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一上學期詩詞賞析
《次北固山下》賞析 陳麗蓉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背景介紹: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人。
景云三年進士及第,開無初為滎陽主簿。參加過《群書四錄》的編校,后任洛陽尉,其后不知所終。
其詩當時很負盛名,曾往來于吳楚間。《全唐詩》錄存其詩十首,《次北固山下》是傳誦一時的名篇。
名句點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賞析:這首詩是作者旅途思鄉之作,主要寫詩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見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為北固山下壯美秀麗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鄉之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篇。
前三聯寫景,最后一聯抒情。開頭兩句先寫北固山的地勢,分為水路和陸路。
作者清晨在江岸邊遠眺所見景物: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蕩漾,小船疾駛而去。“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寫潮水漫無邊際漲,江面也變得寬闊了,風勢正順,船帆高懸,一輪旭日升起。
作者置身于青山綠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闊”寫出了漲潮時長江的氣勢,水面變得遼闊了。
“懸”反映了一帆風順,行船平穩。表現出詩人胸襟的開闊和心情的舒坦。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變化和江上春氣回轉的微妙特征,雖然是在臘月里,江南卻春意盎然,詩人先頓后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擬人化,顯得生動有趣,由此可見詩人煉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舊和新之間的互相依存生動地表達出來,反映出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也暗含著詩人對流年消逝的感傷。這兩句是膾炙人口的詩句。
末聯兩句由旅途景色引起鄉思,引出以歸雁捎書,表達了詩人羈旅愁懷、思念家鄉的深情。詩人很注意煉字煉句,“入舊年”、“生殘夜”等用字準確精練,生動細致地描寫了動人的景色。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文解釋】 沉埋在沙中折斷的戰草還沒有腐蝕,自己拿起來磨洗認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東風給周郎方便,銅臺中深鎖的就會是二喬。
【詞語解釋】 折戟:指殘破的戟(兵器)。 銷:銹蝕。
前朝:以前的年代。 周郎:吳國的年青將領周瑜。
銅雀:即銅雀臺。 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詩文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
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認為周瑜勝利于僥幸,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國家興亡的慨嘆。
有情有致。 浣溪沙 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并好象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
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
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
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并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
“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
“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來,蘇軾似乎并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并不太遠。
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并不在于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
由于災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煉而又不露痕跡。
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為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于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
二、初一上冊課外古詩十首賞析
【龜雖壽·步出夏門行】 曹操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是曹操的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的最后一章,寫作的時間是建安十二年(207)。東漢末年,居住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奴隸主貴族,乘中原一帶天下大亂之機,經常入塞擄掠漢民。
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以后,袁紹的兒子袁熙和袁尚等,投奔了烏桓。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安定東北邊境,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率軍征伐烏桓,結果取得了勝利。
