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寫春夏秋冬四季句子
春:春天像早晨八九點的太陽,把人們照耀地神采奕奕 春天像和煦的微風,帶走身上的疲憊 春天像大地之母,萬物都在她懷里生長著 春天像圖畫,被各種風景渲染得亮麗迷人. 春天像未來的希望,激勵我們不斷前進.夏:夏天像七彩的圖畫,畫出明天的夢想 夏天像竹林中造化神秀的笛聲,清脆的響,時刻伴隨著我們擁有四季里最浪漫的初春夏天像宇宙間飄渺起伏的繁星,閃爍的光,瞬間伴隨著我們珍惜剎那間最閃耀的光輝秋:天是農民豐收的喜悅;秋天是瓜果飄逸的芳香;秋天是千里楓葉的火紅;秋天是竹籬間肥碩的瓜果。冬:1.冬之色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滿含著純凈。
2.冬之色為冷的銀,如凝雪,如寒霜,藏匿著天國之美。
3.冬之色為寒的白,如瑞雪,如冰塊,蘊含了萬物的蘇醒。
雖然寫的不是很好,但我還是希望可以幫到你!(*^__^*)
仿寫此句子【四季其中之一】
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規可循。
但我漸漸發現,我愛春勝過夏冬。 冬天過去了,春姑娘悄無聲息地到來了,她走到田野,田野中的積雪融化了,麥苗醒來了,它們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感謝春姑娘用溫暖的春風喚醒它們。
春笑了,笑得那樣迷人;那樣燦爛;那樣開心。春走到草地,向草兒招了招手,雪融化了,草兒直起了身子向春點了點頭,表示感謝,春又笑了,笑得那么頑皮,那么可愛。
春來到柳樹林中,對柳樹輕輕微笑,柳樹擺了擺了頭,恢復了婀娜多姿的姿態,柳樹笑了,春也笑了。春來到小溪邊,用手點了一下厚厚的冰,冰花開了,水流動了,小溪唱著歡快的歌向春致謝,之后歡樂的流向遠方,歌聲在天空中回蕩,那樣清脆、動聽。
春滿意地笑了。春來到了學校聽見同學們正在吟誦詩人穆旦的《春》,心里無比激動,不禁流下了眼淚,這便是春雨了。
雨不大,但是每一滴都是春對大家的感謝,她感謝萬物歡迎他的到來,她感謝萬物因他的到來而生機盎然,春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不一會兒停了,天邊出現了一道美麗的彩虹,這是春獻給萬物的禮品。春回到農田,老農感謝春天,勤奮耕作;春來到草地,草而用最優美的姿態迎春,向她致謝;春回到柳樹林,柳樹好像少女一般害了羞似的,不動聲色,只是柳條在空中隨風擺動,春會意了,點了點頭離開了;春來探望小溪,小溪高興的建起小小的水花,魚兒蝦兒不停地躍出水面,春十分感動。
三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春下班了,夏接替了春的任務…… 夏 夏,像一個調皮、淘氣的小孩兒。趁我們不注意,悄悄地溜到了人間。
夏,使太陽光失去了春天般的柔和,像一個火辣辣的大圓球,向世界發射出所有的光芒。烤紅了人們的臉蛋,曬干了地上的水珠…… 每個人都討厭夏,女士們穿著各種裙子,戴著形狀不一的墨鏡;男士們穿著薄襯衣……而賣冰棒的老爺爺可不這樣認為,他只顧自己吆喝,覺得天氣越熱越好。
因為,天氣越熱,他賣的冰棒也就越多。 最熱的時候,我們放暑假了,我們雖然穿著背心,赤著胳膊,可還是不敢和夏天的太陽比呀!只有清晨和夜晚太陽不在的時候,我們才敢露面。
晚上,夏可真夠朋友,送來了一陣陣涼爽的風。我們知道后,家家戶戶都在陽臺上放涼床,到涼床上去睡覺。
夏,請你不要匆匆過去,多給我們一點歡樂! 秋 深綠的幕布很快變成了金黃色,這預示著美麗的秋將出場了。幕布緩慢地拉開了。
美麗的秋,身著金黃色的衣衫,出現在舞臺中央。秋用細細的手一指,大地立即變得金黃一片。
秋從身邊拿出一只小口袋,變戲法似地取出一只只豐碩的果實,向臺下拋去。那只袋里像有無窮無盡的果實,拿也拿不盡,取也取不竭。
沉甸甸的果實飛向大地,墜滿金黃的枝頭,好一派碩果累累的金秋景色啊! 秋像一位滿含羞澀的少女,害羞地笑著,款款步下臺去. 冬 冬天來了!冬像一位愛干凈的小女孩兒,渾身雪白,連幕布也由金黃而變得雪白了。冬戴著雪白的絨帽,渾身穿著白色的絨衣褲,腳上著一雙白皮靴,就像一個可愛的白絨球一般。
她用胖胖的小手,指揮著雪花向大地飛舞,去清除那里的污垢。雪花們順從地聽從冬的指揮,舞動著美麗的六角形身體,飄落在大地上。
不一會兒,大地便白茫茫一片,成了白雪世界。 冬看著大地上的變化,高興地笑了,胖胖的小臉上出現兩個小小的酒窩。
