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經典語錄
曾國藩經典語錄:
1、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解釋:世上沒有長久獲利的事情,要保持清醒,大家都去爭搶的你就不要去了,去了可能會使你陷入危機。
2、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解釋:意思是不要只看到別人的小缺點而去忽視他的優點,也不要因為一點小怨氣而忘記了他對你的大恩。
3、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夸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解釋:只會指責別人的缺點,而忽略自己的缺點或自我認為這并不是缺點,經常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長處,而去嫉妒別人擁有的長處。
4、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解釋:在面對利益時,不要只會一味的獨享,而不會分享,面對利益時,一定要權衡取舍之道。
5、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解釋:如果你想要辦一件大事,那么你要有深厚的閱歷和長遠的識見,并以你的才能作為輔助;只要是想成就大事的人,一半在于人的謀劃,另一半就要看天意,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就是這個道理。
擴展資料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主要成就
1、政治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對“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他認為,“吏治之壞,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
基于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
至于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己公,“漸求整頓,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
2、軍事
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系等方面。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內涵極豐,集顯過人之處。
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
3、學術
曾國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學,但對于程朱之學并未盲目崇拜,事實上,他對于宋明儒學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學實際上分為氣學、理學和心學三個學術派別。
4、文學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后世所贊。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革、發展,又選編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鄉派。
5、書法
曾國藩在書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為他歷史上的重大影響所掩蓋。曾國藩對于書法理論的闡述見其《日記》、《家書》及一此文章中。他首先對當時阮元拋出的南北書派論有獨到的認識,他既贊成又提出批評,主張南北兼而有之。
他對書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說。從乾道——陽剛美——著力——雄奇——大氣,從坤道——陰柔美——不著力——淡遠——韻勝,形成了他一個系統的書法理論觀。曾國藩一生勤勉于書法創作,走過了一條由泛而專,由繼承古典到創新時尚的曲折探索道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曾國藩 (晚清名臣)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葉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劉大櫆、姚鼐,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論的建立,是從方苞開始的.“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時間從康熙時一直綿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桐城派的“載道”思想和“義法”理論,適應了清朝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們在矯正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創始人方苞,繼承發展者雖眾,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為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晉芳、周永年便戲謂姚鼐說:“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從此學者轉相傳述,號桐城派,時在乾隆末年.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展,成為一個體系.“義法”一詞,始見于《史記·十二諸侯表序》.表序說“(孔子)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方苞取之以論文.他說:“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又書貨殖傳后》)所謂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法緯之說,是要求內容和形式相統一.又說:“法之變,蓋其義有不得不然者”(《書五代史安重誨傳后》),又認為形式決定于內容.從“義法”說出發,他主張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櫆著重發展了方苞關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性,并提出了“因聲求氣”說.他說:“作文本以明義理,適世用.