口,“這„„下次還清吧!”這句中一個間斷,就把說話人的狼狽處境和狀況活畫出來了。
隨后掌柜又逼問偷竊和斷腿的事,孔乙己窘到極點,也慌到極點,本想說:跌斷的。
可是不慣撒謊的讀書人孔乙己只說出了三個這的兩個這就結巴了,結果成了:跌斷,跌,跌„„。
這里運用省略號,創造出語言的情韻義,讓人讀后回味思索。
曹雪芹《紅樓夢》寫到:探春過來,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經涼了,連目光也都散了。
探春紫鵑正哭著叫人端水來給黛玉擦洗,„„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
這里黛玉臨終有滿腹話兒要說,但是體力不支,欲說又止,而且只在“你好”二字上,這后面有多么豐富的潛臺詞,讓人去品味。
3、進行倒敘(巧設懸念法)
倒敘開頭,目的是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關注,激發讀者的興趣,并同時增加文章的曲折,顯示文章的布局之美。
這種開頭技法在中考作文中的頻率很高。
但大多數同學的表達角度常以顯示文章結局的角度為主,這樣的形式出現得多了,就往往顯得比較單一。
其實,倒敘開頭的角度是很豐富的,如:
(1) 先擺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2) 先截取一個精彩的事件片段。
(3) 先交代一個起線索作用的物件。
(4) 先安排一個引發故事的場景。
(5) 先介紹與故事情節緊密相關的人物。
(6) 先顯示故事或人物的結局。
20美金的價值
【點撥鑒賞】:
五歲的兒子為什么要問爸爸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在得知爸爸一小時賺20美金后為什么要向爸爸借10美金?當爸爸給他10美金以后,兒子歡叫著從枕頭下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慢慢地數著,他想干什么?這一個又一個的懸念強烈的吸引著讀者。
爸爸以為兒子借錢是要去買玩具,發怒了;爸爸見兒子已經有錢還要借錢,生氣了。
爸爸不知道兒子借錢的真
實意圖,產生了一個又一個誤會。
直到結尾才揭開了謎底--“爸,我現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原來如此!文章產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
現代生活快節奏、高速度,人們緊緊張張忙忙碌碌,往往忽視了許多寶貴的東西。
“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五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所以兒子的言行便顯得合理;爸爸“很累并有點煩”,所以他對兒子“發怒”、“生氣”也可以理解;文章前后照應,結構緊密。
傳說“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一次應邀到一個富翁家給他母親的壽辰繪畫題詩。
他畫了一幅畫后,接著題詩,第一句便是“這個婆娘不是人”。
剛寫完,滿座皆驚,富翁也十分憤怒。
唐伯虎接著寫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
”這下四座賓客轉驚為喜,富翁也轉怒為樂。
唐伯虎又寫出第三句:“兒孫個個都是賊。
”這下大家又驚得發呆,富翁一家更是怒氣沖天,這時唐伯虎第四句脫筆而出:“偷得蟠桃獻母親。
”這時滿座賓客贊嘆不已,富翁也頓時對詩畫贊不絕口。
唐伯虎的詩懸念迭生,反差強烈,跌宕起伏,充滿了智慧和幽默。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設置懸念的方法寫一個作文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