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對南唐中主李璟評價
評價的原文:王國維《人間詞話》: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簡單分析:
1.本身的藝術成就相當高,既有名篇又有名句.
2.欣賞后主的純、真,不為世俗所累,在獨特的環境中,用優美的文字表達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3.對宋詞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開闊了眼界,使宋詞從市井小曲走向了雅俗共賞的局面,為宋詞的興起開拓了思路和新局面.
4.對其人的評價:成功的文學家,失敗的政治家.
攤破浣溪沙-鑒賞李璟《攤破浣溪沙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這首詞刻畫了了一個面對秋景觸景生情思念丈夫的婦女的藝術形象。
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精神空虛,表現了南唐國勢日衰的情勢。 詞的上片對景抒情。
起二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前句是果,后句是因,蓮花枯萎,蓮香銷盡,荷葉凋殘,一陣秋風帶著愁意在綠波中興起。
“香銷”二字用來表達蓮花的枯萎,即把蓮花曾有過盛開時的清香四溢的情景描繪出來,又把而今凋殘殆盡的慘狀寫出。“愁”字融情于景,有詞中人怨西風將“菡萏香銷翠葉殘”之意。
王國維《人間詞話》評論這兩句詞時曾說:“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 ” 王國維用的是屈原《離騷》中:“哀眾芳之蕪穢”,“恐美人之遲暮”的句子來評論這兩句詞的,因此詞中的“愁”應含有“哀”和“恐”之意。
殘荷敗葉、西風蕭瑟,怎能不使人感傷萬分呢!接下“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寫婦女觸景生情聯想到自己已經失去的美好時光,就像香荷翠葉一樣香銷葉殘憔悴了。
“不堪看”三字把目不忍睹這凄涼的秋景,以免引起觸景而傷感的心情淋漓盡致地抒寫出來。清陳延焯《白雨齋詞話》在評論這兩句詞時說:“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絕。
后主雖善言情,卒不能出其意也。”所言極是。
詞的下片寫詞中人思念丈夫之情。 換頭后以事寫情。
“細雨夢回雞塞遠”,寫夢境。在睡夢中到了極遠的邊塞去尋找戍邊的丈夫,醒來時只見細雨蒙蒙,卻不見夢中的人兒。
極寫思念丈夫之情深,失望之甚,“小樓吹徹玉笙寒”寫醒來時情景,寫思婦獨自在小樓上,手捧著玉笙盡情地吹著,直到吹完最后一曲時,玉笙因吹得過久而含潤了。 將思婦吹笙寄情的一往情深的心境及凄涼景象,形象地描述出來。
這兩句從塞外到小樓,從夢境到夢醒,雖寫閨怨之情,但意境開闊,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而王安石認為這兩句詞,在后主“一江春水向東流”句之上。最后兩句“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仍以事寫情,接前“夢回”寫人在床上,“倚闌干”指人從床上起來,走到樓頭,獨依闌干以消除郁悶,但見夜色朦朧,秋雨蒙蒙,想起戍邊遠在塞外的丈夫,無限離愁別恨頓時涌向心頭,不禁珠淚滾滾不絕。 極力抒寫悲恨之深。
結句語意含蓄,留有余韻。 這首詞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
詞中“菡萏”兩句、“細雨”兩句皆是名句,寫情細膩,情景融洽,不事雕琢,凄然欲絕。吳梅《詞學通論》稱:“此詞之佳,在于沉郁。”
此論頗是。
鑒賞李璟《攤破浣溪沙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①,西風愁 愛
南唐中主李璟《攤破溪浣沙》(一名《山花子》)兩首,一首詠春恨,另一首詠秋悲。
這首是其二,詠秋悲的詩。 開端“菡萏香銷翠葉殘”一句,所用的名詞及述語,便已經傳達出了一種深微的感受。
“菡萏”即“荷花”亦稱“蓮花”,后兩者較為淺近通俗,而“菡萏”則別有一種莊嚴珍貴之感。 “翠葉”即“荷葉”而“翠”字又傳達了一種情感上的珍美。
然后于“菡萏”之下,綴以“香銷”二字,又于“翠葉”之下,綴一“殘”字,則詩人雖未明白敘寫自己的任何感情,而其對如此珍貴芬芳生命的消逝摧傷的哀感,便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次句繼之用“西風愁起綠波間”,便是寫珍美的生命在充滿蕭瑟悲傷的環境中重現。
