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字詞句篇第六單元單元復習亭
【譯文】晉朝太元年間,有位武陵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一條溪流劃船前行,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內,里面沒有別的雜樹.地上芳草鮮嫩茂美,滿地落花.漁人見到這片景色很是驚異.于是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的發源處沒有了,只見那里有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似乎有光線(透出來).(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只能勉強通過一個人,再走幾十步,就突然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鍺暢通,雞鳴狗叫聲彼此都能聽到.這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無論)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他們)看到漁人,竟大為吃驚,問從哪里來.(漁人)詳細的回答了.就(有人)邀請(漁人)到他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款待.村中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向他)打聽消息.(他們)自稱祖先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位漁人一件件的給他們詳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嘆惋惜.其他人各自再請(漁人)到他們家去,都拿酒飯款待.(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開.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必對外面的人說起.”.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來路劃出去,一路上處處做上標記.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那條路.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德行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高興地打算前往,計劃還未實現,不久因病去世.后來就再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簡析】《桃花源記》寫于晉、宋交替之際,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接,民不聊生.作者虛構了一個漁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繪了_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由安樂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圖景,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要求擺脫殘酷剝削和貧困境遇的意愿.這樣的理想國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里固然僅是一個烏托邦,但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丑惡和黑暗,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態度;又像一座燈塔,激勵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藝術創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輝照徹中古時代,并成為后代作家的傳統題材,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章以漁人行蹤為序展開記敘,從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開頭結尾略寫,因為這些只作為引起和余韻,中間漁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見所霞是主體,就寫得很詳盡.有漁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風貌,他與桃花源中人的對話,桃花源中人對他們款待,他們的來歷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這樣寫,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詳略得宜.《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產物,人間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愿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特別是借助于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為之神往.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后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語言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一個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僅用了三百二十字,敘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二十二個極常殼的字眼,便勾畫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難忘懷.至于桃源風貌的描繪,人物活動,對答的記敘,也是著墨不多而內含豐富,令人味之不盡.“美好而淳樸”,這是桃花源和這篇散文給我們的共同印象.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遂 “遂”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徹底完成.如:“后遂無問津者”,可譯為“就”.二、表示動作行為準備達到的最后結局.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可譯為“竟然”、“終于”.三、表示動作行為在時間上和前一件事的接續關系.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可譯為“于是”、“就”. 交通 妻子本文“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錯相通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表示交通運輸的意義不同.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是妻子和兒女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表示男子的配偶的意義不同. 這種由兩個單音節的詞組成的短語,在文字形式上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完全相同,但意義卻差別很大.這樣的例子在本文還可以找出一些.翻譯時,要落實每個字的含義,以免造成誤解.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此人”是主語,“言”是謂語,“所聞”是謂語,“所是所字結構作賓語;“一一”。
三年級下冊字詞句篇第六單元單元復習亭
