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長與陽關的關系
植物生長與陽光
太陽能是自然界中植物生產有機物質的唯一能源。太陽光的光譜成分、光照強度和日照長度,都會對植物生長發育產生各種影響。因此,在一切綠色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太陽輻射是首先必須考慮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氣象因子。
光合作用 植物的葉綠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分,而合成有機物質。但是,人們對這一事實的了解,卻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從前,人們認為植物體內所含的碳素,幾乎全部來自土壤。以為植物從土壤中不僅吸收水分,而且也吸收碳素和一切必需的營養物質。歐洲的植物學家范,海爾蒙脫最先進行試驗。他把經過仔細稱重的完全干燥的泥土,裝入一個大容器內,并在此容器內栽植一株重約2.25千克的柳樹。為了避免其它物質落入容器,他密封了容器中泥土的表面,以確保試驗的嚴密性。每天都澆入經過計量的水分。五年之后,柳樹生長重達74.5千克。這時他將容器內的泥土倒出風干后稱重,發現與五年前栽植這抹樹時的干燥土壤相比,幾乎沒有什么明顯的損失。盡管試驗是相當嚴密的,但他卻得出了錯誤結論:柳樹在五年內所增加的70多千克,只能是由于每天的加水而獲得的。
1772年,英國人普雷斯特別招生長著的植物,置于經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所污濁的空氣中,觀察到空氣恢復新鮮的現象。其后七年,荷蘭醫生英根豪斯發現,植物只有在陽光下才具有凈化污濁空氣的功能,并且施行這種功能者僅僅是植物體中的葉片和葉柄等綠色部分。
1782年,在前人的實驗基礎上,瑞士的一位牧師西尼比爾發現,當植物不斷放出氧氣的同時,顯然還伴隨著有二氧化碳的參與。英根豪斯1796年出版的著作中又提到,植物在太陽光下放出的氣體,是植物利用太陽光轉化二氧化碳的產物。之后,到1804年,法國人德紹舒爾根據植物體重增加,比其攝取的碳素重量要大的事實,發現除二氧化碳外,檢物物質的建造還必須有水。再往后,更為精細的研究指出,一些無機元素如氮、磷、鉀等,也參與了植物物質建造過程。
'經過這一系列的認識過程后,英根豪斯終于把植物體的合成,總結為一個十分有用的化學方程式,這就是我們現在已經很熟悉的光合作用公式。這個公式正確說明了光合作用反應的一般原理。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就是將太陽光能轉變為貯藏于有機物中的化學潛能的過程,從而供給人類,動物和其它異類生物食用。因此也可以說,太陽能既是自然界中植物生產有機物質的唯一能源,也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源泉。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植物在陽光下生長的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