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吃的食物的作文及好詞好句好段
作文寫不了,寫幾個形容詞和句子吧:十里飄香 垂涎欲滴 狼吞虎咽 玉盤珍饈 八珍玉食 饕餮盛宴 嘉肴美饌 口齒留香 鳳髓龍肝 回味無窮 唇齒留香 色味俱佳 爽滑酥嫩 肉汁四溢 口
還有杜牧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村。
還有被串改的:日照烤爐生紫煙,遙看門前烤鴨店。口水直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沒有錢。
還有吃湯包的順口溜: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
形容東西好吃的句子: 1、糕名飛石黑阿峰,味膩如脂色若琮。香潔定知神受餉,珍同金菊與芙蓉。 2、燒賣里碧綠的顏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紙的面皮,猶如翡翠一般。輕輕地咬上一口,皮一點便破,吃到里面由蝦仁、韭菜和雞蛋制成菜茸,爽口清潤。吃下去后嘴里還充滿蝦仁的香味,真可謂齒頰留香。 3 、好像所有的糕點都是有魔力的,每每路過蛋糕店就鬼使神差的停下來,買上它幾塊,或是坐下來美美的吃上一塊蛋糕,喝上一杯咖啡、奶茶。真是能美上一整天啊! 4、近看,白白嫩嫩的小籠湯包飽滿,潤澤,嗯,看起來就很好吃。瞧,那皮兒是多么的嬌嫩呀,嬌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臉蛋兒,經典語句輕輕一捏就破碎了。透過外皮兒,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純美的湯汁兒。
二、我想有一個美食節作文的優美詞句
我是一個喜歡美食的人。可是,怎么樣既能嘗遍世界風味,又不用擔心我那窈窕的身材發胖呢?這可是所有美食家時時刻刻都在冥思苦想的問題。為此,我創建了一個美食節,在那一天,你會發現身邊的事物都變成了可口的食品,無論吃多少都不會發胖······別猶豫了,盛大的、隆重的慶典已經開始了,快和我進入到這屬于美食的節日吧!
為了慶祝這個節日,城鎮里的人們像過狂歡節一樣穿起了盛裝,在大街上伴著時而激昂歡快,時而柔情似水的樂曲,跳起了一支支風格迥異的舞蹈。我們盼呀、盼呀,終于等到了慶典開始的那一刻,隨著一聲長號的響起,一頭額前點著紅色朱砂,身上披著華麗珠寶“服裝”的白象,在清晨微微發甜的濃霧中,邁著穩健的步伐走來了,在白象的背上建起了一座好象泰國神龕一樣的小紅房子,里面坐著一個年事已高的長者,他就是食神老人。“我宣布,2012年的美食節,開——幕!”食神老人話音剛落,那如潮的人們像燒著了屁股,發瘋似地沖向森林、荒漠、城市、住宅······大口大口的品嘗美食。
在小鄉村,那里的房頂都是一片片雞蛋灌餅堆砌而成的,門口的籬笆是一截截各種口味的香腸,有巴伐利亞水煮風味的、有德國風味的、也有深受中國人喜愛的臘腸。住宅樓外的白漆是白巧克力醬做成的,從一塊塊用黃油曲奇做的水上觀景房里,還可以看到面包樹上成熟的面包果,掉入了乳白色的牛奶海洋里,吃起來,又香又軟,沒有牙齒的老人和小孩,你們來到這里可以大吃特吃了!