而明義理,適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所謂“能事”,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氣”、“音節”問題.他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于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論文偶記》)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針對當時“言義理之過者,其辭蕪雜俚近,如語錄而不文;為考證之過者,至繁碎繳繞,而語不可了當”的弊病,強調“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以能兼者為貴”(《惜抱軒文集·述庵文鈔序》);另一方面,又發展“神氣”說,他說:“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辭類纂序》)他把眾多不同的文章風格,歸納為“陽剛”、“陰柔”兩大類,實際上他們多數人的創作,是偏于“陰柔”之美的,所以又以為“文之雄偉而勁直者,必貴于溫深而徐婉”(《海愚詩鈔序》).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在文風上,是選取素材,運用語言,只求簡明達意、條例清晰,不重羅列材料、堆砌辭藻,不用詩詞與駢句,力求“清真雅正”,頗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順通暢,尤其是一些記敘文,如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主要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姚鼐四人之外,還有方氏門人雷□、沈彤、王又樸、沈庭芳、王兆符、陳大受、李學裕,劉大櫆門人錢伯□、王灼、吳定、程晉芳等,姚鼐門人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等.追隨梅曾亮的還有朱琦、龍啟瑞、陳學受、吳嘉賓、鄧顯鶴、孫鼎臣、魯一同、邵懿辰等.道光咸豐年間,曾國藩鼓吹中興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諸老,氣清體潔”,“雄奇瑰瑋之境尚少”,欲兼以“漢賦之氣運之”(吳汝綸《與姚仲實》),承其源而稍異其流,別稱“湘鄉派”.桐城派的“載道”思想,適應清朝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義法”理論,也能為“制舉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長盛不衰.他們在矯正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方苞《書柳文后》)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編選《古文辭類纂》,流傳尤廣.。
誰知道桐城派的主張與發展
桐城派”是清代中葉最大的散文流派。
代表作家有方苞、劉大櫆、姚鼐,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論的建立,是從方苞開始的。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對于散文長做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其創始人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繼承并發展了他的理論,三人并稱為“桐城三祖”。
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當世,其散文理論的核心是“義法”。“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
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由此發出,他主張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
劉大櫆師事方苞,應發展了他的理論,提出“因聲求氣”說。他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
。神氣不可見,于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強調“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就是要以“詞章”為手段,以“考據”為憑借,來闡發儒家的“義理”。
他發展了劉的“神氣”說,認為:“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
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 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他們的許多散文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時間從康熙時一直綿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
桐城派的“載道”思想和“義法”理論,適應了清朝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們在矯正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創始人方苞,繼承發展者雖眾,但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
因為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晉芳、周永年便戲謂姚鼐說:“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從此學者轉相傳述,號桐城派,時在乾隆末年。 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展,成為一個體系。
“義法”一詞,始見于《史記·十二諸侯表序》。表序說“(孔子)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
方苞取之以論文。他說:“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
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又書貨殖傳后》)所謂言有物,指文章的內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的義經法緯之說,是要求內容和形式相統一。又說:“法之變,蓋其義有不得不然者”(《書五代史安重誨傳后》),又認為形式決定于內容。