這首詩是他凱旋歸來的時候寫的。全詩以昂揚慷慨為基調,抒發了曹操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豪壯之情。
《龜雖壽》共十四句,除最后兩句是入樂時加的,和全詩的內容沒有關系以外,其他十二句,每四句是一層,可以分成三層來理解。 第一層是開頭四句。
這四句的主要意思是說“人壽不長”。詩人為了表現這一意思,沒有采取直述的寫法,而是連用了神龜和騰蛇兩個比喻。
神龜,是龜的一種,古人常常用它來象征長壽,神龜盡管能長壽,但最后還是要死亡,所以詩中說“猶有竟時”。騰蛇,相傳是一種像龍一樣的神物,本領很大,騰蛇雖然能騰云駕霧,但到時候也免不了死亡,因此詩中說“終為土灰”。
詩人在這里特別標舉神龜和騰蛇,這是因為在迷信思想相當盛行的古代,神龜和騰蛇都被染上了濃厚的神學色彩,即使這樣,詩人也斷定它們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神龜和騰蛇尚且如此,至于其他物種,那就自然更不在話下了。
因此,詩人用神龜和騰蛇作比喻,不僅具有舉一反三、以重代輕的典型意義,同時也旗幟鮮明地否定了萬物不變、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學迷信思想。從修辭的角度來看,開頭這四句用的是借喻,只寫出了用作比喻的神龜和騰蛇,至于被比喻的內容,則完全略去了。
這樣處理,不僅語言精練,而且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使讀者會自然地聯想到,衰老和死亡也是人們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是如何對待衰老和死亡,不同的人常常有不同的表現。
有的及時行樂,虛度時光;有的慨嘆遲暮,消極悲觀。而曹操則表現了另外一種精神境界,這就是這首詩第二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老驥伏櫪”以下四句是第二層。這一層是全詩的中心。
在寫法上,這一層和第一層有些相似之處,也是運用了比喻,用伏在馬槽上的老驥還想馳騁千里,來比喻想建功立業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壯志不減。老驥,就是老千里馬。
在古代,千里馬在人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在征戰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曹操用老驥作比喻,飽含著對老驥的尊敬和愛戴,同時也是他自己幾十年戎馬俊倥傯的征戰生涯的象征。
在內容上,這一層上承第一層,一方面表現了曹操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已經到了暮年,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他進入暮年時的可貴的精神狀態。這一層一開始就寫“老驥伏櫪”,寫出了千里馬同神龜和騰蛇一樣,也不能違背自然法則,也是要老的。
千里馬是這樣,人何嘗不是如此。他寫《龜雖壽》時,已是53歲的年紀,照古人的說法,人“五十始衰”。
因此,曹操在這首詩中,承認自己是到了暮年。但是曹操的過人之處主要不在這里,而在于他面對暮年,在精神狀態上不服老,要保持一種生命不息、斗爭不止、奮發有為的精神境界。
這一點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有作為的人,總是珍惜年華,總是想依靠人的力量延長自己的生命,從而爭取有更多的時間來建功立業,曹操就是這樣一個人。
曹操的這種思想感情在《龜雖壽》的第三層有比較集中的表現。在曹操看來,“盈縮之期,不但在天”,也就是人的壽命的長短,與“天”有關系,但又不是完全由“天”來決定的。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人們能夠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是可以延年益壽的。在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的壽命與自然屬性有關系,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強調了在壽命問題上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這種樸素的、辯證的唯物精神,否定了長期流傳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迷信說法,這在當時來說,是相當進步的思想。 《龜雖壽》的中心是抒發了一種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精神。
這種精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和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的一個特點。這一特點曾經激勵過無數的仁人志士,在“治國平天下”的事業中,奮發有為,即使到了暮年,“猶冀有新功”。
《龜雖壽》表現的正是這種思想感情,因此自古迄今,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過故人莊 【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音詩是作者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寫。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語言樸實清新,意境鮮明,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
三、七年級上冊課后古詩賞析
1、《龜雖壽》 神龜雖然長壽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2、老朋友準備好了飯菜,邀請我到他樸實的田家作客。
村子外圍被一片綠樹環抱,而郊外則是蒼翠碧綠的小山包平斜著。
打開窗戶面對著的是打谷場和菜園,我們兩個端著酒杯邊喝酒邊談論莊稼的長勢。
等到重陽節的那一天,就再來這里邊欣賞菊花暢飲美酒。
你買一本《尖子生學案》或《中學生課堂全解》,上面都有的!
