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國演義好詞好句好段和讀后感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園三結義)2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評價曹操)3汝視我之劍不利否?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袁紹)4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曹操)5大丈夫愿臨陣斗死,豈可入墻而望活乎(袁紹)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劉備)7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夏侯敦)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曹操對劉備)9吾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禰衡)10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關羽)11吾弟張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關羽評張飛)1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13我乃燕人張翼德也! 誰敢與我決一死戰(張飛)14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周瑜)15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太史慈)16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評孫權)17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嚴顏)18吾手中寶刀卻不老!(黃忠)19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劉備評趙云)2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對劉禪)21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馬謖)2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2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4古者擇賢者而讓之25良禽擇木而犧,賢臣擇主而事.2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27萬事俱備,只欠東風28賠了夫人又折兵2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30令我永生難忘的還是姜維的一句話:人生如白駒過隙!。
二、跪求大家給我三國演義每回優美詞語和感受,格式:詞語.句子.感受.我
1.……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2.操謂松曰:“吾視天下鼠輩猶草芥耳.大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取,順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松曰:“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于潼關,奪船避箭于渭水:此皆無敵于天下也!”3.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茍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三國演義不僅是一本非常優秀的小說,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其文章敘事之嚴謹,之精練令人嘆服.其在整體上均采用古文起承轉和的模式,逐步加深,最終又回到文章初始的角度.而且在修辭的使用上也是如魚得水,尤其是對于鋪陳排比的使用,令得文章氣勢恢弘,讀罷,熱血沸騰…… 《三國演義》開篇詞解釋 這首詞,詞牌叫"臨江仙"為楊慎《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這首詞雖為《說秦漢》的"開場詞",但作者的視野并沒有局限在秦漢兩朝具體的史實上,而是高屋建瓴,從具體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經歷中概括出一些古代社會人們始終能產生共鳴的思想感情.最后兩句直揭"白發漁樵"并非胸無點墨的老翁,而是通曉古今、博學多識、知權達變的高士,他把古今多少英雄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成敗榮辱都化作可助酒興的談資;。
三、三國演義好詞好句好段和讀后感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
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后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么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S,否則也不會這么肉麻。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
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后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有人說《后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里,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
只不過這句話過于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云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里趙云并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么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云跟了自己這么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么說也不過份。
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
事實也驗證了他的準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夸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后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么說沒什么不可以。
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并在自己的詞里引用了這句話。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里面,這句話是最精辟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泄露了天機。
其實曹操也就是這么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后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
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我讀三國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于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里,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后,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里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里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云,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于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云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后,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
四、三國演義里的好詞好句好段,以及讀后感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后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云):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2、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合):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1、《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羽 】,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里 、華容道義釋 、過五關 、水淹 、敗走 。