【譯文】晉朝太元年間,有位武陵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一條溪流劃船前行,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內,里面沒有別的雜樹.地上芳草鮮嫩茂美,滿地落花.漁人見到這片景色很是驚異.于是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的發源處沒有了,只見那里有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似乎有光線(透出來).(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只能勉強通過一個人,再走幾十步,就突然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鍺暢通,雞鳴狗叫聲彼此都能聽到.這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無論)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他們)看到漁人,竟大為吃驚,問從哪里來.(漁人)詳細的回答了.就(有人)邀請(漁人)到他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款待.村中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都來(向他)打聽消息.(他們)自稱祖先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位漁人一件件的給他們詳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嘆惋惜.其他人各自再請(漁人)到他們家去,都拿酒飯款待.(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開.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必對外面的人說起.”.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來路劃出去,一路上處處做上標記.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原先所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那條路.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德行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高興地打算前往,計劃還未實現,不久因病去世.后來就再沒有去探訪的人了. 【簡析】《桃花源記》寫于晉、宋交替之際,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接,民不聊生.作者虛構了一個漁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繪了_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由安樂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圖景,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要求擺脫殘酷剝削和貧困境遇的意愿.這樣的理想國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里固然僅是一個烏托邦,但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丑惡和黑暗,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態度;又像一座燈塔,激勵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藝術創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輝照徹中古時代,并成為后代作家的傳統題材,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章以漁人行蹤為序展開記敘,從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開頭結尾略寫,因為這些只作為引起和余韻,中間漁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見所霞是主體,就寫得很詳盡.有漁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風貌,他與桃花源中人的對話,桃花源中人對他們款待,他們的來歷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這樣寫,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詳略得宜.《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產物,人間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愿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特別是借助于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為之神往.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后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語言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一個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僅用了三百二十字,敘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二十二個極常殼的字眼,便勾畫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難忘懷.至于桃源風貌的描繪,人物活動,對答的記敘,也是著墨不多而內含豐富,令人味之不盡.“美好而淳樸”,這是桃花源和這篇散文給我們的共同印象.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遂 “遂”用作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表示動作行為的徹底完成.如:“后遂無問津者”,可譯為“就”.二、表示動作行為準備達到的最后結局.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可譯為“竟然”、“終于”.三、表示動作行為在時間上和前一件事的接續關系.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可譯為“于是”、“就”. 交通 妻子本文“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錯相通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表示交通運輸的意義不同.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是妻子和兒女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表示男子的配偶的意義不同. 這種由兩個單音節的詞組成的短語,在文字形式上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完全相同,但意義卻差別很大.這樣的例子在本文還可以找出一些.翻譯時,要落實每個字的含義,以免造成誤解.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此人”是主語,“言”是謂語,“所聞”是謂語,“所是所字結構作賓語;。
三年級下冊讀書筆記20篇好詞好句好段有哪些
1.只見遠處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圍還有幾十座小石峰。
仔細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孫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瞧瞧,孫悟空正領著它的孩子們向南天門殺去呢。
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蒼黑似鐵,莊嚴、肅穆。紅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藍色。
緊接著,霧靄泛起,乳白的紗把重山間隔起來,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筆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畫。過了一陣兒,霧又散了,那裸露的巖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紅,漸漸地又變成古銅色,與綠的樹、綠的田互為映襯,顯得分外壯美。
2. 希望源于失望,奮起始于憂患,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饑餓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緊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機感受的人一定進步快。 3.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