四、急求七年級上冊古詩及賞析(書后面)
龜雖壽 【譯文】 神龜雖然長壽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品評】 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詩,闡發了詩人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興會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詩中 “ 老驥伏櫪 ” 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全詩的韻調跌宕起伏,開頭四句娓娓說理, “ 猶有 “ 終為 ” 兩個詞組下得沉著。
而 “ 老驥 ” 以下四句,語氣轉為激昂,筆挾風雷,使這位 “ 時露霸氣 ” 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而最后數句則表現出一種深 沉委婉的風情,給人一種親切溫馨之感。
全詩跌宕起伏,又機理縝密,閃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發出奮進之情,振響著樂觀聲調.藝術風格樸實無華,格調高遠,慷慨激昂,顯示出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 人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與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這里可見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 【主旨】 抒發了詩人不甘衰、不信天命、奮斗不息的壯志豪情。 過故人莊 【大意】 老朋友準備好了飯菜,邀請我到他樸實的田家作客。
村子外圍被一片綠樹環抱,而郊外則是蒼翠碧綠的小山包平斜著。 打開窗戶面對著的是打谷場和菜園,我們兩個端著酒杯邊喝酒邊談論莊稼的長勢。
等到重陽節的那一天,就再來這里邊欣賞菊花暢飲美酒。 過故人莊① 孟浩然 "綠樹"兩句寫出了農村的優美風光,"開 軒"兩句寫出了農家的勞動生活。
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卻充滿了回歸自然的情趣。 故人具雞黍②,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③,青山郭④外斜。 開軒面場圃⑤,把酒⑥話桑麻⑦。
待到重陽日⑧,還來就菊花⑨。 【詩文賞析】 人稱“孟襄陽”之詩無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
此詩即可稱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詩用平淡之語寫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見親切。 青山綠樹、雞黍桑麻,好一派田園風光;場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間仙境,在這里,俗世名利、榮辱得失全如過眼煙云,飄然腦后。
老友相聚,待以雞黍之飯,普通簡單的事情卻被詩意地表現了出來,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間。 這音詩是作者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寫。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語言樸實清新,意境鮮明,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全詩清空如話,既不用典,也不生澀,讀起來令人想到純樸,自然而又真摯,一種古道熱腸的友情躍然詩上,傳誦不衰. 這首詩為什么能具有這樣的藝術感染力呢 仔細想來,是因為詩人以喜悅的感情,寫出了一個和平生活,美麗恬靜的農村情景,既無名山勝水,也無異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場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樸感情的農家朋友.當詩人被邀到農家做客的時候,于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樸素語言展開了饒有古風的場景.雞黍是農民款客最誠意的表現,通過雞黍的具體描寫,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環境,是綠樹繞村,青山遠襯,故人把酒敘舊,面對著窗外的場圃,娓娓談著桑麻的農事,充滿了喜悅的情緒.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誠,不僅以這次歡敘為難得,更約定客人來年重陽佳節再來做客,到那時籬菊已開,又另有一番賞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長于自然描寫,與王維齊名.從《過故人莊》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懷,感受到農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溫暖,因而能以樸質的語言抒發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寫的環境,令人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歸去來辭》中的一些情節,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藝術上的重復. 《過故人莊》能傳誦下來,藝術上是具有純樸的特點,語言上具有清新口語化的風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致.由此看來,好詩能去掉陳詞濫調,寫得自然,不涂飾,不堆砌,正如謝寫出"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一樣,于平淡之中見出功力. 題破山寺后禪院 【詩文解釋】 清晨,當我漫步走到這座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叢林。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那里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
山光明凈,鳥兒歡悅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萬物一片靜寂,只能聽到那悠悠敲鐘的回聲。
【詩文賞析】 清晨,太。
五、七年級上冊課后古詩賞析
1、《龜雖壽》 神龜雖然長壽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2、老朋友準備好了飯菜,邀請我到他樸實的田家作客。 村子外圍被一片綠樹環抱,而郊外則是蒼翠碧綠的小山包平斜著。
打開窗戶面對著的是打谷場和菜園,我們兩個端著酒杯邊喝酒邊談論莊稼的長勢。 等到重陽節的那一天,就再來這里邊欣賞菊花暢飲美酒。
你買一本《尖子生學案》或《中學生課堂全解》,上面都有的!。
六、七上語文古詩
詩:《觀滄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灣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龜雖壽》曹操 《過故人莊》孟浩然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隱 《泊秦淮》杜牧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 《觀書有感》朱熹 詞:《浣溪沙》晏殊 《如夢令》李清照 古文: 《童趣》沈復 《論語十則》儒家學說 《山市》蒲松齡 《世說新語》兩則 《寓言四則》兩則 文言文: 5。
童趣 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童趣 譯文 回想我童年的時候,能夠對著太陽張開眼睛,明察秋毫,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細細去觀察它的紋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聲音象雷鳴,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鶴在天空飛翔。心里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
