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
一、利用多媒體理解詞語。
在低年級的一些課文中,有些詞語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的課件圖片演示,就能讓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低年級學生知識面窄,理解力差,課文中有些詞語單靠靜態的圖片也無法讓學生理解,因此在靜態圖片的基礎上,讓畫面化靜為動,演繹詞語的意思,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
那么,利用多媒體自身的優勢輔助教學,就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理解詞義的方法。在許多情況下,詞語的意思可以從上下文中揣摩出來。
一些新詞在出現時,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詞意,觸手可及,理解這些詞語時,就要教會學生邊讀邊思考。如《將相和》一文中“負荊請罪”前文有“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張冠李戴”一詞前有“……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那個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詞意,理解詞語。
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既是最常用的理解詞義的方法,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理解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能經常進行引導,不僅能使學生對詞義有確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養學生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能力。
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
學生每天都接觸生活這個大語文課堂。課上并不是空著腦子進入課堂的,他們也有一定的生活積累。
我們在鉆研教材時不難發現,課文中的詞語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學生經常接觸到的,只要聯系生活實際,意思就很容易理解。那么,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要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意識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借助學生生活經驗理解詞語這是一條很好教學途徑。
例如,在教學課文《小抄寫員》一課,有這樣一句話:“他(敘利奧)寫到一百六十張,算起來值兩角錢了,方才停手,把筆放在原處,熄了燈,躡手躡腳回到床上去睡。”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躡手躡腳”的行動?從而,使學生把自身的感受與詞語的意思聯系起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還可以引導學生用熟悉的、淺顯易懂的口語去解釋書面語言,用普通話去解釋方言。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比較辨析中理解詞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準確、傳神。
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比較、辨析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一句中的“才”則是表示時間短。
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句子的理解、對中心的把握上來。
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五、創設情境來理解詞語。
創設教學情境理解詞語,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為學生創設的那種恰如其分的情境,讓學生在去體驗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張揚他們的鮮明個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校周主任教學《傾斜的傘》一課時,她讓兩個學生到前面扮演作者和打著雨傘的爺爺,從而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傾斜的意思。
記得我在教學二年級的《最后一片樹葉》一文時,對“出神”這個詞語的處理方法: 師:文中“出神”一詞什么意思? 生:神情專注、因全神貫注于一事而顯得發呆。 師:那么,當一個人出神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呢?誰能學一學? 生:不會學、學不好。
師:沒關系,我們先來看一看最后一片樹葉是怎樣變成養料藏進樹媽媽身子里的,然后再理解出神。(播放視頻) 生:(紛紛舉手)剛才我們看視頻時很出神。
師:你們不僅理解出神的意思,還會用出神說話,真聰明! 可以看出,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加以體會,學生對詞語一定會有更真切、更準確的領會和理解。而由于學生正是在具體情境中理解了這些詞語,所以,在以后出現了同樣的情境時,學生自然能熟練而準確的加以運用的。
但創設情境讓學生理解詞語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講究科學,也并不是所有的詞語都適合創設情境,教學中要講究靈活性,它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實踐中繼續探索。 六、動作對比理解詞語。
比動作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
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捕魚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鉆、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
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象,比一比“鉆、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小學語文中年級段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
廬陽區教體局楊立新 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注點。
不同年級段的目標要求又是不一樣的。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中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高年級段語文教學對于詞語教學的要求,是“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并能在不同的學段達到不同程度理解詞語和不同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在研讀教材、確定教學點、選擇教學方法時切實要考慮的方面。
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理解詞語有哪些方法呢?一、表演、朗讀來理解詞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文中有很多四字詞語,如“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這些詞對于表現文章中的角色非常形象生動,理解了這些詞語便理解了文章中“雜草”的無理、霸道,同時對于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都具有“基礎和前奏”的作用。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詞,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演一演,當然演一演的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或者先是師生合作。
從表演時,說話的語氣、面部的表情、動作等方面來表現對于詞語的理解。在表演的同時,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不知不覺中也積累了詞語。
更甚的是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在新奇、快樂、體驗中學習了語文。
二、圖示、講解來理解詞語對于有些事物,由于時代的原因,學生無法從生活所見中提取,甚至在信息媒體中也不常見。最便捷的便是教師備課前做好準備。
比如同樣是《小稻秧脫險記》中的“噴霧器大夫”,對于農村的孩子,噴霧器的感官認知也許有了儲備,而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沒有見過,因此教師在學習中就可以將課前準備的圖片直接用多媒體出示并講解噴霧器的作用,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生回到文中更好地理解文中情節和內容。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孫中山破陋習》中,對于“纏足”的了解,如何讓學生明白在封建社會這種千年的習俗形成的做法,教師就可以將纏足后的小腳多媒體出示,并講述是用三、四米長的布條反復多層地將五個腳趾頭裹向腳底,痛疼無比,一段時間后腳還會紅腫發炎、潰爛。
這樣學生就很快明了纏足是如何的痛苦,纏足后的一雙腳是什么樣,從而明白纏足是怎樣的一種迫害婦女的“陋習”。不僅明白了“纏足”一詞,更是為理解下文打下了基礎。
三、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理解透徹而牢固。因而在語文學習中,很多詞語就可以誘發孩子生活體驗來理解詞語,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內涵。
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一文中,“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拼命向上飛。飛呀,飛呀,大樹看不見了,大山也變得矮小了。
小鷹急促地喘著氣,對老鷹說:‘現在……我總算……會飛吧?’”對于什么是“急促”和“喘著氣”兩個詞語,雖然不是本課重點理解的詞語,但是大概意思理解后是讀懂文章,讀好小鷹說話的關鍵點。于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感受,“孩子們,你們一口氣爬山六樓的時候,是什么樣的感覺?如果讓你說話你是怎么說的?”這時候,對于“急促地喘著氣說”,孩子立刻頓悟,繼而繪聲繪色的朗讀課文。