我乘坐著熱氣球在天空俯視著大地、山巒、城鎮,數以萬計得人不顧平時的淑女、紳士形象,咧開大嘴埋頭苦吃起來。我實在抵擋不住這美食的誘惑,也加入了“不吃白不吃,要吃狠狠吃”的隊伍中。我左手拿著奶酪做的石頭,右手拿著熏肉做的樹葉狼吞虎咽。
午夜12時的鐘聲敲響了,世界又恢復了原樣。出租車司機開著夜班車,午夜劇場照樣上演,星星不知疲倦的閃著,一輪彎月掛在天邊。世界恢復了以往的沉寂······
三、關于美食的作文參考
麥熟將至,外出路過南方一個小鎮,有幸在飯店吃到了從小烙印在腦際的美食——碾碾轉兒。吃著這久違了的美食,當年的那種對其情深意切的欲望不禁又重現于心頭。 那是我童年時代,正直國家困難時期,農村百姓過著食不飽腹的生活。人們想盡辦法,把能入口的東西都吃凈了,就連門前的老榆樹也不能幸免于難,人們把樹皮剝光,充當了口中食糧。盡管如此,仍難解饑餓之急。 母親不忍心我們挨餓,早早地許下愿:給我們做碾碾轉兒。我們無不從心底里高興。等啊盼啊!終于有一天,母親說地里的麥子可以吃了,讓我們跟著她去地里拔麥子。地里的麥子還不十分熟,而這也正是做碾碾轉兒最好的時機。由母親指點,專門挑選那些能用的麥子。做碾碾轉兒用的麥子特別嚴格,嫩了不行,因為麥子的漿水還沒凝固;老了也不行,因為麥粒熟透了就太干了。必須選那些既成熟而又沒干透了的、麥粒綠而飽滿且已經有了一定硬度的麥子。母親舍不得多拔,因為那將是我們一家的口糧。等我們帶著兩捆麥子回家后,已累得直不起腰來了。其實活是輕微的,只是人已餓得沒了力氣。為了能吃到這美食,我們不得不堅持著和母親一起做下去。
我們先是把麥穗一個個掐下,然后放入鍋里悶熟,再把悶后的麥穗撮成粒。不等所有的工序結束,我就耐不住饑餓,將一把麥粒放入口中了,經母親再三勸說,才沒再多吃。等麥穗都撮成粒,母親把麥粒端到自家的石磨旁(當時農村差不多家家有石磨)。將石磨的上扇掀起,把一玫銅錢墊在磨臍上,再將石磨放好。將收拾干凈的麥粒倒在磨盤上,在磨眼上插一根秫桔桿兒,我們幾個和母親一道推的推,拉的拉,圍著磨道轉了起來。因為兩扇磨盤中間有銅錢墊著,磨扇間有著一定的空隙,所以推起來比磨面省些力氣,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費盡了全身之力。磨盤上的麥粒不斷下落,磨盤周圍不斷地落下了一個個的小面卷兒,不是太長,如同一根根斷了的火柴棒。
我們個個臉上淌著汗,心情卻是很好的,因為馬上就有飽飯可吃了,而且是上好的美食。我們的汗珠不斷增多,磨盤四周的小面卷兒也橫七豎八地堆了起來,等磨盤上的麥粒全不見了,我們才氣喘噓噓地停了下來。
母親用掃帚輕輕地掃凈磨盤四周的小面卷兒,又掀起石磨的上扇,仔仔細細地將兩扇磨盤打掃干凈,我們這才隨母親來到上房。等急了的我,也顧不得看清母親準備了什么輔料兒(可能有些大蒜汁什么的吧,那年頭兒沒有上好的講究的),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那種感覺真的勝過吃法國大餐!
時間過得好快,這難忘的童年轉眼已成往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各種傳統名吃和國外的名家食品也擺上了老百姓的餐桌。人們可以在工作之余,心情舒暢地品嘗著人間美味,可是對我而言,最最難忘的還是吃著和母親一塊兒做出的碾碾轉兒,這種心情恐怕是當今世人所不曾有過的。
愿所有的人們永遠不再有我的那種感覺,愿所有的人都能以恬靜的心態去品嘗這人間的美食——碾碾轉兒!
四、寫小吃的作文,而且是有好開頭、好詞、好句
篇一:令人回味無窮的老北京小吃 今天,我和媽媽專門去了牛街盡情品嘗了甜香可口的老北京特色小吃。
那里的小吃品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有艾窩窩,豌豆黃、糖卷果、奶酪魏……,哈哈!大家隨我一起去品嘗特色小吃吧! 我們先來到了“牛街洪記小吃店”。飯店里人頭攢動,吃飯的人還真不少。
各種美味食品琳瑯滿目,我和媽媽點幾份小吃。一會,驢打滾端上來了。
驢打滾是橢圓形的,表面是土黃色。我迫不及待地夾了一塊驢打滾送入口中,哇!味道好極了!吃到嘴里感到黏黏的,里面居然還是我愛吃的豆沙餡兒。
我問媽媽:“這么好的驢打滾是怎么做的呀!”媽媽告訴我,外面是用黃豆面,里面裹著豆沙、紅糖。媽媽還給我講了有關它的歷史故事呢!傳說清朝老佛爺宮廷菜吃煩了,讓御廚給她做一道新菜,御廚自己創新把黃米面里放上餡做成了菜。
菜做完后正要端上的時候,太監小驢正巧撞到了御廚,新菜掉進了黃米面里。御廚重新做菜是來不及了,他只好把掉進黃米面里的新菜端給老佛爺品嘗。
誰知老佛爺還贊揚說:“這菜真不錯,名字叫什么呀?”御廚想,這是小驢兒闖的禍,隨口就說叫“驢打滾”由此驢打滾才得名。哈哈!這個故事有意思吧! 接著,服務員阿姨又給我們端上了一份小點心,名字叫艾窩窩。
艾窩窩長得像一只雪白的小兔子,圓乎乎的。艾窩窩的味道那是相當的好,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食物做成的餡,有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
看著看著,我的口水都流了出來了吃完艾窩窩了,不知道下一道點心是什么?正想著呢,一個黃色東西放在桌子上。呀!原來是豌豆啊!豌豆黃外表是黃色的,皮看起來非常光滑,吃到嘴里非常爽口,甜甜的。
走出“洪記小吃店”,媽媽又提議帶我去吃“奶酪魏”的奶酪。說這可是有名的宮廷小吃。
奶酪魏是一個不大的傳統風格的小店,走進去墻上貼著各種口味奶酪的圖片。我們點了兩碗奶酪,一碗宮廷奶酪,一碗是黃奶酪。
我的宮廷奶酪是白色的,我用勺子挖了一大勺放進嘴里。哇塞!太涼快了,一直涼到了心底,如果在炎熱的夏天吃上一口,那一定爽口極了。
因為肚子容量實在有限,我不能把老北京的傳統小吃一一品嘗。怎么樣,大家也一定吃飽了吧!下次再跟隨我一道品嘗老北京小吃吧!篇二:我最喜歡的一款小吃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小吃,有的人喜歡吃這個,有的人喜歡吃那個,而我獨獨喜歡天津的大麻花。
它讓我回味無窮。 記得有一次,我阿姨從天津帶回來一盒大麻花,我拿起來看了看,這光是看,就讓人口水直流,外包裝印著一幅麻花的圖樣,中間灑滿了芝麻,麻花上還澆滿了蜂蜜,一看就好吃。
我迫不及待的打開盒子,拿起里面的麻花咬了一口,哇!整個人像來到了一座糖果城堡一樣,甜蜜無比。 我喜歡天津的大麻花不僅僅是因為它好吃,還因為它有的有趣的由來。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原來巷子之中有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