2、《三國演義》中智者的化身當屬軍師【諸葛亮】 ,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書中記敘了有關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 空城計 、揮淚 等。 3、《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弟兄分別是雙股锏的【劉備】 ,使丈八蛇矛槍的【張飛】 和使青龍偃月刀的【關羽】 。
4、“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5、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或俗語:【望梅止渴】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6、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寫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
【草船借箭】,【舌戰群儒】 7、填人名,補足歇后語。 (1)(【 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 (2)(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3)(【徐 庶】)進曹營——一言不發(4)( 【周瑜】)打(【 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5)三個臭皮匠——頂個( 【諸葛亮 】) 我讀三國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于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里,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后,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里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里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云,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于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云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后,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
五、三國演義的好詞好句及感想
好詞:1.三顧茅廬 2.草船借箭 3.望梅止渴(曹操用的計策) 4.青梅煮酒 5.三分歸一 6.樂不思蜀 7.三足鼎立 8.妄自菲薄(見諸葛亮的出師表,演義中有引用) 9.過五關,斬六將 10.千里走單騎 11.白衣渡江 12.火燒赤壁 13.只欠東風 14.身在曹營心在漢 15.三英戰呂布 16.溫酒戰華雄 17.割發代首(曹操干的) 18.單刀赴會 19.水淹七軍 20.桃園結義 好句:1.既生瑜何生亮 2.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演義的開場白) 3.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告誡阿斗的話) 4.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演義中贊趙云的詩句) 5.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曹操) 如果好句詩句不行的話,不知道下面的啊行? 卻說玄德同行軍民十余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路過劉表之墓,玄 德率眾將拜于墓前,哭告曰:“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托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干。
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言甚悲切,軍民無不下淚。忽哨馬報說:“曹操大軍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趕來也。”
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余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
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百姓聞玄德此言,莫不傷感。
后人有詩贊之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玄德不忍相離,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辭曰:“不勞使君遠送,庶就此告別。”
玄德就馬上執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會卻在何日!”說罷,淚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別。
玄德立馬于林畔,看徐庶乘馬與從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將奈何?”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
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何故。
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上面是劉備哭時的一個情景描寫 望梅止渴: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為激勵士氣曹操說:“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
<<赤壁之戰>>但見:黃蓋用力一招,前船一齊發火.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時皆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赤壁大戰集天下雄豪,魏蜀吳三方較計,水陸空縱橫交錯.場面情景浩瀚壯闊,人物刻畫惟妙惟肖,其情其景至今猶歷歷在耳.其絕妙的時間人物地點的描繪安排足以冠絕古今. 這時,東吳也密切注視曹軍動向,孫權親率人馬駐守柴桑。為聯吳抗曹,諸葛亮前往柴桑游說孫權,舌戰群儒,曉以利害,終于促成了孫劉聯盟。
孫權令周瑜領兵抗曹。周瑜率兵往夏口,劉備移兵樊口,共拒曹操。
周瑜嫉恨諸葛亮才華不能為吳所用,先派諸葛瑾勸說諸葛亮事吳,不成,即起心暗害。諸葛亮以大局為重請魯肅勸告周瑜共同對付曹操,不要相互謀害。
周瑜在三江口初敗曹軍,曹操派蔣干勸周瑜投降。周瑜設下群英會款待這位舊友,大談東吳兵強糧足的情況,讓蔣干無法陳述勸降之意。
晚上,周瑜又邀蔣干入帳共寢,故意將假造的曹操水軍都督私通東吳的信件讓蔣干得知。蔣干中計,回去報告曹操,殺了深得水軍之妙的水軍都督蔡瑁和張允,除去了水路進攻的一大障礙。
隨即,周瑜又派龐統去曹營獻計,曹操誤納了龐統的連環計,將戰船以鐵鏈相連。這年冬天,吳蜀聯軍準備就緒,決定采用火攻之策。
而曹操則在戰船上置酒設樂,大會諸將,持朔賦詩。謀士們一再提醒防范吳軍火攻,曹操皆不以為意,以為東吳缺少火攻所必須的東南風。
然而,諸葛亮算準天時,準確預見了東南風的出現。伴隨大風刮起,詐降的黃蓋沖來火船,曹操被張遼救上小船,得以逃脫,此時軍營、戰船火焰騰空,曹軍大勢已去。
曹操急率人馬撤退,在奔往烏林的路上,被呂蒙追殺;在去合肥的路上又被太史慈、陸遜伏擊;在往彞陵逃命時,又先后被趙云、張飛沖殺,曹操被殺得膽戰心驚。待驚魂稍定之后,曹操望華容道逃奔,見此處并無伏兵,不禁大笑道:“人人都說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依我看來,到底是無能之輩。
如在此處埋伏軍隊我等就只好束手被擒了!”話未說完,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關羽跨赤兔馬,提青龍刀,攔住去路。曹操見是關羽,拱手告道:“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關羽聽了曹操哀告,又見曹軍將士驚驚惶惶,哭拜于地,越發心中不忍,于是勒馬回頭,令眾軍四面散開,放了曹操一條生路。
曹操敗歸許都,令曹仁駐守荊州。周瑜攻曹仁,被伏兵射中左肋。
劉備眾將則先后攻下南郡、襄陽、荊州,并招降了黃忠、魏延諸將。至此,劉備占據荊州。
六、三國演義好詞好句和讀后感怎么寫
《三國演義》讀后感:《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七、三國演義讀后感好詞好句
時間:2009年11月1日讀者:XXX書名:三國演義章節:120我的積累: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升扶桑;光武龍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咸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愿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后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
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臺前云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
八、【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格式優美語句或段落:.150字左右點評:.200字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國演義優美詞句和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