她蹦著、跳著、拍著小手,如一個快活的小絨球,滾下臺去。 蕭索單調的冬季里,總是在盼望春天。
盼望她的草長鶯飛,絲絳拂堤,盼望她的千樹瓊花,碧波漣漪,盼望她的蘭馨蕙草,潤物如酥;盼望她的春色滿園,落紅如雨。 如今,春天即在眼前了,一伸手便可觸摸到她濕潤的發梢,感受到她溫暖的呼吸,可春天,到底是怎樣的呢? 春是悠然自得嗎?“春水碧于天,隔船聽雨眠。”
春水粼粼煙雨蒙蒙的江波之上,人兒悠哉游哉地在畫舫里聽雨而眠,雨也怡然,風也繾綣,是何等的愜意,而“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旗子落燈花”,又是何等的悠閑。 還是萬物復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小鴨子入水了,岸上桃花點點枝頭,春意盎然。“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小燕子回家了,呢喃著搭著新窩,鳥鳴山澗,春回大地,花也粲然,燕也欣然。 春是情意切切嗎?“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似是月光如水的夜里,獨對繡簾而作的清幽美夢,又似是十里春風揚州路上的,一片若許柔情。 還是不解風情?“花褪殘紅青杏小……多情總被無情惱。”
滿枝的海棠,你又怎舍得一夜之間將她變得綠肥紅瘦?“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一抹明媚的春光,竟無法留住這纖弱的美麗。片片落紅如蝶飛舞,萎地無聲,撿拾起飄零的花瓣,任憂傷滿懷。
春是離人眼中的一滴淚嗎?“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孑然孤客,長年漂泊,感傷春日又將過,有家歸未得,春衫破,無人補,傷心淚,滿衣服。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楊花三分春色,二分落于塵土,一分細隨流水,花已落盡,待凝眸,分明是離人清淚。
還故人是襟前的一枝花?“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春風定是知道了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故遲遲不舍把亭旁的柳枝。
語文請寫出有關四季的詩各一首
白居易四季詩詞賞析 春夏秋冬 四時景致盡現筆端 風花雪月 萬象更替皆是詩材 ——白居易四季詩歌賞析 楊柳枝詞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香山避暑二絕》其一 紗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涼風十八里,臥乘籃輿睡中歸。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珍月似弓。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作為唐代最多產的詩人,白居易一生寫了許多的詩歌來描寫自然景物,并時時刻刻陶醉于大自然隨處可見的多樣景致中,從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陶冶個人的藝術情趣。
下面以他描寫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幾首小詩為例,體會一下,大詩人是怎樣用一種藝術家的眼光來看待和欣賞大自然的。 我們先看《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楊柳枝是唐代教坊的曲名,歌詞的形式是七言絕句,此題專門是詠楊柳的。這首詩前兩句寫春風蕩漾時楊柳枝條的婀娜多姿,妖嬈可愛,后兩句是詠物抒懷,感慨唏噓。
一年之際在于春,在大好春光來臨之際,最先向世界宣布春姑娘的來臨的非柳樹莫屬,所以,大凡詩人詠春之作,總少不了柳樹的身影,而柳樹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那報春的枝條。第一句是特寫:“一樹春風千萬枝”,詩人只寫了一棵柳樹,不過是一棵樹長著千萬條柳枝的樹。