向前看,不要回頭,只要你勇于面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分數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向前看,還有一片明亮的天,不會使人感到彷徨。
4.柔和的陽光斜掛在蒼松翠柏不凋的枝葉上,顯得那么安靜肅穆,綠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腳步是那么輕起輕落,大家的心中卻是那么的激動與思緒波涌。 5.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時而平靜如鏡,時而浪花飛濺,時而巨浪沖天……人們在經受大風大浪的考驗之后,往往會變得更加堅強。
6.當你身臨暖風拂面,鳥語花香,青山綠水,良田萬頃的春景時,一定會陶醉其中;當你面對如金似銀,碩果累累的金秋季節時,一定會欣喜不已。你可曾想過,那盎然的春色卻是歷經嚴寒洗禮后的英姿,那金秋的美景卻是接受酷暑熔煉后的結晶. 7.倘若希望在金色的秋天收獲果實,那么在寒意侵人的早春,就該卷起褲腿,去不懈地拓荒、播種、耕耘,直到收獲的那一天。
8.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徑,坎坷不平,溝崖在側。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心裝模作樣!這是直率,不是軟弱,因為哭一場并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
山花爛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這是直率,不是驕傲,因為笑一次并不影響趕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小學三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作文總復習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第一單元 1我們的民族小學2金色的草地3爬天都峰4槐鄉的孩子◎語文園地一第二單元 5灰雀6小攝影師7奇怪的大石頭8*我不能失信◎語文園地二第三單元 9古詩兩首10風箏11秋天的雨12*聽聽,秋的聲音◎語文園地三 ※古詩兩首《夜書所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第四單元 13花鐘14蜜蜂15玩出了名堂16*找駱駝◎語文園地四第五單元。
語文教案:第一單元單元目標:1認識生字36個。練習寫偏旁是“三點水”的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本單元的5篇課文。背誦課文1篇,古詩2首。
熟記名言3句。3結合課文進行說話訓練4次。
單元語言實踐活動1次,指導學生搜集材料,朗誦交流,并制作小報,進行展覽。4本單元指導學生繼續學習預習課文: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詞句,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字典、詞典加以。
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1、春的消息教學目標1、在閱讀過程中認識5個生字“岡、蝴、蝶、耀、頰”。積累7個詞語“春裝、山岡、蝴蝶、雀躍、沉睡、照耀、面頰”。
2、按要求預習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能說文章說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適的方式理解詞語“盼望”、“愛憐”、“雀躍”的意思。3、體會春天來到時人們歡快的心情以及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繼續。西師大版三年級下語文教案第一單元1春的消息[8]2快樂的小燕子[2]3三月桃花水[5]4★ 一幅畫[1]5古詩兩首[1][3][1]◎積累與運用(一)[1] ※ 古詩兩首《惠崇<春江曉景>》、《清明》第二單元6綠手指[2]7蘋果里的星星[1]8點金術[2]9小藍裙的故事[2]10★ 花開了,就感激[3]◎積累與運用(二)[1] 第三單元。
第一單元1節日的大街[3]2南京長江長橋[12]3中國衛星飛太空[4]○草原上的鷹[4]□水打翻以后[2]◎練習1[1] 第二單元4曼谷的小象[19]5雞[1]6小方找舅舅[2]○你看,那兒就是我們村[1]□做不倒翁[4]◎練習2[0] 第三單元7翠鳥[40]8山里的孩子[5]9課間十分鐘[7]○請到我家來做客[1]□課外活動[1]◎練習3[1] 第四單元1。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教案(全冊)1燕子謝家灣小學學習目標:1.會認9個生字,會寫出14個生字。
能正確讀寫22個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描寫燕子和春天的語句,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培養熱愛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4.學習作者細致地觀察和一些表達方法,積累好詞佳句。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燕子的可愛。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備課資料全集第一單元色彩愛什么顏色教材分析<<愛什么顏色>>這首詩歌以簡練的語句,相同的結構段式勾勒了三副絢麗的色彩畫面,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第一幅畫面描繪了碧綠的禾苗,碧綠的小草,碧綠的夢.這是對自己農村生活的描述,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第二幅畫面描繪了火紅的朝陽,火紅的楓葉,火紅的隊旗。
這是作者對自己學。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教案上冊全集1、我們的民族小學1周1節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認識“壩、傣”等5個生字。
會寫“坪、壩”等12個字。2.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
3.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教學重難點:讀出對這所民族小學的喜愛之情。教學過程:舉行“民族風情”展示會1.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
湘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教案全集1.節日的大街2.南京長江大橋3.《中國衛星飛太空》。
..1.節日的大街教學目標:1、感受改革開放給我國城鎮帶來的繁榮景象和歡樂氣氛。2、學會本課15個生字,讀寫并理解19個新詞;初步學會給多義詞據詞定義的方法。
3、會用“興致勃勃”寫一句話,會用“有……有……還有……”寫話。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 滬教版(新課標)小學第6冊語文全冊教案第一單元1春的消息2啊,湯圓3春天的小雨滴滴滴古詩誦讀《晚春》《南園》4放風箏5荒蕪的花園6*小城三月綜合練習1第二單元7新年的禮物8小讀者9秋千上的歡笑10*班長的苦惱古詩誦讀《絕句四首(其三)》《江樓感舊》11一個美麗的故事12媽媽,我不是最弱小的綜合練習2第三單元13起死回生14田忌賽馬15完璧歸趙古詩誦讀《憶江南。
教學計劃一整體識字二整合課文三加強綜合活動四加強課外閱讀,以《三國演義》作為共讀內容。五情趣作文一課堂記實“品嘗語文書”,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品嘗”嗎?生:就是吃一吃,了解味道。
師:我們是不是要將語文書吃一吃呢?生笑生:我知道這里的品嘗是說的將課文的優點和缺點說一說。生:就是說說自己喜歡的課文。
師:你們理解的很好,你們希望品嘗些什么?生:我建議將課文。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三年級語文教案課題:1、放風箏教學目的:1、通過觀察圖畫,理解課文,了解孩子們是怎樣放風箏的,激發開展豐富多彩課外活動的興趣。
2、學習作者觀察的方法和怎樣按一定的順序把事情敘述清楚的。3、會本課生字新詞。
4、看圖,讀課文,把描寫圖畫內容的句子多讀幾遍。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二、范讀課文。
這篇課文有7個自然段,可。教學課題8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年級語文下冊字詞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