四、查字典、詞典來理解詞語習慣于字典、詞典的運用,來幫助閱讀理解是一個人一輩子受益的事情。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語文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的重要一項。
在語文教學中,有的詞語理解,只需要把這個詞中關鍵一個字的意思弄明白,整個詞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一文中,青蛙吸了口涼氣說:“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么上得去呢?”,理解“善跑”一詞,教師就提供了兩項選擇給孩子“1、善良,品質好;2、擅長于,能做好”孩子很快就分辨出“善跑”這個詞中的善是“擅長,做得很好的意思”?“善跑”就是跑得很快的意思了。
也許看起來二年級這樣的來選擇辨別有點早了,但是教師給予了孩子們善于使用工具書,明白了有的詞語把個別字的意思查清楚,就能理解整個詞的意思了。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引導和滲透嗎?五、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閱讀中,很多時候都是利用此方法來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
當然這種能力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指導學生理解,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寨溝》一文最后一段詞語“異獸珍禽”,就可以讓學生聯系上文說說異獸珍禽的意思,金絲猴、羚羊、大熊貓都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奇異而稀少的動物,從而準確理解“異獸珍禽”的意思。如何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需要在不斷地,日復一日,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形成,更需要在精讀文章時,教師適時的點撥。
比如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
蘇教版小學二年級到六年級語文閱讀要求和寫作要求,每個年級細劃分
你好,你問的問題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里可以找到,我給你復制過來了,望采納,祝好。
二、階段目標 第一學段(1~2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 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
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5.學會漢語拼音。
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
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 (二)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
4.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6.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7.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8.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9.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 10.喜愛圖書,愛護圖書。
(三)寫話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第二學段(3~4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
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
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美感。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
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三)習作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
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
小學二年級閱讀
一:要加強朗讀的訓練。
要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貫穿于各個學段之中。在課堂中,教師要注意訓練學生的朗讀,要把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作為訓練的重點,課上要舍得花時間,要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讀,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教師朗讀示范、領著學生讀等形式。最終要讓學生把語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是能讀出感情。下面我想就這位老師所執教的《四個太陽》為例談一談如何加強朗讀的訓練: 首先要讀正確。低年級的小朋友年齡小,對故事猶其感興趣。所以我覺得教學這類的課文,教師首先要創設一個故事情境:“你們知道太陽是什么顏色的嗎?有一個小朋友,他畫了四個太陽,它們是綠綠的太陽、紅紅的太陽、金黃色的太陽,還有一個彩色的太陽。(教師邊說可邊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示意)他想把這四個太陽分別送給春、夏、秋、冬。這是為什么呢?大家認真讀了課文,就會明白了。”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用形象的太陽公公出場,親切又簡單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形象性,使學生產生好奇感,為學習下文做鋪墊。接著可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就是小組相互讀課文,正音和教師的檢查。主要是檢查字音是否讀準,是否掉字和添字。 然后要讀流利。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我們應該這樣引導學生:課文里給小朋友們介紹了哪四種太陽呢?默讀課文,思考:“你最喜歡哪個太陽就找到相關的段落多讀幾遍。”這一次讀。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并互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直至把課文通順、流暢。在此基礎上還要讀出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對文章的理解。雖然是低年級,這一步必不可少,否則就會走入泛泛讀讀的誤區,但這一步不是分析課文,而是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用生動有趣的形式幫助學生去感悟語言。我覺得應該這樣引導學生讀課文:“課文讀通順了,現在能誰能說說你最喜歡哪個太陽嗎?老師這里有四個太陽,你能說說嗎?”可出示四個不同顏色的太陽。這樣,語言文字化作生動活潑的圖畫,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課文的語言在這樣的交際運用中內化成了學生自己的語言,能幫助學生真正讀懂課文。 最后要讀出感情。在讀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好課文,讀出感情,學生在前面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活動中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對課文有了自己的感悟,便能逐漸讀出感情并熟讀成誦。
二、要落實字詞的教學。
語文教學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認字學詞,積累語言。識字教學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的任務。識字教學相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方法,那么新課程標準規定的第一學段的識定量1600——1800個就只會成為一句空話。《四個太陽》這篇課文里有13個生字需要認識,有6個生字需要書寫。識字量很大,如果不采取一些方法的話,那么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節課中,這位老師也是想試圖通過游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漢字的積極性。但是她用的不夠,只是采用了一個“摘蘋果”的游戲來讓學生鞏固識字,學生在課堂根本就沒有其它識字和寫字的時間,如果按照這種教學方法,學生的識字是一定有問題的。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落實識字教學呢?這位老師布置預習漢字并檢查,這個環節是好的。這樣,學生就會養成自主識字并發現識記的方法。不過,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或者說是游戲讓學生進行識記鞏固。如:編兒歌、“開火車”、猜謎語等游戲是我們在課堂里常用到的。這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邊玩邊學,邊學邊記。識記效果會大一樣的。
三、要進行拓展練習。小組同學合作交流,說一說你最喜歡的太陽,說一說你最喜歡的季節。選一個最喜歡的季節畫下來。通過畫一畫,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他們既動腦又動手,增強了趣味性,鼓勵學生拓展思路,使學生對文章理解得更深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接著還可以抽時間展示小組作品,師生共同評議。這樣就運用了創造性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動腦思考,思維得到發展,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體現了語文探究的學習方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二年級語文字詞句閱讀理解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