由于春風拂動的關系,由靜態的“一樹”搖身一變,成了“千萬枝”,這兩者在變換之間產生了一種奇妙的視覺效果,即雖然看上去原本只是一棵樹,但是樹上數不清的枝條卻被春風那雙無形的手一一掀動起來,迎風飄動,給人一種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感覺。第二句更加細致地對這棵柳樹上的枝條進行精心的描畫,春風不但拂動了柳枝,而且吹發了新芽,那滿樹千條的柳枝上,于是綻出了數不清的嫩葉,遠遠望去,一片嫩黃,而細長的柳枝早已不再像嚴冬時的那般僵直,而變得柔軟異常,隨著和煦的微風,時起時落,時高時低,在詩人眼里,簡直像絲絳般的嫵媚柔順。
如果我們嘗試著按照白居易的思路,暢想一下他所展示的景象,一棵尋常的柳樹,在春天的召喚下,煥發了勃勃的生機,萬千枝條上,吐露出嬌嫩的新芽,以它的金黃,以它的柔軟,向世人展示著生命的美好,歌唱著春天的到來,白居易不僅僅是在寫柳樹,而是在呼喚春天,歌唱生命,所以他能寫得這樣生機盎然,難怪《唐宋詩醇》要說此詩是“風致翩翩”了。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接下來沒有繼續春的禮贊,而是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為這株柳樹鳴起不平來了,“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永豐坊為唐代東都洛陽坊里名。
想不到的是,這樣一株充滿生命力的柳樹,卻長在一種荒涼冷落的環境中,“西角”,在西邊一個背陰的角落里,“荒園”,生在一個荒廢的庭院里,那么哪怕你再婀娜多姿,風情萬種,又能有誰來賞識,有誰來關注呢?白居易在詩中營造出這樣前后強烈的反差,其用意何在呢?是僅僅在為這株茂盛的柳樹因生不逢地,而在大好春光之中獨自寂寞,無人賞識而深深惋惜呢,還是借物言志,另有所指呢?這歷來引起過不少猜測與推理。 有人認為,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對柳樹的痛惜之情,實際上是一種對當時政治黑暗腐敗、人才被壓抑埋沒的深沉感慨;更有甚者,還有人以為,這是白居易在自己年老力衰時,為他身邊的那些豐華正茂的歌妓們有感而發的,據唐孟《本事詩》記載:“白尚書(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年既高邁,則小蠻方豐艷,因為楊柳之詞(即此篇《楊柳枝詞》)以托意。”不管怎么說,這首小詩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到底是為了政治還是為了身邊的紅顏而發,今天似乎也難下定論,但是,這首詩后來造成的影響,的確是作者本人當初自己也不曾想到的。
關于這首詩,當時的河南尹盧貞有一首和詩,并寫了題序:“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垂柳一株,柔條極茂,白尚書曾賦詩,傳入樂府,流遍京師。 近有詔旨,取兩枝植于禁苑。
乃知一顧增十倍之價,非虛言也。”白居易于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后寓居洛陽,直至會昌六年逝世。
而盧貞任河南尹在會昌四年,治所就在洛陽。所以,白居易寫這首詩大約在會昌三年到五年之間,當時他已經年過古稀了。
一首題詠柳樹的閑適之作,會驚動最高統治者,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從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唐代那種開放的社會環境,以及白居易本人在文壇上的巨大影響呢? 《香山避暑二絕》也是他晚年隱居洛陽時寫的詩,這里選的是第二首:“紗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涼風十八里,臥乘籃輿睡中歸。”
古人說得好,心靜自然涼,而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正是這種在酷暑中尋找清涼世界的意境。老年退休以后的白居易,厭倦了政治上的爾虞我詐,隱居在東都洛陽,醉于心清靜無為,全身遠害,已經再沒有什么政治風云可以讓他動心思了,他只是盡自己的能力行善,在會昌四年(公元844年)特意施散家財,開鑿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