從“義法”說出發,他主張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 劉大櫆著重發展了方苞關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性,并提出了“因聲求氣”說。
他說:“作文本以明義理,適世用。而明義理,適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
所謂“能事”,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氣”、“音節”問題。他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于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論文偶記》)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針對當時“言義理之過者,其辭蕪雜俚近,如語錄而不文;為考證之過者,至繁碎繳繞,而語不可了當”的弊病,強調“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以能兼者為貴”(《惜抱軒文集·述庵文鈔序》);另一方面,又發展“神氣”說,他說:“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
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辭類纂序》)他把眾多不同的文章風格,歸納為“陽剛”、“陰柔”兩大類,實際上他們多數人的創作,是偏于“陰柔”之美的,所以又以為“文之雄偉而勁直者,必貴于溫深而徐婉”(《海愚詩鈔序》)。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在文風上,是選取素材,運用語言,只求簡明達意、條例清晰,不重羅列材料、堆砌辭藻,不用詩詞與駢句,力求“清真雅正”,頗有特色。
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順通暢,尤其是一些記敘文,如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
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主要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姚鼐四人之外,還有方氏門人雷□、沈彤、王又樸、沈庭芳、王兆符、陳大受、李學裕,劉大櫆門人錢伯□、王灼、吳定、程晉芳等,姚鼐門人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等。
追隨梅曾亮的還有朱琦、龍啟瑞、陳學受、吳嘉賓、鄧顯鶴、孫鼎臣、魯一同、邵懿辰等。道光咸豐年間,曾國藩鼓吹中興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諸老,氣清體潔”,“雄奇瑰瑋之境尚少”,欲兼以“漢賦之氣運之”(吳汝綸《與姚仲實》),承其源而稍異其流,別稱“湘鄉派。
有沒有關于散文的句子
經典的句子來源:學生大讀書站 [ 2004-10-10 00:00:00 ] 作者:網友投稿 編輯:theseus 如果不相信自己具有將目標變為現實的能力,你就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愿望! 我會學著放棄你,是因為我太愛你.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人生在世,太多的時候容易受到傷害,關鍵是我們不能自己再傷害自己了!自悲、消極頹唐、傷感、憂傷、失望都是傷害自己! 原以為烈火能夠焚燒愛情,不料卻吐出絲來,把我裹在繭中! 往事如秋,結不出記憶之果。
當我獨守寒夜心灰意冷,你是否會在歲月的那頭,為我獨自斯守? 轉貼于 學生大讀書站 http://*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模糊而凄清的月色照著我們不愿前行的車輛,遲遲的向荒野里退縮,離別,怎么叫人相信?我想著了就要發瘋。這么多的絲,誰能割得斷? 愛做夢的人,都喜歡圓明園。
幾根殘垣斷柱,可以任你想象…… 不要責怪我的憂傷,那是因為有不想放棄的快樂 卑鄙是卑鄙著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著的墓志銘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粘身(適用于感情,事業,生活……,是我看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句話) 電影的臺詞: 動作片 “這個世界上我只相信兩個人,一個是我,另一個不是你!” 愛情片 “你這么愛他,他一定有很多優點咯?” “因為他愛我。” “是不是太少了?” “所以可貴。”
沒有見過星星的民族無論如何也不會有征服星空的夢想……(短篇科幻小說中的一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風格截然相反的詩句,更喜歡后面那句。)
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活著就是為了賦予他意義。 干一行愛一行,而不是愛一行干一行 此情可待長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卸了妝的女人是沒有企圖的女人;卸了妝的女人是被美麗拋棄的女人!(鄭智化歌詞) 因為愛你,我可以從天使變成惡魔,也因為愛你,我可以從惡魔變回天使! 你不能忘,只因你不想忘記。
你的總是你的,不是你的無論如何也不是你的 痛并快樂著 有人說,網絡是虛幻的,但有太多的真實;現實是真實的,但有太多的虛幻. 她最滿足的時候是她感到最饑餓之時。(莎士比亞名言) 別人笑我太瘋顛,我笑他人看不穿 當你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有人都在笑,只有你在哭;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哭,只有你在笑 前方是絕路,希望在轉角。
原始的文明是一種不穿衣服的單純,現在文明了卻有**了衣服還要再脫一層的趨勢! 事業是男人永生的主題! 信仰是一種盲目!崇拜是一種自卑!追星是一種糊涂! 齊家,治國,平天下 有多少人因為寂寞而錯愛一個人。有多少人因為錯愛而寂寞一生。
親情是這個世界上最不用質疑的東西,這輩子最值得堅持和守候的就是親情 無所謂; 有所求——我的格言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海角天涯,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讓智者知道,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讓仁者明白,你不能沒有的諒解; 生活就象被**,如果你無力反抗,那就放開來去享受吧! 我舉手向蒼穹,并非一定要摘取星月,而是追求這種向上的,永不臣服的姿態! 心里有,也便有了!——《周漁的火車》,心決定一切,不是嗎? 快樂是創造出來的,多一分隨和,少一分矜持,快樂就會在你身邊! 不抱有希望就無所謂失望! 有時候失去的往往是最寶貴的 而我們拼命守著的卻是毫不意義的 假如你不再在乎一個人的時候 他便不可能再傷害到你! 不是不相信友誼 而是不相信一切友誼! 如果你一直留意你的過去,你會錯過你的整個人生。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心愛的東西,不要放得離自己太近。 愛任何東西的方式,是要了解隨時會失去它。