我抬起頭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帳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煙噴出來,叫蚊子沖煙飛鳴,當作青云中的白鶴觀看,果然就象鶴唳云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我又常在土墻凹凸的地方,或是花臺小草叢雜的地方,蹲下身子,與花臺一般高,定神仔細觀察,以叢草作為樹林,以小蟲和螞蟻作為野獸,以泥土凸的作為山丘,凹的作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見到有兩個小蟲在草里斗,看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被它吞了進去。
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驅逐去別的院子 。
10。 論語十則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3。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5。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6。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10。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衛靈公》) 20。《山市》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
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
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
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
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
(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并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脊高高翹起,這才省悟到原來是(出現)“山市”了。
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墻,(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墻,連綿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
忽然刮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上與天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
一層一層地指著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
七、急求七年級上冊古詩及賞析(書后面)
龜雖壽 【譯文】 神龜雖然長壽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品評】 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詩,闡發了詩人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興會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詩中 “ 老驥伏櫪 ” 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全詩的韻調跌宕起伏,開頭四句娓娓說理, “ 猶有 “ 終為 ” 兩個詞組下得沉著。
而 “ 老驥 ” 以下四句,語氣轉為激昂,筆挾風雷,使這位 “ 時露霸氣 ” 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而最后數句則表現出一種深 沉委婉的風情,給人一種親切溫馨之感。
全詩跌宕起伏,又機理縝密,閃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發出奮進之情,振響著樂觀聲調.藝術風格樸實無華,格調高遠,慷慨激昂,顯示出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 人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與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這里可見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 【主旨】 抒發了詩人不甘衰、不信天命、奮斗不息的壯志豪情。 過故人莊 【大意】 老朋友準備好了飯菜,邀請我到他樸實的田家作客。
村子外圍被一片綠樹環抱,而郊外則是蒼翠碧綠的小山包平斜著。 打開窗戶面對著的是打谷場和菜園,我們兩個端著酒杯邊喝酒邊談論莊稼的長勢。
等到重陽節的那一天,就再來這里邊欣賞菊花暢飲美酒。 過故人莊① 孟浩然 "綠樹"兩句寫出了農村的優美風光,"開 軒"兩句寫出了農家的勞動生活。
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卻充滿了回歸自然的情趣。 故人具雞黍②,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③,青山郭④外斜。 開軒面場圃⑤,把酒⑥話桑麻⑦。
待到重陽日⑧,還來就菊花⑨。 【詩文賞析】 人稱“孟襄陽”之詩無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
此詩即可稱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詩用平淡之語寫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見親切。 青山綠樹、雞黍桑麻,好一派田園風光;場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間仙境,在這里,俗世名利、榮辱得失全如過眼煙云,飄然腦后。
老友相聚,待以雞黍之飯,普通簡單的事情卻被詩意地表現了出來,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間。 這音詩是作者隱居鹿門山時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寫。
一、二句從應邀寫起,“故人”說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五、六句寫山村生活情趣。面對場院菜圃,把酒談論莊稼,親切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結尾兩句以重陽節還來相聚寫出友情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語言樸實清新,意境鮮明,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全詩清空如話,既不用典,也不生澀,讀起來令人想到純樸,自然而又真摯,一種古道熱腸的友情躍然詩上,傳誦不衰. 這首詩為什么能具有這樣的藝術感染力呢 仔細想來,是因為詩人以喜悅的感情,寫出了一個和平生活,美麗恬靜的農村情景,既無名山勝水,也無異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場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樸感情的農家朋友.當詩人被邀到農家做客的時候,于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樸素語言展開了饒有古風的場景.雞黍是農民款客最誠意的表現,通過雞黍的具體描寫,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環境,是綠樹繞村,青山遠襯,故人把酒敘舊,面對著窗外的場圃,娓娓談著桑麻的農事,充滿了喜悅的情緒.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誠,不僅以這次歡敘為難得,更約定客人來年重陽佳節再來做客,到那時籬菊已開,又另有一番賞心的情趣了. 孟浩然擅長于自然描寫,與王維齊名.從《過故人莊》可以看到作者以清峭的情懷,感受到農村大自然的陶醉,承受到友情的溫暖,因而能以樸質的語言抒發出美好的篇章,所描寫的環境,令人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歸去來辭》中的一些情節,但又各有特色,各有天地,而非藝術上的重復. 《過故人莊》能傳誦下來,藝術上是具有純樸的特點,語言上具有清新口語化的風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致.由此看來,好詩能去掉陳詞濫調,寫得自然,不涂飾,不堆砌,正如謝寫出"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一樣,于平淡之中見出功力. 題破山寺后禪院 【詩文解釋】 清晨,當我漫步走到這座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叢林。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那里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