“西風”二字原已代表了秋季的蕭殺凄清,其下又接“愁起綠波間”,便造成多種不同的聯想和效果:一則就人而言,滿眼風波,使人想見其一片動蕩凄涼的景象;再則就花而言,“綠波”原為其托身之所在,而今則綠波風起,當然便更有一種驚心的悲感和惶懼,故曰“愁起”。 “愁起”者,既是愁隨風起,也是風起之堪愁。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韶華”一般指“春光”,伸引為青春歲月。這里的“韶光”后緊跟“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時節的憔悴,也是美好的人間年華容色的憔悴。
所以下面的“不堪看”,才有無限深重的悲慨。 此詞前半闋從“菡萏香銷”的眼前景物敘寫下來,層層引發,直寫到所有的景物時光與年華同此凋傷憔悴的下場,并與“韶光”“不堪看”做結,呼應了開端的“菡萏香銷”“西風愁起”的景色。
詞的下半闋, 過片兩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是對前闋的呼應。 前半闋景中雖也有人,但基本上卻是以景物之感發為主;下半闋則是寫已被景物所感發以后的人之情意。
“雞塞”者,雞鹿塞的簡稱,原句出自《漢書·匈奴傳下》:“又發邊郡士馬以千數,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因此后人多用“雞塞”以代指邊塞遠戍之地。
全句寄托著思婦之情,因而才有著“細雨夢回”的情意。 “小樓吹徹玉笙寒”中“小樓”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徹”之深情,方能體會到“細雨夢回”“小樓吹徹”之苦想與深悲。
這一種意境,一直到“多少淚珠何限恨”,方將前二句所渲染的悲苦之情以極為質直的敘述一瀉而出,正好像引滿的弓箭,一舉中的。然而一發之后,卻又戛然而止,把文筆一推,不復再作情語,而只以“倚欄干”三字做了結尾。
遂使得前一句之“淚”與“恨”也都更有了一種悠遠含蘊的余味。
求王國維先生對于李煜的評價
王國維先生對于李煜的評價:
①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②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③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④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⑤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⑥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擴展資料:
1、人物資料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生于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后一位國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
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2、人物評價
歷史上建都金陵的亡國之君,多遭到后世非議。三國吳后主孫皓,“一片降幡出石頭”,白棺素服,自縛出降;南朝梁武帝崇信佛,終起侯景之亂,被囚餓死于景陽樓;
陳朝后主陳叔寶,金陵城破時,同寵妃張麗華藏于胭脂井中,后被隋將吊出處死。這三位末代君王,亡國起因各不相同,但卻都亡于虎踞龍盤的金陵石頭城。李煜也是亡于金陵的末代君王,難免要遭到后世的斥責非議。
但是,李煜亡國的原因應該具體分析,就南唐國來講,其不亡是不可能的。理論上,當時整個中國的形勢和歷史發展趨勢要求南唐滅亡,北宋統一;
事實上,南唐國勢已敗,李煜即使有能力也無力回天,更何況國策早有失誤,在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經因國勢衰危而稱臣于宋,減制納貢了。宋朝滅南唐的形勢已定,李煜繼位,也只能采取消極守業的政策。
但是,盡管李煜時的南唐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其畢竟維持政權達15年之久,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終時時不忘故國,心系故土,從未心歸宋朝,終至客死他鄉。
史載,趙光義曾問南唐舊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個暗懦無能之輩嗎?”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無能無識之輩,何以能守國十余年?”
徐鉉在《吳王隴西公墓志銘》也寫到: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厭戰之心,雖孔明在世,也難保社稷;既已躬行仁義,雖亡國又有何愧!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