小課題研究.文言文熟讀成誦
摸索出了一套能夠激發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1.學法激趣,2.信任激趣,3.導語激趣, 4.板書激趣,5.情景激趣,6.審美激趣,7.古為今用激趣,8.靈活多樣的教法激趣,9.活動激趣。
一、課題研究的主要背景
隨著社會文化的革新,以及時間的推移,文言文中相應的文化背景、歷史條件、社會形態等等都與學生生存的環境存在著巨大的時空距離,文言文語言表達形式、表現方式、詞法語法等方面與學生現實語言交際之間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隱藏在古代詩文中的微言大義,又增加了學生認知理解的難度,學生因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了一定的排斥、疏離、拒絕的心理。
其次,現在文言文教學存在兩大誤區。一種是像學古漢語文選似的一個字一個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文言文搞成古漢語當成或外語來教學。還有一種就是拿了篇文章來,文章還沒有看明白呢,就開始總結思想、分析形象。文言文閱讀應該能夠把一些東西讀通,讀得很順暢,學生自已去感受。無論讀文言文還是讀白話文,在做文學形象的鑒賞時,就提高語文能力來講,道理是一樣的。不能把文言文當成外語來學,文言文畢竟是不同時代的漢語。另外也不能把文言文當成白話文閱讀,因為畢竟它有語言障礙。所以教學文言文應該抓住一些跟主旨非常相關的東西,拿來做一些重點地解剖。尤其是閱讀詩詞,一定要從語言里出形象,不從語言里出形象,別人是沒法把握的。
再者,在初中階段,學生在課本里接觸到的文言也只有幾十篇,且內容比較簡短,學習要求也比較低,多數初中老師對古漢語語言現象與規律疏于歸納整理。這樣也導致學生進入高中后,對于內容與語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樣淺易的文言文,自然產生了畏懼心理。
鑒于此,如何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就成為文言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二、課題內容綜述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古代漢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古代漢語有口語和書面語之分。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先秦的口語為基礎,經過較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模仿它所寫的種類作品的語言,如諸子百家、《史記》、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實際應用的范例。簡言之,文言文,就是用文言語言寫成的文章作品。一般把“五四”時期定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分界限。
什么是興趣? 興趣是對于事物特殊的認識傾向,它是一種心理活動,當發展成為愛好時,就成為一個人的較長久而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影響著人們能力的發揮。興趣和愛好是積極性的來源,它是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事物發展規律的一種動力。是人們在學習、工作等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對某項事物的興趣,就能在行為中產生極大的積極性。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全新的實效性的文言文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主觀的傾向性,進而帶動對語言的“認讀”“釋義”和“解析”,使學生真正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又領悟到精髓思想,服務于寫作,有益于人生。
(二)理論依據
1、心理學指出:興趣是推動人們進行求知活動和學習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集中精力,積極愉快地從事某種活動。凡是符合自己的興趣的活動,都容易提高人的積極性。
2、心理學研究表明,語言學習過程中,當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語言本身(知識、規則)時焦慮程度偏高,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時,焦慮程度則明顯降低,學起來就比較輕松。
3、主體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學習、認識和發展的主體,一切教育的影響作為外部客體的東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活動才能內化為主體的素質。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法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指導者,學生是自我發展的自主參與者,是積極的探索者和創造者,師生之間是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關系。這種教學能讓學生逐步由以教師指導學的“他主學習”走向獨立自學為主的“自主學習”,最后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目的。
4、合作性原則:在課題研究中,必須改變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家校之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強調互相合作,相互促進。
5、新課程標準指出:“適度強化文言文的學習,目的是促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充實文化底蘊,提升文化品位。”
請簡要介紹一下桐城派