山光明凈,鳥兒歡悅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萬物一片靜寂,只能聽到那悠悠敲鐘的回聲。
【詩文賞析】 清晨,太陽出來了。
八、初中語文古詩名句及賞析(人教版)
一、掌握必要的賞析(鑒賞)知識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表現手法:如烘托,襯托,虛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1 托物言志。 “ 桃源望斷無尋處”( 秦觀 《踏莎行·郴州旅舍》),借“世外桃源” 無處可尋,表達自己孤獨抑郁的心情。
2 動靜結合。“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王維《漢江臨眺》),城市、天空本是靜態事物 ,因作者泛舟江上 ,產生錯覺。
3 渲染烘托。“千騎卷平岡”“傾城隨太守”(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卷”“傾城”突出隨從人數之多,氣勢之盛,渲染出出獵陣勢的雄武。
4 虛實相生。“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兩句皆為虛景,要注意與現實景況的區別。
5 映襯手法。包括正襯和反襯。正襯手法如“小園香徑獨徘徊”,襯托出主人公生活的閑適。反襯手法有:⑴ 以樂景寫哀情;⑵對比。“紛紛暮雪下轅門 ”、“風掣紅旗凍不翻”。其中一點紅色更顯出周圍的蒼白寒冷。
6 借古喻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借南朝前事暗合今朝政事,詩人借以諷喻統治者不要大興土木,浪費民財。
7 典故、用事。好用典故似乎是詞人的專長。“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 ,射天狼” (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等都是。
風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飄逸灑脫,杜甫的沉郁頓挫,蘇軾的曠達豪放,柳永的柔美婉麗等。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言特色:清新——用語新穎,平淡——質樸真切,絢麗——絢爛奇幻,明快——一語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簡潔——言簡意賅。
二、名句理解或賞析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見”表現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采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為一體了。能達到這種境界,正是心靈自由而平靜的美好結局。
2“但使愿無違”的“愿”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我的意愿”是有個好收成,其實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漸欲”漸漸就要;“才能”剛剛能夠。都表現出事物在發展變化
4賞析《觀滄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大膽地夸張將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
九、七年級語文文言文古詩詞賞析
觀滄海 / 碣石篇朝代:兩漢作者:曹操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從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
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
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
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
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
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碣石”,據《漢書·地理志》載,在麗城(現在河北樂亭)西南,六朝時沉入海里。
“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頭兩句起得很平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說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
原來的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樂亭縣的西南,面對著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搖搖晃晃的樣子;“何”,這里當“多么”講。
“水何澹澹”,寫出了大海涌起陣陣波濤,顯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偉氣象。其中有驚訝,有贊美,正是剛剛登上山頂的第一個印象。
“竦峙”,是高聳屹立的樣子。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
我們都知道,同樣是觀海,站在岸邊,坐在船頭,或者是登上山頂,我們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這時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
所以他從大處落墨,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渾然的氣勢,給人一種堅定倔強的感覺。山島巍然,一下子就奪去了詩人的注意,所以緊接著就寫島上的景色:“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充滿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仿佛其中有無限的生趣等待我們去發現。“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隨著一陣蕭瑟的風聲,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瀾,使人覺得驚嘆都有點來不及呢!可是等我們掉轉視線,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時候,詩人卻不再描寫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鋪寫大海。
其中真正寫大海的只有兩句。雖然字數不多,但作者著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態變化進行大筆勾畫,寫出了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
“水何澹澹”是寫大海在無風情況下水波動蕩的樣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風,就會立即掀起軒然大波。“洪波涌起”僅四字就逼真地展現出了大海那種波瀾壯闊的氣勢。
“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這句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作者雖寫觀海,但并不單純寫海。如果只寫茫茫無際、波濤洶涌的海水,即使寫得再好,也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