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來天津旅游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
這就是麻花有趣的由來。 至今這款小吃還印在我腦海深處。
篇三:我喜歡的小吃 你可曾嘗過一種包子,它個頭雖小,那味道可真是頂呱呱。對了,那就是小籠包。
要吃小籠包,還得去正宗的南翔小籠店。 有一天,爸爸特地早早地起床帶我去品嘗南翔小籠。
我睡眼朦朧地跟著爸爸出發了,嘴里還嘀哩咕嚕地說:“南翔小籠到底有什么好吃的,要這么早起來?”到了南翔,我們進了餐廳,就聞到了陣陣香味,我們迫不及待地點了小籠。十分鐘后,熱騰騰的小籠上桌了,它的外皮極薄,一個個玲瓏剔透,里面的肉餡若隱若現,淡淡的綠色,我知道了餡料中還加入了蔥末,好看極了,讓人垂涎三尺。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夾了一個小籠,蘸了點醋,張開大嘴,準備吃時,只聽爸爸大喊:“慢,當心燙。吃小籠時要先把小籠里的燙吸干,再吃小籠。”
于是,我學著爸爸的樣子,撅起小嘴,輕輕地在皮上咬了一個小口,開始小心地吮吸里面的湯汁。吸得差不多了,我馬上將小籠包子一口送進嘴里。
慢慢地咀嚼著薄薄的皮和富有韌性的餡,這感覺真是好吃極了!一籠吃完,我又狼吞虎咽地吃起了第二籠,肚子仿佛永遠也不會吃飽似的。再看看周圍的人們,一個個也都吃得那么津津有味。
爸爸笑著問我:“下次還吃嗎?”“恩,恩”我急忙回答。 這就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小籠包。
它小巧玲瓏,但滋味卻能使你陶醉不已。篇四:家鄉的風味小吃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說起我家鄉的美食,那可是數不勝數,但說起“最美”的食物,我可要推薦我們家鄉的脆皮炸蠔了。脆皮炸蠔是茂名市著名的一道風味小吃,在酒店,在大排擋里,在海鮮城里,都頻受人們的喜愛。
生蠔是從海里捕撈上來的,又名牡蠣,綠色的凹凸不平的蠔殼里躺著晶瑩柔嫩的。
五、怎么寫一篇關于美食的作文
如果你問我最愛吃什么?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小籠湯包嘍!”你吃過小籠湯包嗎?可好吃了,聽我來介紹介紹吧。
小籠湯包小巧玲瓏,看相很好。遠看,十幾個潔白無瑕小籠湯包緊緊地簇擁在一起,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好像春天那活潑可愛的小桃花。
在裊裊的“薄霧”中,小籠湯包似乎更惹人喜愛了。 近看,白白嫩嫩的小籠湯包飽滿,潤澤,嗯,看起來就很好吃。
瞧,那皮兒是多么的嬌嫩呀,嬌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嘟嘟的小臉蛋兒,輕輕一捏就破碎了。透過外皮兒,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純美的湯汁兒,怎么樣,想吃了吧,別急,里面還有一顆如翡翠般潤滑的牛肉呢! 小籠湯包不僅看相好,味道也很不錯呢。
俗話說得好:“輕輕移,慢慢提,先開窗,后喝湯。 ”不過我餓管不了那么多,望著那么美味的小籠湯包,我的口水早就“飛流直下三千尺”了,我顧不得什么淑女形象,抓起湯包就往嘴里塞,好燙,我捂著嘴巴叫了起來,這次我吸取教訓,先輕輕地咬一口皮,頓時,汁兒涌進了我的嘴里,好醇,好潤,好香,我沉浸在美妙的世界里,待我反應過來,我又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湯包了。
六、引用古詩詞寫一種美食
撒子:陌上秋千喧笑語,擔頭粔籹簇青紅。——陸游
酸梅湯:底須曲水引流觴,暑到燕山自然涼;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 ——郝懿行
竹筍燜豬肉: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蘇軾
河豚: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軾
環餅: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蘇軾
羊肉泡饃: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蘇軾
東坡肉: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軾
腌篤鮮: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棱棱;買來配煮花豬肉,不問廚娘問老僧——金農
七、描寫美食的詞語句子
沁人心脾 芳香四溢 香飄十里1、蘇東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學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傳與他有直接關系的名饌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東坡集》載:“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
春鳩膾,就是芹菜炒斑鳩胸脯絲。后稱東坡春鳩膾。
蘇軾是喜歡羊湯的,為此他寫道:“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 他還專門寫了《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用其情有獨鐘的竹筍和豬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對上,蘇東坡信手寫下了一首打油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味美卻有毒的河豚也成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逍遙自在的七言絕句,更是寫了春天的竹筍、肥鴨、野菜、河豚,真可謂是一句一美食。 “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
我與何憎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在他看來,這些蔬菜比那雞鴨魚肉還要味美。
