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可以說是魯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筆調最溫暖的一篇。
此文通過記敘“我”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幾件事,滿懷誠摯之情地刻畫了一位淳樸善良的農村婦女形象。
長媽媽雖然沒有文化,甚至有幾分粗俗,還好事,但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
通過對長媽媽形象的刻畫與兒時記憶的敘述,作者表達了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懷念和祝愿之情。
擴展資料
此文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
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此文最為獨特的藝術特色體現在處理肯定與否定這一對矛盾關系時。
首先,在整體構思上,長媽媽作為肯定和贊頌的人物,從“人氣”的角度被賦予了對比的意義。
所謂暗夜里的明珠,就是說,只有同那些“名人名教授”相比較,只有在“夜游的惡鳥”面前,長媽媽性格的光澤才顯得格外耀目,讀者才感到魯迅對她的肯定和贊頌具有分量,產生共鳴。
其次,就對長媽媽這個人物的描敘本身來看,魯迅并不因為對她的尊敬而“為賢者諱”,阿長的確有的缺點和毛病,魯迅又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他的態度。
另一方面,也沒有因為寫了缺點毛病而影響阿長的根本素質。
所謂“沙里淘金,很能說明魯迅描敘阿長的特點,“金”在“沙”里經作者一番淘洗,逐漸露出了她的本色。
該肯定的充分肯定了,該否定的恰如其分否定了,否定里包含著肯定,而整個肯定又與不著文字的否定互為表里。
這是此文最突出的一個藝術特色。
除此之外,在處理莊重與詼諧的關系上,也顯示了獨具的特點。
這里所說的莊諧屬于作品情調問題,不是指風格而言。
此文的情調,整體說來,是詼諧而有風趣的,但詼諧風越中又不失莊重,特別自關于購買《山海經》的描敘以后逐趨于莊重嚴肅。
使整篇文章由開始的外諧內莊極其自然地轉變成以莊重嚴肅作結。
這種情調,與“沙里淘金”而終于揚“沙”見“金”的人物措敘過程是完全和諧一致的,同回憶體的親切自然和情真意切也互映生輝,相得益彰
其它如結構剪裁上的巧妙照應,人物描寫上的生動形象,以及語言的凝煉、幽默,都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