桐城派源流 初創時期 時間為清康熙、乾隆年間,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劉大櫆。
明代中葉以后,桐城學術興起,士人多結社講學,“能振筆為古文者,代有傳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錢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興,開桐城派先河。
方以智的《文章薪火》,推崇左(傳)、國(語)、莊(子)、司(馬遷)為文章嫡傳,反映了當時桐城學者的主要傾向。錢澄之“屏棄俗學八股文,專治經書古文”,文章“精潔”、“典雅”,“使讀者為之目明而心開”,為桐城派作了示范。
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過程的繼往開來者,他以時文和古文創作名重于世,并針對明末故作艱深、虛矯的文風,提出了“言有物”、“修辭立其誠”的見解,主張為文道法辭兼備,精氣神合一,實為桐城派義法理論的先驅。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入關后,為鞏固其封建統治地位,采取尊崇儒家理學的策略,以軟硬兩手迫使知識分子就范,宣揚“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系也”。
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給宣揚儒家道統的文學帶來了發展良機。桐城派創始人方苞及其古文流派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
方苞早在青年時代,就有以唐宋八家之文,載程、朱之道的志向。25歲時,他在京師與姜西溟、王昆繩論“行身祈向”時就曾說過“學行繼程朱之后,文章在韓歐之間”(王兆符《方望溪先生文集序》)。
以后,他在《讀史記八書》、《書史記十表后》中提出了“義法”主張。及至從《南山集》案中解脫后,“義法”說得到了進一步明確和完備,雍正十一年(1733),方苞任翰林院侍講學士,替和碩果親王編成《古文約選》,便為“義法”說提供了一部示范書。
在此書“序例”中,他闡述了道統與文統統一的問題,揭示了“助流政教之本志”。《古文約選》當即“刊授成均諸生”。
乾隆之初,又“詔頒各學官”,成為官方的古文教材。方苞所寫倡導“義法”的“序例”,也就具備了“欽頒”的權威性。
自此,“義法”之說,受到士林的普遍重視。方苞授徒數十年,弟子甚眾,他們在道學、經學、義理等方面各有側重,后多成為推動桐城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其中主要有縣人葉酉、張尹,寧化雷鋐,吳江沈彤,天津王又樸,仁和沈庭芳,大興王兆符,歙縣程崟等。
縣人劉大櫆長于古文,辭如歐蘇,文氣富麗,雖與方苞異趣,無師承關系,但他對方苞極為敬服,方亦對他的散文極推重。 劉大櫆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
他蹇于仕途,一生致力于教學和著述。在繼承方苞“義法”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神氣”說。
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縣吳定、程晉芳,常州錢魯斯等最為著名,在劉大櫆諸弟子中,姚鼐學宗方、劉,由歐王入左史,其文紆徐卓犖,風格雅潔醇正,為桐城古文正傳。錢魯斯、王灼又以師說誦于陽湖惲敬、武進張惠言。
惲、張遂棄考據、駢儷之學,從事古文寫作與研究。惲文廉悍,張文淵雅。
其徒有陽湖陸繼輅、董估成、董祜誠,武進董士錫、張琦,謝士元、湯春帆,無錫秦小峴,山陰楊紹文,錢塘戴熙等數十人,自成體系,世系“陽湖派”。其所傳均方、劉家法,實為桐城派初創期的別支 。
興盛時期 時間為乾隆年間至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代表人物是姚鼐。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人物。
乾隆四十二(1777),他在《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中,正式亮出了桐城派的旗號。在此文中,他引用吏部主事程晉芳、編修周永年所云:“為文者有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維盛清治邁逾前古千百,獨士能治古文者未廣。
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此文還闡述了方苞、劉大櫆以及姚鼐之間的理論繼承關系,揭示桐城古文形成派系的端緒。此后桐城派之名遂顯于世。
姚鼐初受業于古文家、伯父姚范,繼師事劉大櫆,充《四庫全書》館編修官。中年稱疾歸里,先后主講鐘山、梅花、紫陽、敬敷書院四十余年,傳授古文法,培養寫作人才。
姚鼐為文修潔雅醇,氣質較方苞恣肆,較劉大櫆嚴謹,涉獵漢、宋諸學,兼及考據、訓詁。為文提倡“考據、義理、辭章”兼備。
其所編《古文辭類纂》,世人稱為古文讀本最精賅之書。桐城派至姚鼐,文章風氣始遍及全國,形成所謂“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姚氏門下以上元梅曾亮、管同和桐城方東樹、姚瑩影響較大,世稱“姚門四杰”。其次桐城劉開、新城陳用光、婁縣姚椿、寶山毛岳生等亦在高足之列。
他們又轉相傳授,徒友日眾。方東樹在文壇上成就卓著,其弟子有桐城戴鈞衡、蘇敦元、方宗誠、陳澹然等;姚瑩長于經濟,其弟子有武進卜起元,合肥徐子岑等;陳用光弟子有壽陽祁春浦;姚椿弟子有平湖顧廣譽和吳江沈曰富、陳壽熊等。
此外,宜興吳德旋既師事姚鼐,又師承張惠言,得桐城、陽湖兩家之法,為文清曲澹雅,其弟子永福呂璜秉承師學,晚年回歸鄉里,倡導后進,開粵西古文之學,為世人所重,此為桐城派又一別支。 姚鼐卒后,其弟子梅曾亮聲譽最高,有繼主文壇之勢。
他主講京師,高徒云集:有廣西臨桂朱琦、龍啟瑞,平南彭昱堯;江西新城陳學受、陳溥,南豐吳嘉賓;湖南新化鄧顯鶴,湘陰郭嵩燾,善化孫鼎臣,湘潭歐陽勛,溆浦舒燾,江蘇金匱張端甫,武進楊彝珍,。
哪部文章總集代表了桐城派的散文觀點
是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選編的《古文辭類纂》,簡稱《類纂》。
全書七十五卷,所選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之作為主;其前選入戰國、秦漢的部分作品,其后選入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和劉大槲的作品,中間選入少數元結、李翱、張載、晁補之等人的作品。全書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十三類,文約七百篇。
卷首《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源流及其義例。清末王先謙曾編《續古文辭類纂》三十四卷,黎庶昌也編有《續古文辭類纂》二十八卷,選錄清中葉以后的散文,都是姚氏選本的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