豐湖是蘇東坡最喜歡野炊的地方,他把這里湖邊長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莼羹”。 蘇東坡吃到了一位老婦人做的環餅,不由得題詩道:“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寥寥28字,勾畫出環餅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釧的形象。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蘇軾愛好品茗,詩作中也常見對茗茶的贊美,“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園景色。“從來佳茗似佳人”更是與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們輯成了茶館茶莊的名聯。
蘇東坡的詩詞書稿,其中有很多與美食有關的佳文,《菜羹賦》、《食豬肉詩》、《豆粥》、《鯨魚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賦》。 2、陸游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他還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專家,在他的詩詞中,詠嘆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莼”的句子,這“玉膾”指的就是隋煬帝譽為“東南佳味”的“金齏玉膾”。“膾”是切成薄的魚片;“齏”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醬菜,也引申為“細碎”。
“金齏玉膾”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鱸魚為主料,拌以切細了的色澤金黃的花葉菜。“絲莼”則是用莼花絲做成的莼羹,也是吳地名菜。
“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即是說自己用蔥油做成的面條是天上蘇陀(即酥)一樣。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的序言中記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藥、芋、菜菔雜為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
并詩日:“老住湖邊一把茅,時話村酒具山肴。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
“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
“彘”即“豬”,“彘骨”是豬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醬烹制或蘸美至極。
此外在詩中稱道了四川的韭黃、粽子、甲魚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錄苗嫩不蘞。
采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他總結了選取用蔬菜不要調味,吃起來也很新鮮。
“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莧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把大如莧實(雞頭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點都寫得非常生動。
《食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鱸肥菰脆調羹美,(麥喬)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味憶回鄉。”
"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猩"。 "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 “祖國山河無限好,家鄉父老不患貧。
淡云出岫刪發何日,也味爭如鄉味醇。” "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無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
3、唐代詩人杜甫雖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許多關于美食的詩。 《麗人行》中有"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的詩句,即為"八珍" 。
"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紅魚入饌來"。 "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
"無聲細下飛碎雪","放箸未覺全盤空"描寫唐代廚師加工魚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們爭食的熱烈場面。 "春日春盤細生菜" "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
問答未及已 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 新炊間黃梁(《贈衛八處士》) 甲第紛紛厭梁肉 廣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揮雙刀 膾飛金盤白雪高 徐州禿尾不足憶 漢陰槎頭遠遁逃 魴魚肥美知第一 既飽歡娛亦蕭瑟(《觀打魚歌》) 4、鄭板橋不僅是有名的畫家,而且 對吃也有一定的研究。 鄭板橋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纖手炙魚頭", "揚州鮮筍趁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寫吃美食的作文可以引用什么詞句